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從都城臨淄回家後,在家一邊研讀兵書,一邊結合自己的實地考察,記錄著對軍事謀略、軍事實戰的心得體會,不知不覺一個冬天過去了。
春暖花開,孫武打算繼續外出考察。這一次,他打算到別的國家去遊曆一番,首先到哪個國家呢?
思來想去,孫武想到了鄰國魯國。魯國距離齊國最近,很容易到達,到魯國可以看一看魯國的都城曲阜,還有齊魯長勺之戰的古戰場長勺。
另外,孫武很早就知道“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所以也是與周血緣關係最近的小國。
魯國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頌。各國諸侯了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
魯國與周禮的這種密切關聯,使得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同時也使魯國國勢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概括講來,周禮的內容應該包括禮義、禮儀或禮節三個層麵。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製度,可大致分為吉、凶、軍、賓、嘉五大方麵。
當然孫武到魯國,主要目的不是研究禮儀,而主要是軍事。
但是首要問題是,如何去魯國呢?因為這畢竟是到另外一個國家,怎麽才能通過邊境的盤查,孫武自有辦法。
當時齊國商業非常發達,名冠各諸侯國。
齊國最主要的資源是鹽,為他國所缺少,而鹽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諸侯國對鹽的運輸基本上不加幹涉。
孫武以販運海鹽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魯國的都城曲阜。
魯都曲阜不大,不及齊都臨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遠不如臨淄城堅固,更比不上齊都臨淄繁華,但卻處處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孫武隨商人們安頓好住宿,便走出驛館,對曲阜進行了一番考察。
孫武在別人的介紹下,參觀了魯國的檔案圖書館,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還有魯國的一些檔案資料以及魯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禮盡在魯”的說法。
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孫武發現魯國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強大,公室衰微”。
三家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家族,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又被稱為“三桓”。
三桓各自培植私黨,彼此明爭暗鬥,魯君的勢力早就衰弱不振,魯君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國勢岌岌可危。周禮在魯國形同虛設,早已是名存實亡。
孫武看到這一點,也更深地體會到要使國家富強,隻有走富國強軍之路。
在禮與利兩者中間,孫武選擇了利。這也成了孫武軍事謀略思想的出發點,與利符合就行動,否則就隻能是靜觀其變,等待合適的時機,不能作無利的事情。
幾天後,孫武專程來到位於曲阜以北的長勺,實地考察齊魯長勺之戰古戰場。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繼位第二年,對魯國發動的一場戰爭。
長勺之戰前,管仲曾經極力勸諫齊桓公,不要發動這次戰爭,但是齊桓公一意孤行,為報魯國支持公子糾與自己作對的仇恨,同時也想乘乾時之戰的餘威,將齊國的軍事力量發揮到極致,於是采取了貿然進攻魯國的行動。
當時,齊魯兩軍在長勺擺開戰場。齊軍仗著人多勢眾首先發起衝擊,企圖一舉殲滅魯軍。魯莊公本想擂鼓迎擊,被自願前來參戰的普通國人曹劌阻止了。
曹劌是一位頭腦冷靜的指揮員,他等到齊軍向魯軍發起第三次衝鋒後,才讓魯莊公擊鼓下令向齊軍反擊。魯軍一個衝鋒反擊就把齊軍打垮了。
齊軍大敗,魯莊公急著追擊,又被曹劌攔住,他下車察看齊軍退走的路徑,登車瞭望敗逃的齊軍陣容,確認齊軍確實敗退後,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
就這樣,魯軍一直把齊軍趕出魯國國境。這就是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也是著名的典故“一鼓作氣”的來曆。
孫武在很小的時候,就曾經幾次聽爺爺講過這個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他對曹劌的足智多謀與沉著冷靜越來越佩服。
今天竟然能夠與長勺古戰場這麽近距離接觸,孫武有說不出的興奮,同時也對於這次大戰有了更深的體會。
孫武認為,齊強魯弱,勢在齊軍方麵。曹劌的聰明在於避實擊虛,善於製造和利用勢。
曹劌把握時機,一舉擊敗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講的正是戰場上雙方勢的相互轉化。
孫武關於勢的分析,構成了他後來兵法十三篇中《勢》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