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瑜
祖逖,字士稚,晉朝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祖逖的父親祖武,曾經擔任上穀(今河北懷來縣東南)太守。祖逖還很小的時候,祖武就去世了。祖逖弟兄六人,哥哥祖該、祖納等,都性情豪爽開朗,很有學行才幹。祖逖本人,性格更加豁達,從小不修儀容,不拘小節。年至十四五歲時,還不知書識字,也不講究儀禮。為此,他的幾位哥哥,都非常擔心和憂慮,唯恐他長大不成大器。但是,祖逖自己卻毫不在意。他慷慨豪爽,輕財重義,樂善好施,常常遊俠鄉裏,出入民家。每當來到鄉間農戶,他往往打著哥哥們的名義,分發穀帛財物,賑濟窮困貧乏。因此,宗族鄉裏、黎民百姓都對他非常敬重,認為他是一個積德行善的俠義少年。
從十五歲以後,祖逖才開始讀書學字。在不長的時間裏,他就博覽群書,涉獵古今,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曆史、文化等知識。所以,後來他幾次前往京城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時,每次與人交談,都表現出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才智、恢宏的氣度和豪放的俠義風貌,從而受到許多人的誇讚。
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祖逖二十四歲。當時,他已遷居陽平(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本地官府兩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沒有答應。不久,他與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北)人劉琨被司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辟為主簿。二人性情相近,都誌向遠大,因而彼此感到情投意合,分外親密。每天晚上,他們睡在一起,合蓋一條被子,常常海闊天空地交談到深夜。一天夜裏,祖逖聽見外麵雞叫,突然坐了起來,用腳踹醒劉琨,對他說道:“此非惡聲也。”於是,二人穿衣起床,在夜色中習武操練。從此,祖逖隻要聽到雞叫,他們就開始舞動刀槍,刻苦訓練,準備報效國家。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聞雞起舞”這個典故,用以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發、刻苦向上的精神。
從東漢以來,長期居住在我國北部與西北部的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如匈奴、鮮卑、烏桓、氐、羌、羯等,都開始大規模地向著中原內地一帶遷徙,逐步進據了今山西、甘肅、陝西等廣大地區。在這股民族遷徙狂潮的長期劇烈衝擊下,西晉封建王朝被徹底推翻。從此,北中國進入了十六國時代。
隨著這些少數民族部落的不斷內遷,原來一直居住在中原一帶的廣大漢族居民,為了躲避連綿不斷的戰亂,擺脫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民族歧視、民族壓迫以及民族仇殺,紛紛背井離鄉,四處逃難。他們有的南下江南,有的西遷河西(泛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地區,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也有的北上遼東,掀起了一個流民大量遷徙的熱潮。
在西晉末年的流民遷徙熱潮中,祖逖也和宗族親黨數百家一道南遷,避地淮泅(指淮水與泅水下遊一帶,即今淮河與廢黃河流域)。一路上,祖逖把自己乘坐的車馬,讓給同行的老弱病殘,自己徒步行走;把自己攜帶的衣物、食糧、藥草等,分給大家共同使用。由於他俠義善施,樂於助人,並且出謀劃策,多有籌略,因而受到大家的傾心擁戴,被一致推舉為“行主”,指揮、率領眾人的遷徙行動。
當他們行抵泗口(古泅水流入淮水的入口處,又名清口,在今江蘇清江北)時,先期南渡鎮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的西晉琅邪(今山東膠南琅邪台西北)王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徐州(今江蘇徐州市)刺史。不久,又征召他為軍谘祭酒,祖逖遂率眾遷居江南的京口(今江蘇鎮江市)。
祖逖雖然避難流亡他鄉,僑居江南異士,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北方家鄉淪陷的痛苦,時刻以收複中原失地為己任。因此,他不斷招聚流亡人士,逐漸積蓄軍事力量,立誌北伐。
然而在當時,晉王司馬睿剛剛來到江南,腳跟尚未站穩,與當地土著的豪強大族也還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所以,他根本沒有心思、也沒有力量進行北伐。看到這種情況,祖逖自告奮勇,要求親自率軍北伐。他向司馬睿自薦道:“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誌。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傑必因風向赴,沉溺之士欣於來蘇。庶幾國恥可雪,願大王圖之。”司馬睿遂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今河南淮陽縣)刺史,撥給他一千人的糧廩給養和三千匹布,讓他自行招募士卒,籌辦武器,進行北伐。
晉湣帝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從南下流徙的部卒中,挑選了一百多家,親自統領,渡江北上。當渡船航行到江心激流之中時,祖逖屹立船頭,感慨萬千,不禁用木楫擊打著船舷,盟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字字句句,錚錚作響,吐出了他誌複中原、收取失地的決心和氣概。就這樣,東晉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正式揭開了序幕。
祖逖隻要聽到雞叫,就開始舞動刀槍,刻苦訓練,準備報效國家。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聞雞起舞”這個典故,用以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發、刻苦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