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烏潘卓·摩宏·喬杜裏告訴我,他在一次聚會上看到一個能淩空飄浮的瑜伽行者。
我微笑著說:“我知道他是誰,肯定是上環路上的巴篤利·瑪哈賽(Bhaduri Mahasaya)。”
烏潘卓點點頭。
“我與這位瑜伽行者住得很近,我時常去他那裏”,我繼續說,“他很善於利用帕坦伽利(Patanjali)在古代瑜伽八步功法中概述的能量控製的調息法(Pranayamas)。巴篤利·瑪哈賽曾為我展示風箱式調息能量控製法(Bhastrika Pranayama),當時房間裏狂風大作。當他停下來時,他又紋絲不動地進入了超意識的狀態之中,太神奇了!”
“據說他很少出門,真的嗎?”烏潘卓有些不信。
“的確,能有20年沒出門了。過去20年來他都住在屋子內,隻是在聖典節慶時,他才走出家門,最遠也僅僅走到房前的人行道上!乞丐們都在那裏等著樂善好施的他。”
“為什麽他飄浮在空中呢?”
“一個瑜伽行者的體重在使用某些調息後會自然消失的,然後便能飄起來,如同青蛙那樣的四處跳躍,其實有些沒有練過瑜伽的聖人,當他們凝神祈求上帝之際,也能在空中飄浮。”
一天午後我放學回家路過巴篤利·瑪哈賽的修道院時,便去拜訪這位聖人。他從不公開會客。在樓下守衛他的是他的一個忠誠的弟子。正當那個弟子攔住我時,聖人出現了。
“既然是穆昆達,就讓他進來吧。”聖人的眼睛一閃一閃地發出亮光,“我不出門並非為了安適,而是為了盡量不被世俗之人發現。你和他們不同。請跟我來。”
巴篤利·瑪哈賽把我領到頂樓簡樸的房間裏,這是一個最好的靜修之處。真正的大師是不在乎繁複的俗世現象的。
“您是我所知道的惟一一位幾乎不出屋的瑜伽行者。”
“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規則。”聖人開始打坐,雖然已是七十多歲的年紀,卻毫無老態,他幾乎是完美的,那張臉和古書上的先知一樣。他挺直地坐在那裏凝視著上帝。
我們都進入了禪定的狀態,一小時後,他平靜地說:
“你已經能進入寂靜了,可你是否進入過阿奴哈瓦之中呢?”他告訴我打坐是因為愛上帝,“別將方法當成目標。”
他請我吃蘋果。他嚴肅的本質裏充滿了風趣。他說:“很多人喜歡加拉瑜伽(與食物合一)甚於禪定瑜伽(與神合一)。”
這是令人發笑的瑜伽雙關語。
我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些都是從美國寄來的信。”他指著桌上的一些信件:“一些團體經常與我聯係,都是對瑜伽有興趣的團體。他們像哥倫布那樣發現了印度!我當然願意幫助他們。如果能普及瑜伽的知識,人類就會改變現狀的。”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的本質是相同的,而瑜伽能使人類長盛不衰。”
他靜靜地看著我,我當時還不明白他正在暗示著我。今天我終於明白,他對我的啟發是無法言喻的。
“您應該撰寫瑜伽方麵的著作。”
“我的弟子們就是我的著作,他們高過任何理論家。”
我與這位瑜伽行者一直探討到晚上。巴篤利·瑪哈賽的弟子們聚齊的時候,他便開始了獨特的演講。
巴篤利解析了關於聖女密羅跋伊(Mairabai)不同的哲學觀點。她是中世紀拉吉普塔尼(Rajputani)的一個公主,拋棄了皇宮的生活,想與聖人為伍。因為她是女性,一位偉大的托缽僧拒絕收她做為弟子,她的話卻令這位聖人五體投地。
她說:“在上帝眼裏,我們都是女性。”(印度經典中的一個觀點認為造物主是惟一陽性創造的源起。)
密羅跋伊寫了很多令人開悟的詩篇,現在仍有其獨特的價值。如:
假如每天沐浴就能知曉上帝,
我更願變成一隻海洋中的鯨魚;
假如吃樹根和水果就能見到他,
我成為一隻羊也心甘情願;
假如數念珠就能與他相遇,
我將對著所有的珠子禱告;
假如跪拜石雕就能看到他現身,
我將天天向大山跪拜,
假如喝牛奶就能感受到他,
孩子們都將熟識他;
假如不與妻子同房就可與上帝同在,
那麽無數的男人都將失去性別。
我明白,要想追尋上帝
愛是惟一的途徑。
有些弟子將錢放到巴篤利身旁的鞋子中,這是印度的習俗。
一名馬上要離開的弟子誠懇地說:“你拋棄了一切隻是為了要追尋上帝,同時又啟發我們的靈性,真是偉大呀!”大家都知道他很小就拋棄了巨大的家族財產,義無返顧地走向了瑜伽之路。
“不對!”他嚴肅地說:“那點錢財和俗世中的樂趣算什麽?讓別人享用你的財富並不是舍棄。凡夫俗子們每天都渾然不覺地舍棄他們的內在財富。”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趣,他認為所有的富豪都是窮人,而將所有追尋上帝的窮人看成富豪。
“上帝讓我們擁有富足的明天。”他最後說,“上帝使我們內心豐富。”
後來我在放學後常去他那裏朝聖學習。他耐心地指導我達到了阿奴哈瓦的境界。不久他搬到了蘭摩罕伊路去,離我的家遠了。弟子們為他蓋了一間新的修道院,叫作“那旃陀精舍”(Nagendra Math)。
多年以後,當我啟程前往西方的前夕,又去見他,他勸告我說:
“孩子,去美國吧,你會成功的,那裏的人們一定會歡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