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敢於直諫的魏征

  張國華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及“貞觀之治”,人們就不能不想到敢於犯顏直諫的魏征。確實,在與李世民相處的幾十年裏,魏征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對李世民的錯誤直言相勸,不惜得罪甚至激怒身為皇帝的李世民。這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會是極為難得的。魏征的耿直倔強、忠心耿耿和李世民的從諫如流都已成為曆史上的美談,他們兩個相得益彰的關係也成為令人神往的古代君臣關係的典範。

  還有一次,愛玩鳥的李世民搞到了一隻非常英武的鷂鷹,他對這隻鷂鷹愛不釋手,經常架在自己的手臂上玩賞。這天李世民正在逗鷹玩,遠遠地看見魏征向自己走來。他知道魏征一向反對自己玩弄花鳥,因為這一類的玩樂會分散精力,耽誤國家大事,便偷偷將鷂鷹藏到了懷中。偏偏這一回魏征有很重要的事來向李世民請示,一說便是一大通,李世民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他又不敢將鷂鷹從懷中拿出來。結果等到魏征把話說完,李世民三言兩語把魏征打發走了,再掀開龍袍一看,鷂鷹已經被悶死了。李世民有苦說不出,隻得自認倒黴。

  魏征的忠心耿耿和直言不諱,不但李世民極為讚賞,就連皇後長孫氏也深為歎服。在李世民的女兒長樂公主出嫁時,就公主的嫁妝應不應該超出她的姑姑永嘉長公主,魏征和李世民又發生了分歧,魏征認為按照古代的禮製,公主的嫁妝不應超過她的姑姑。視長樂公主為掌上明珠的李世民自然聽不進魏征的這番話,兩人又有一番爭執。後來李世民將魏征所言講給長孫皇後聽,以賢慧著稱的長孫皇後忍不住感歎道:“臣妾經常聽陛下誇獎魏征,但一直不知魏征究竟好在哪裏。今天聽陛下這麽一說,才知魏征真是個敢於直言的社稷之臣。臣妾與陛下雖是夫妻,但是平常說話,都要先看陛下的臉色,怕引得陛下不高興。而魏征與陛下不過是君臣關係,卻能如此數落陛下的不是,隻要他說得對,臣妾以為陛下應該聽他的。”其實李世民心裏早就覺得魏征說得有理,聽長孫皇後這麽一說,不但立即采納了魏征的意見,還下令賞賜了魏征。

  當然,作為身份懸殊的君臣,魏征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也並不總是這樣風和日麗、充滿喜劇色彩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李世民確實能以大局為重,以封建君主少見的肚量和胸懷接納魏征的大膽進諫,但是,身為皇帝的他,畢竟長久生活在眾星拱月的氣氛中,加之才幹遠遠超出一般君主,他本來就有極強的自尊心,因此有時也難免對魏征的苦口婆心產生抵觸情緒,嚴重時甚至失去理智。有一天,李世民早朝後回到內宮,臉色十分難看,一邊還在恨恨地自言自語道:“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下佬!”這話被一旁的長孫皇後聽到了,皇後便問李世民說的是誰。怒氣衝衝的李世民朝門外白了一眼,說:“除了魏征還有誰?這鄉下佬總是在大庭廣眾下強辭奪理,和朕過不去。要是人人像他這樣,朕這個皇帝還怎麽當?”

  長孫皇後沒有說話,悄悄退了出去。過了一會兒,長孫皇後身穿在重大典禮中才穿的朝服站到了李世民麵前,李世民見狀吃了一驚,連忙問皇後為何作這樣的打扮,皇後一反平時的溫厚柔順,正色道:“臣妾聽說君主聖明則臣下敢於直言。現在陛下有魏征這樣的直言之臣,說明陛下英明,萬民有福,臣妾怎麽敢不來向陛下鄭重道賀呢?”長孫皇後的一番話,說得有理有節,不溫不火,李世民聽後,如夢方醒,他羞愧地執住皇後的手,說:“多虧娘娘提醒,要不朕要鑄成大錯了。”

  在李世民身邊的文武大臣中,像魏征這樣敢於不顧一切地進諫的直臣畢竟是個別的,絕大多數大臣見到李世民仍然是唯唯諾諾、百依百順,明知李世民有錯也不敢當麵指出,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上書議事時倒常常是慷慨激昂、充滿正義感的。對此李世民覺得很奇怪,便問魏征道:“好多大臣上書議事都有很精辟的見解,怎麽他們見了朕的麵就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呢?”魏征考慮了一下,便答道:“其實,據微臣所知,百官們如果有事要麵奏陛下,常常要仔細考慮好多天,可以說他們麵見陛下前是胸有成竹的。可是等到他們見到了陛下,原來已經考慮好的話常常連三分之一都講不出來,這固然是他們在陛下麵前感到拘束和緊張,也實在是因為有些勸諫的話難免要惹得陛下不痛快,要是陛下不鼓勵他們放開來說,他們哪裏敢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呢?”

  聽罷魏征的這番話,李世民恍然大悟。從此,他便盡量在文武大臣麵前展示自己溫和、可親的一麵,減少他們對自己的敬畏之心。可以說,魏征以自己在皇帝麵前的特殊地位和通情達理的分析,為同僚們爭取到了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對於自己和群臣的親密關係,李世民曾經不無得意地自誇道:“隋煬帝喜歡猜忌和提防別人,臨朝時對群臣很少說話。朕和他不一樣,與群臣相親相容,猶如一人。”

  在和李世民共事的十多年中,魏征犯顏直諫的事數不勝數,他以他的正直、忠誠、識見超凡贏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賞識,也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尊敬,從而成為曆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之一。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當了15年宰相(魏征於貞觀三年拜相,任秘書監參預朝政)之後,他因病逝世。在他病重期間,李世民曾親自到他家探望,死後又為他安排了隆重的葬禮。時隔很久,李世民仍然不能從失去魏征的惆悵中恢複過來,他曾經情不自禁地對侍臣們說:“人以銅為鏡(古人以銅製鏡,光可鑒人),可以整理自己的容貌;以曆史為鏡,可以看到朝代的興廢和人事的滄桑;以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現在,魏征去世了,朕少了一麵鏡子!”

  也許,魏征這麵“鏡子”,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鑒作用的。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忽視身邊的“魏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