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儀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初唐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狄仁傑曾曆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寧州刺史、江南巡撫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兩度拜相,深受武則天器重,是為數不多的在武則天手下得以善終的重臣。狄仁傑出身名門,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唐朝的高官,但他生性醇厚,從不以出身驕人,因此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不少長輩的誇讚。還在他當並州都督府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奉命出使去一個很遙遠的蠻荒之地。偏偏鄭崇質有一個年老而且多病的母親,鄭崇質丟下老母隻身遠行,心裏很不是滋味,狄仁傑見狀十分同情,便求見作為主管長官的長史藺仁基,對藺仁基說:“鄭崇質的母親老弱如此,我們怎麽能忍心他在萬裏之外還為老母擔憂呢!”隨即便自告奮勇,要求代替鄭崇質出使。狄仁傑的舉動使藺仁基深受感動。此時藺仁基正和司馬李孝廉鬧矛盾,兩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時形同陌路,都以看對方的笑話為樂事。麵對涉世未深卻如此急公好義的狄仁傑,藺仁基非常慚愧,於是他硬著頭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傑的所作所為從頭說了一遍,並深有感觸地歎道:“與仁傑相比,我們難道能不自慚形穢嗎?”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動,兩人居然從此和好如初。
不僅對情同手足的同僚如此,即使是對曾經詆毀過自己的人,狄仁傑也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恩怨,與他們和睦相處和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後,武則天有一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他說:“你在汝南當豫州刺史時,幹得很不錯,但還是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這人是誰嗎?”
狄仁傑知道,這個時候隻要自己點一點頭,武則天便會把那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但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個仇人外不會有什麽好處,於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為微臣有什麽過錯,微臣請求陛下給微臣改過自新的機會,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沒有錯事,則微臣萬幸,他人的讒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誰!”
在大臣們之間製造不和,一直是女皇帝武則天行之有效的馭下之道,想不到這一招卻在狄仁傑麵前失了效。武則天失望之餘,卻也不得不在心裏讚歎狄仁傑的厚道。
狄仁傑剛到京師擔任負責審判罪案的大理丞時,有一次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左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皇帝祖墳昭陵的柏樹。唐高宗李治十分憤怒,一定要審理此案的狄仁傑判處權、範兩人死刑,但是按照法律,兩人犯的這種“罪行”卻隻夠免職的處罰。狄仁傑便如實對李治匯報說:“權、範兩人夠不上死罪。”李治正在氣頭上,自然顧不得什麽法律不法律,他恨恨地說:“權善才等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樹,實在是膽大妄為,狗膽包天,我不殺他,我就是祖宗的不肖之子。”
說到這兒,李治已經麵紅耳赤,顯然是動了真怒,但是狄仁傑視若無睹,他不緊不慢地對李治講述了法律上的有關條文,說明判處兩人死刑的不當之處。李治被他纏得心煩意亂,一氣之下便要把他趕出去。但是此時,一貫溫文爾雅的狄仁傑卻變得執拗起來,他神色凝重地對李治說:“犯顏直諫,自古就以為是一件難事。然而微臣以為,碰到桀、紂這樣的昏君確實是難,但是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則容易得很。現在,權、範兩人法不當死而陛下非殺他們不可,這樣法律還有什麽權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據法律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呢?為了一棵柏樹就殺掉兩位將軍,後代又會怎麽看待陛下呢?”
狄仁傑這番話,說得很有策略,前麵的兩句,其實是在暗示自己之所以敢對李治如此頂撞,是因為把李治看作了堯、舜那樣的明君,這樣先捧一捧李治,後麵的說話得激烈一些也就沒有關係了。果然,聽完狄仁傑這番議論,李治的怒氣消了不少,權、範兩人的死刑之議也就由此作罷。
對待朋友、同僚乃至政敵,狄仁傑都可以說是一個謙謙君子,但是,在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時,他卻十分固執,寸步不讓,他的這種敢作敢為忠厚耿直的品性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