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嬌慣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孫武
而立之年的孫武,在向祖父、父親及其叔父田穰苴學習之後,又開始向曆史學習。曆史是現實的老師。
孫武為了彌補自己缺乏實際指揮作戰經驗的不足,反複研究曆史上發生的戰役戰例,實地考察兵塞葵丘,乾時之戰的古戰場和齊長城。
孫武在長時間的外出遊曆之後,回到了自己在樂安城的家中,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孫武一直有創作一部軍事著作的想法,不過一直沒有能夠實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孫武感覺可以著手準備工作了。
在進行編寫之前,孫武決定首先對一些重要的書目進行研究性的閱讀。
在這眾多的書目中,前代名相管仲的名著《管子》是不可越過的高山,必須先對這部書進行研究。
管子姓管名夷吾,字仲,諡號敬,故而得別號敬仲。齊桓公尊賢納諫,不計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尊稱仲父。
管仲輔佐齊桓公40年,把一個原本貧窮動蕩的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孫武從小就了解到,管仲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孫武最感興趣的是管仲關於軍事製度的改革。
管仲根據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和齊國的實際情況,從行政組織與軍事編製上進行了適合於當時情況的體製改革。
管仲把齊國分為國和鄙,國就是指的國都城郭以內,鄙指的是城郭以外的地方。
又把國劃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從事工商業,免除徭役、兵役,集中發展經濟。
另外15個鄉實行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果發生了戰爭,立即集合成強大的軍隊。
管仲的軍事改革,使齊國很快成為當時軍事上的頭等強國,為稱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後來孔子感歎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經過不斷努力,管仲輔佐桓公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經過九合諸侯,最後一匡天下,成為天下霸主。
孫武家中保存有完整的《管子》竹簡抄本,孫武從小已經讀了不下十遍,但是感覺自己還是沒能全部把握。
這些簡書是史官對管仲思想言行的真實記錄,後被廣泛傳抄,並加以整理,輯錄成《管子》簡書。孫武家所收藏的,就是眾多抄本之一。
《管子》內容十分龐雜和豐富,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其軍事思想貫穿於《管子》全書的始終,為《管子》的主線。
《管子》之所以用軍事作為主線,這是因為受當時周王室衰微,天下動蕩,諸侯爭雄的天下局勢的影響,使得管仲的思想融入了較多的軍事成分。
《管子》的主要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即富國強兵、寓兵於農、軍政一體、先計後計和以人為本。
孫武逐篇對《管子》進行了細致、認真的研究,結合自己遊曆齊國各地和魯、晉兩國的心得體會,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
有些理論,孫武找到祖父、父親進行商討。孫武還乘去臨淄的機會,專門找叔叔田穰苴討教一些問題。
田穰苴看到孫武的進步,喜在心裏,對孫武的討教當然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
但是有的問題,這位叔叔也深感非自己能力所及,在與孫武的討論中,越來越感覺吃力。
但是,田穰苴還是教育孫武,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一個合格的將帥要善於在戰場上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千萬不可讀死書,切忌紙上談兵。
孫武深深牢記這些諄諄教導,從此,遇到問題多作假設,多作設想,充分考慮戰場上可能存在的種種情況,再列舉出種種應對之策。
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孫武掌握的軍事知識越來越豐富了。
同時,孫武對軍事理論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對軍事理論的把握也更加靈活了,這為孫武編寫軍事理論著作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