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柏毅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出生於耕讀之家,曾求學於長沙城南書院,三次到北京參加會議,均落第而歸。他早年致力於曆史地理之學,對曆代兵事很有研究。太平天國起義後,他在家鄉辦團練,領兵打仗,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以後大部分時間是在戰場上度過的,積累了豐富的治軍帶兵經驗,取得過一係列重大戰役的勝利,尤其是在收複新疆的戰爭中,他統率的軍隊,所向披靡,大敗阿古柏,為世人所矚目。
左宗棠自鹹豐十一年(1861年)曾先後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兩江總督等職,授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封為一等伯、二等侯,聲名顯赫。左宗棠雖為名將,身膺封疆大吏,為朝野矚目,但他始終能嚴於律己,愛兵愛將,為部隊官兵所敬仰。左宗棠每次統兵出征,無論是行軍還是作戰,他堅持住營帳,從來不住公館,和士兵一同過軍旅生活。常常是身著一件布袍,伏案料理軍書。有時踱出帳外,見兵勇在吃飯,便同士卒們一起就餐,親熱地談笑,詢問士兵的籍貫、家庭、生活。在進軍西北攻打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時,左宗棠駐紮在安定地方。當時蘭州道蔣凝學是左宗棠的湘陰老鄉,見左宗棠年事已高,在軍中生活不便,特意稟請讓左宗棠去蘭州省城住總督衙門。左宗棠在批文中寫道:“該道稟請移節省垣,自是體念衰軀之意。惟念前敵諸軍冒雪履冰,袒臂鏖戰,本爵大臣運籌中閫,鬥帳雖寒,猶愈於士卒之苦也。所請應作罷論。”堅辭不受,在營帳中與士卒同甘共苦。以後,左宗棠又兩次到肅州(今酒泉),最後到哈密督師。西北荒原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氣變化無常,雖然如此,他依舊住在營帳。路途經過的地方官吏都是好言挽留,力勸進住公館,他總是一一回絕。
左宗棠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家人也是如此。左宗棠最寵愛的大兒子到軍前省親,左宗棠也叫他同住軍帳。西北的冬天天寒地凍,刺骨的寒風吹入帳棚,使省親的公子受寒致病。左宗棠平日對子女要求格外嚴格,公子帳中得病也不敢對左宗棠講,回家後就此一病不起。左宗棠得悉細情後,也隻好徒揮老淚而已。
左宗棠為將清廉,他自己說:“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這在晚清貪賄成風的齷齪官場中實屬少見。與左宗棠共事多年的楊昌浚說他:“綰欽符十念稔,從未開支公費;宮中所人,則以給出力將士及親故之貧者,歲寄家用不過二十分之一,而自奉儉約。”湘軍統率曾國藩評說左宗棠是湘軍將領中少有的廉將。湖北巡撫胡林翼也常對人講:左宗棠“一錢不私己,不獨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左宗棠對自己手下的將士關心倍至,每次領兵征戰勝利後,朝廷給左宗棠的賞銀,他“悉與將士共之,營中悅服”。部將劉典,在家鄉一家店鋪有一筆小小存款,結果店鋪倒閉,劉典一家老幼無以為養。左宗棠得知後,命糧台在他本人廉俸項下,照數劃出一筆款項,作為老人甘旨之需。後劉典在蘭州病故,一應身後開銷都由左宗棠負擔支付,用去了他大約六千兩廉俸銀。
後來,新疆阿古柏舉兵叛亂,左宗棠力斥“放棄新疆”的主張,率軍收複了新疆大片土地,以七十歲高齡,率軍帶棺進軍伊犁,收複了被沙俄侵占的領土,後被清朝加官為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由於左宗棠的良將風範,所部各軍將士對他無不敬佩,皆肯出死力為其效命疆場。左宗棠之所以能取得一係列軍事戰爭的勝利,嚴於律己、重“士節”的品德是其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創新改革家
在我國曆史的各個時期,當國家麵臨各種危機的時候,都會有少數敢為人先的有識之士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革除積弊,銳意改革,盡管他們的動機不一,但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曆史的發展,他們的首創精神也應為後人所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