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名字的由來與金沙江有關,金沙江在曆史上曾經被叫做麗水,麗江城裏的水來自於玉龍雪山,最後匯入金沙江,麗江由此而得名。
麗江古城是迷人的、神秘的,古城幽雅而又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古風,古城是西南秘境裏深藏著的絕美的天堂,看到它的第一眼一定會有一種驚豔的感覺,所以有人說“豔遇麗江”。古城在許多人的向往裏,就如心底深處潛藏的夢。沒到過的,單是“麗江”二字就足以對他構成一種難以抵擋的誘惑;去過的,則永遠無法忘懷那古色古香的古城古鎮裏的古老的神秘。
古城美得讓人驚詫,然而更讓人驚詫的是,幾百年來從沒有修過城牆,一個王城怎麽可能沒有城牆呢?難道這裏沒有外敵侵犯?還是古城另有更神奇的防禦係統?深藏於群山真的能保證麗江的安全嗎?
一個美麗的地方自有它美麗的原因,一個因為水而美麗的古城自有它源源不絕的水的淵源。不大的地方,幾十條水流,縱橫交錯的水係,古城依水而建,人家依水而居,街道依傍於交錯的水道,不大的古城卻有著354座大大小小的橋。水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不斷流淌,滲入了每一戶人家的生活,沒有人知道麗江到底有多少條流水。在西南的群山間能有那麽一座美麗絕倫的水城,當地人相信這是玉龍雪山護佑的,雪山站在古城的北邊佑護著古城,碧水瀅瀅縱橫著。而其他的東、西、南三麵都是滔滔的金沙江,江山環抱,成為古城的天然屏障。有人說金沙江和玉龍雪山就是古城的城牆,所以古城就不用再築城牆了。
還有人認為麗江古城的土司姓木,“木”字圍起來成為“困”字,不吉利,統治者怎麽能被困住呢?所以麗江就不築城牆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麗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鎮和白沙民居建築群組成。大研、束河和白沙的發展都和木氏土司有極大的關係,古城的美麗除了玉龍雪山的護佑,古道的滋養,還來自於木氏幾百年的經營。
木氏的先祖是來源於青海的古羌人,他們於公元618年南遷到麗江後,就一直居住在玉龍雪山南麓的白沙一帶,直到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當時的木氏先祖的首領是阿宗阿良,他帶著麗江納西族將士到刺巴(奉聯)渡口去迎接忽必烈,並隨同蒙軍征服了大理國和吐蕃。1258年,忽必烈設置了麗江軍民宣撫司,阿宗阿良成為首任麗江宣撫司,從這時起開始有了麗江這個名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木氏二十一代祖先阿甲阿得歸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他姓“木”,意思就是“朱”下麵的人,阿甲阿得便開始啟用皇帝給的“木”姓,叫“木得”。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把府邸正式南遷到獅子山麓,大研古城的木府“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曆史從此開始了。木氏與朝廷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在朝廷的支持下,其勢力一度拓展到西藏、四川,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作為麗江的統治者,木氏的利益就是整個麗江的利益。所以看來這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了,也是目前最通行的解釋了。可是如果不修城牆就不能存活的話,那麽木氏先祖也不會顧忌是否吉利了吧。所以古城不修城牆一定還有另外的原因,那麽,會是什麽樣的原因呢?
有人說麗江是一個介於現實生活和神聖天國的中間驛站。而它確實也是一個驛站,它是在馬鈴聲中繁榮美麗起來的。麗江是茶馬古道滇藏線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古道穿透曆史,穿過深山老林,越過平壩村寨,是古城的經濟命脈。
那時候,古城的市場上充斥著各地來的馬幫,馬幫們從各個方向、各條道路匯聚到這裏,又從這裏散布到各個地方去,所以古城的中心不是木府,而是四方街。據記載,到抗日戰爭時期,麗江往來於川、滇、藏、印度做生意的大小商戶有1200多家,當時每年往來麗江的馬幫約有25000馱之多。也由此,麗江一年兩度的騾馬大會熱鬧非凡,麗江也因此贏得了“花馬國”的美譽,“花”,納西語的意思是“好的”。大部分的麗江人都在從事與馬幫相關的行業,馬幫為麗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是古城開放文化的來源。所以有人相信古城不築城牆和馬幫有某種內在的聯係。
據說明朝以前,麗江的中心在束河,束河古鎮距古城4公裏,束河是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當年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就提到了束河,據說束河有座青龍橋,青龍橋就像繩子一樣把三條河流捆紮起來,所以得名束河。束河是古城的清水源頭,水質清冽,水草幹淨極了,在雪水的柔波裏招搖。束河安靜,走在水邊,似乎可以聽到魚兒和鳥兒聊天。據說束河的樣子就是麗江沒有成為文化遺產以前的樣子,四公裏的距離就能回到過去的時光。從古城走到束河,再從束河走到古城,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隻是,當木土司把府邸從白沙遷到距束河不遠的大研時就逐漸結束了束河的中心地位。大研古城也是一個以四方街為中心的開放格局,所以人們認為古城沒有修築城牆是因為馬幫的原因。
古城的魅力也在於深藏於群山間和深藏中的開放。冰澈的水、寧靜的街道、戶戶院裏的花草、披星戴月的納西女子,曬太陽的老人,讓你相信塵世間也可以有如此美麗的生活,曆史、歲月、滄桑與美麗完美匯聚,匯聚在一個沒有城牆的古城裏。
來到麗江和沒到麗江的人都在疑惑著、猜測著古城的城牆問題,卻至今也沒有定論。隻有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和日複一日的流動在古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