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商鞅變法

  丁憶剛

  商鞅,春秋時期衛國人,本姓公孫,又稱為公孫鞅或衛鞅。他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衛國,後來衛國衰敗,而商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日漸衰敗的王族中。公元前361年,公孫鞅帶著自己經常研讀的《法經》,赴秦國去了。此時的秦國,獻公剛剛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輕氣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權貴終日聲色犬馬無所事事,自己的父親嚐試著進行了一些變革,雖有效果但沒能徹底改變貧窮積弱的狀況,而魏、趙、楚等國又一個個虎視耽耽。因此,孝公下了一道求賢令,廣招天下的賢士英才。

  通過幾次的會見、交談,孝公決定起用公孫鞅,把振興秦國富國強兵的重任委托於他。公孫鞅在分析了秦國的形勢後,準備推行法家的治國之術來整飭秦國的朝綱,嚴明法紀,改變當前貧窮積弱的局麵。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改變秦國舊有的法令製度、陳規陋習。他把這種想法向孝公陳述,正與孝公不謀而合。但孝公又有深深的憂慮,他知道自己國內舊貴族的勢力太大了,如果猝然實行變法,那些權臣貴戚會不會因懼怕而阻撓呢?

  針對孝公的心情,公孫鞅勸說道:“遲疑不決的人很難成就功名,猶豫不斷的事不會有什麽功效。既然要變法,就必須決斷。不要擔心別人反對。有高行的人,在世上一定會遭人非議。有獨見的人,也一定會遭他人詆毀。愚鈍不化的人在別人事成之後還迷惑萬端,而真正的智能之士在事發以前已洞悉明了。常言道,‘民可與樂成而不可與慮始’,講究德尚的人是不與世俗同流的,欲成功名者決不會左顧右盼求助於他人。對聖者而言,隻要能夠強國,便毋須遵循舊規;隻要有利於百姓,又何必重蹈舊禮!”

  這一席話把孝公說得茅塞頓開,但一個反對的貴族甘龍對孝公說:“臣不以為如此。聖人不改變人民的風俗習慣便能實行教化,智士不改變原有的法規便可達到大治。按舊有的習俗去教化,不用勞神費思便可成功;按原有的法規去治理,官吏們得心應手,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公孫鞅嚴詞反駁道:“甘龍大人所言,未免太流於世俗了。隻有尋常之輩才會拘於舊有的習俗,隻有亦步亦趨的人才會像書呆子般恪守教條,這兩種人去做官守法還可以,卻不是可以與之討論成法之外的道理的人。三代的禮法不同,卻依次稱王;五霸的令規各異,也先後成霸。賢能之士會適時變更禮法,不足成器之徒才墨守成規拘於舊禮!”

  公孫鞅的滔滔雄辯壓倒了甘龍的氣勢,但另一個貴族杜摯卻發難了,他在孝公麵前一字一頓地說:“沒有百倍的好處,不改變舊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改造舊器具。師法古製沒有什麽過錯,遵循舊禮沒有什麽偏差。”公孫鞅聽了這些,把鋒芒轉向他,勸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法,欲利國家不能隻學古製。因此,商湯周武沒有拘於舊禮王道大興,夏桀殷紂沒有更改禮法身敗國亡。由此可見,反對古製的人不應該非議,遵循古製的人不一定值得讚美!”

  公孫鞅的滔滔雄辯,旁征博引,駁得那些舊貴族啞口無言,也深深打動了孝公的心。孝公變法的決心越來越堅定,終於在公元前359年,任命公孫鞅製定變法律令,向全國頒布了第一道新法——《墾草令》,並由此拉開了一場大規模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頒布了,但仍然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即如何取得全國百姓對新法的信任。

  一天,秦國雍都城市場的南門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圍觀什麽。在人群中豎著一根三丈多長(合今日二丈餘)的木頭,一位軍士大聲宜布著:“如果哪一位能將這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將賞給他十金(金是計量單位,每金相當於二十四兩)。”話音落了,四周圍觀的人麵麵相覷,無人相信。這樣垂手可成的事,竟然會重賞十金,會不會有詐?官府以前總是不把答應百姓的事當回事兒。等了良久,沒有人出來扛那根“昂貴”的木頭。軍士馬上又宣布:“如果有人把它扛到北門,賞他五十金。”這下更讓圍觀的人驚詫不已了。人們竊竊私語,仍在猜疑,這時,一個愣頭愣腦的小夥子從人群中走出,二話沒說一口氣把那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等候發落。軍士立刻取來五十金賞給了他。在眾人羨慕與驚異的目光中,那小夥喜不自禁地離去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幾日秦國的百姓都相信官府言必信,行必果了。

  這一幕原來是公孫鞅設計的。知道要變法必先取信於民,做到上情下達、令行禁止。看到這個目的已經達到,公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變法措施在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兩次頒布,基本內容大致如下:(一)實行“什伍連坐”製,鼓勵告奸,防止民間私鬥,“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其刑”,使國內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秩序;(二)獎勵人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刺激人口戶數的增加,以改變秦國地廣人稀的狀況;(三)獎勵耕織,重農抑末,要求百姓“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把民力民財引導到發展農業生產上;(四)獎勵軍功,強化以軍功為基礎的等級製度,削弱舊貴族的勢力,規定“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刺激國人勇敢作戰的犧牲精神;(五)廢井田,開阡陌,掘開田間封界,改變舊的土地所有製,獎勵墾荒,賦稅平擔,刺激國人生產耕作的積極性;(六)推行郡縣製度,縣令、郡丞直接由中央派遣,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七)統一度量衡,為經濟的發展交流鋪平道路,同時還“燔詩書而明法令”,燒去一些禁錮人們思想的書籍,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實行變革。

  這一係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量。新法實行了近二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國內安定,一派祥和。

  二千多年來,曆史學家對高鞅變法有各種各樣的評價,但誰也無法忽視他的變法對秦國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王安石曾寫詩讚歎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