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劉顯傳》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四川宜賓的一位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劉顯在繳獲另一部落首領阿大的戰利品中,銅鼓就占了93個。當阿大眼睜睜地看著銅鼓不再屬於自己時,不由得痛哭失聲:“這聲音宏大的銅鼓多麽珍貴啊,它能換一千頭牛!稍差一些的也值七八百頭牛。擁有兩三個銅鼓就能號令部族,稱王天下!這下什麽都沒有了。”
那麽,這銅鼓究竟是什麽東西?為什麽這麽珍貴?
銅鼓是一件神秘的器物,曾被許多少數民族首領作為國之重器、財富的象征和通神法器,在中國古代南方和東南亞地區流傳了2700多年,被史學界稱為一部無字的民族曆史文化百科全書。古代漢文獻把銅鼓歸為滇?的“蠻夷樂器”。白族先民在漢代是把銅鼓作為樂器來使用的,他們認為隻有銅鼓的聲音可以傳到天庭,所以對銅鼓非常珍愛。但是在西南地區,銅鼓不隻是一件樂器,它的地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鼎,是一種神秘並且有權力象征的國之重器。那麽如此神秘的銅鼓有什麽神奇的來源呢?
布依族、苗族人認為,銅鼓是海龍王送給他們的寶物;廣西南丹白褲瑤族人認為銅鼓是猴王送來的;壯族人則認為銅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銅鼓來耍威風的,連天上的太陽都是雷王的銅鼓變成的;而水族人則認為,銅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宮門外的一個銅鼓造的。
還有人說銅鼓是孔明造的,據說孔明攻打西南的時候,西南多雨,牛皮鼓受潮不能用,所以就用銅來造鼓。依據是一些銅鼓刻有“孔明製造”的銘文。可是銅鼓最早出現在史籍中的年代比孔明生活的年代早200年左右。最早記載銅鼓的史書是《後漢書?馬援傳》,書中稱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在南方交趾駱越地區繳獲銅鼓後,把銅鼓熔化了鑄馬,所以銅鼓不可能是孔明的發明。有人研究後認為,銅鼓是由古代的炊器――銅釜演變而來的,巧合的是,中原的鼎最初也是一件炊器。看來銅鼓不可能是一件個人創造的物件,它有漫長的發展曆史。
戰國時期,大理地區就普遍使用銅鼓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中原的商人將“國之重寶”的銅錢偷運到雲南、兩廣一帶,賣給當地“夷人”(即少數民族),夷人將銅錢熔化,用來鑄造銅鼓。在這些夷人看來,就是按斤兩計算,銅鼓也比當時流通的錢幣要貴重得多。銅鼓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當發生戰爭的時候,隻要銅鼓一響,所有能動的人必須全部上陣,浴血奮戰。
大理銅鼓的神奇在於它獨特的裝飾,銅鼓上出現最多的是青蛙雕飾。那麽,這種青蛙雕飾有什麽深層的含義嗎?青蛙冬眠春出,與明媚的春光和滋潤萬物的春雨一起來到人間,給人們帶來豐收的預兆,而且青蛙是益蟲,以害蟲為食,可以保護莊稼不受侵害。在神話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爺、雨的使者,蛙鳴就是下雨的前兆。緬甸克耶族把銅鼓稱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時還是敲奏銅鼓。也有人認為,以青蛙飾鼓,反映了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古老民族地區的一種共同信仰――崇拜青蛙。唐朝時把青蛙視為“銅鼓精”。滇緬邊境崇山峻嶺中居住的伍族人認為青蛙精是他們的祖先,於是為了紀念祖先,他們用青銅鑄成鼓,並在鼓麵上鑄出青蛙塑像。
然而遺憾的是,在200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銅鼓已經在眾多民族和廣大地區消失,隻有少數地區至今還保留使用銅鼓的習俗。銅鼓淹沒在曆史的深處,給學術界留下了很多難解之謎,千年後的人們也隻能用猜測來解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