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行
嶽飛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光輝的名字,一麵愛國的旗幟。不但他的英雄事跡千古傳頌,而且嶽家的教育之道也令後人敬佩。
北宋末年,是一個兵荒馬亂、內憂外患的時代。當時宋徽宗皇帝在位,政治腐敗,民怨沸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在我國東北鬆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下遊一帶,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對中原窺伺已久,準備南侵北宋王朝。還在嶽飛小時候,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就已被金人占領,宋朝隻留下了半壁江山。廣大人民群眾深深體會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紛紛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中。
嶽飛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熱愛勞動,同時又喜歡讀書和習武。他的母親姚氏,是一位很有見識的婦女,她認為兒子光有本領還不夠,還要有報效國家的赤膽忠心。因此她在鼓勵嶽飛讀書習武的同時,不忘對嶽飛進行忠貞愛國的教育。
12世紀20年代,契丹、女真貴族相繼發動對宋朝的侵略戰爭。嶽飛20歲那年,懷著抗擊遼軍、“還我河山”的壯誌從軍。臨行前夜,嶽母領著嶽飛來到家廟的前麵,先是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然後,她叫嶽飛跪在地上,並叫嶽飛的妻子在一旁挑燈磨墨。
嶽飛跪在地上問:“母親有何吩咐?”
嶽母說:“孩兒,做娘的見你很有出息,又能甘守清貧,不貪求不仁不義之財,自然高興,這是極好的了。但我擔心我死了以後,我兒如果一時糊塗,做出不忠不義之事,豈不把半生芳名毀於一旦?因此,今天我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盼望你做個忠臣,永遠也不失誌。”
嶽飛聽母親說完,立即將衣服脫下半邊,對母親說:“母親說得有理,就請母親在孩兒的背上刺字吧!”
嶽母取筆蘸墨,先在嶽飛脊背正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個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嶽飛背上試著輕輕一刺,隻見嶽飛背上的肉猛地聳動了一下。
嶽母心疼地問:“我兒疼嗎?”
嶽飛回答:“母親刺也不曾刺,怎問孩兒疼不疼?”
嶽母流著眼淚說:“我兒,你恐怕做娘的手軟,故意說不疼。”於是她咬著牙,一針一針地刺了起來。
刺好字,嶽母要嶽飛麵北而跪,抬頭望著北方。她指著高懸天際的北鬥星,要兒子永遠朝著北鬥星指引的方向前進,她說:“我兒,你從今以後,將為國出力。你不要以家室為念,而要以國家為重。為抗擊外患,收複國土,你要竭盡全力,哪怕血灑疆場,也要在所不惜。隻要你能精忠報國,名垂青史,我做娘的也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話你要牢牢記住,不可忘懷。”
嶽飛向母親敬上一杯酒,同時表示了自己的決心:“母親的話,孩兒一定銘記在心。孩兒決不辜負母親的期望。”
“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嶽飛的背上,同時也深深地銘刻在嶽飛的心裏。這四個字,成了嶽飛的惟一誌向和最大抱負。從軍以後,嶽飛不負母望,以抗金和收複祖國河山為己任,率領嶽家軍英勇奮戰,屢建功勳。
嶽飛教子自立勳勞的故事同樣是一曲感人的愛國主義樂章。
嶽飛有五個兒子。在他生活的南宋時期,當時朝廷有一個“補官”的製度。“補官”,就是朝廷按照一定的規定,向一些官員的子女贈送官位。嶽飛身為十萬大軍的統帥,功勳蓋世,憑借他的官位和功勞,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兒子們補個官位。但是,嶽飛沒有這樣做。一次,嶽飛把朝廷按照規定賜給自己兒子的官職,讓給了遭奸臣陷害、死於嶺南的愛國誌士張所的兒子張宗本去頂。嶽飛不願意為自己的兒子“補官”。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依賴“無功之尊,無勞之俸”,而主張讓孩子們自己去建功立業。
嶽飛的大兒子名叫嶽雲。嶽雲12歲那年,嶽飛把他送到部將張憲的軍中,去當一名普通士兵。嶽飛還特別要求張憲,對自己的兒子要嚴加管教,使嶽雲和其他士兵同甘共苦,不能因為他是元帥的兒子而給予一絲一毫的特殊照顧。
有一次,身材矮小的嶽雲,披掛著笨重的鎧甲進行操練,在騎馬練習下坡時,因馬被絆倒而從馬上摔了下來。嶽飛認為這是嶽雲平時訓練還不夠嚴格的緣故,嚴厲喝問:“如果你正在追趕前麵的敵人,也允許這樣從馬上摔下來嗎?”當即命令部下將嶽雲推出斬首。後經部將再三說情,才免去了嶽雲的死刑,改打100軍棍以示懲戒。
由於嶽飛的嚴格要求,加上嶽雲的刻苦訓練,這位小戰士的武藝提高很快。在嶽家軍收複襄陽六郡的戰鬥中,當時年方16歲的嶽雲,手持一對80斤重的大銅錘,衝鋒陷陣,一往無前,第一個衝上隨州城頭,“勇冠三軍”,立下頭功。在與金兀術郾城決戰中,嶽飛麵對強敵壓城,派遣嶽雲率領騎兵作為先頭部隊,徑直衝向敵人陣地,他警告嶽雲說:“不獲勝利,就先殺你!”嶽雲與金兵激戰數十個回合,殺敵無數,大勝而歸,又立新功。
嶽飛對於部將和其他士兵的戰功是“絲毫必錄”,及時上報朝廷請賞;可惟獨對嶽雲每次立下的戰功,總是“隱而不報”。嶽飛說過:“君之馭臣,固不吝於厚賞;父之教子,豈可責以近功?”這就是說,嶽飛認為,長輩培養和教育子女,怎麽能去追求一點眼前的小利呢?
又有一次,嶽雲在對金兵的作戰中英勇無比,再立“奇功”。這回,一個名叫張浚的領兵大將,瞞著嶽飛,將嶽雲的戰功上報朝廷,推薦請賞。皇帝下了一道“特旨”,將嶽雲破格提拔,連升三級,授予武略大夫的官職。麵對皇帝的“特旨”,嶽飛深感不安,他立即上書朝廷,請求收回命令。他說:“前幾次戰鬥中,士卒們冒著炮石箭雨,不顧生死,勇猛衝殺,有的立下奇功,我上報朝廷後,他們才蒙升一級;而我的兒子本應更加從嚴要求,怎敢蒙受躍晉三級的恩賜呢!”嶽飛的第一次上書,意見未被接受。他緊接著再次上書,闡述他的理由。他進一步指出:這次給他的兒子晉升三級,實際上並沒有多少道理,同時也並不是非常公正。這樣做,不論是對教育全軍將士也好,還是對教育他的兒子也好,都沒有多大好處。因此,他再次懇求朝廷收回命令。朝廷見嶽飛出語誠懇,而且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隻給嶽雲晉升一級,就像一般士兵立了一次戰功一樣。
後來,嶽雲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憑借自己的赫赫戰功,贏得了青年愛國將領的英名,彪炳史冊。
嶽母教子“精忠報國”的故事數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嶽飛對子女“自立勳勞”的主張和實踐同樣是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遺產。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將官之家的家教楷模,而且是我國曆代勞動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寫照。
忠於國家在今天就是我們所倡導的愛國,它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現代家教,應把愛國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這決不是什麽高談闊論,因為個人的命運始終是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古人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就是愛國思想的生動體現。一個人再有知識和才能,如果不能服務於國家和社會,他的知識和才能還有何意義?智育固然重要,但德育卻是根本。這就是嶽家母子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