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玉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的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率軍進攻東吳遭到慘敗後在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憂憤而死,臨終前,他將諸葛亮從成都召到白帝城托以後事,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高出曹丕(曹操的兒子,當時已代漢稱帝)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統一大業。如果太子成器,就請你幫我輔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反正,我把劉家的江山全交給你了。”劉備的這一番話,把諸葛亮嚇了一大跳,因為自古以來,統治者一直將江山社稷看得比什麽都重,皇帝臨終前向宰臣托孤的事屢見不鮮,但從沒有人公開表示過萬一繼位者不稱職做臣子的可以取而代之。劉備這樣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賞識和寵信已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君臣之情。另外,劉備自知兒子太蠢,若諸葛亮稍有異心,那是毫無辦法的事,他這樣講也含有激將的意味。麵對奄奄一息的劉備,諸葛亮既惶恐又感動,他對劉備說:“微臣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太子,至死不渝!”這時,劉備又將太子劉禪喊到病榻邊,對他說:“我死後,你要像對待自己父親那樣對待丞相。”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劉備死後,劉禪繼承帝位,諸葛亮果然不負劉備臨終所托,一心一意地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蜀漢政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保持了清明、穩定的局麵。
孟獲是蜀漢建寧郡(今雲南曲靖)人,是當地彝族的首領,劉備死後,與豪強雍閭起兵反蜀。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親自率兵南下平叛,結果很快就擊敗了雍閭的武裝,雍閩也在戰鬥中被斬。雍闓死後,孟獲收拾了雍閶的殘部,繼續與蜀漢大軍周旋。諸葛亮知道,孟獲在當地土著中很有威望,如能將其收服,那將對穩定南方的混亂局麵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於是諸葛亮決定對孟獲展開“攻心戰”,他下令士兵與孟獲交戰時一定要設法活捉他,而且不得對他無禮。過了沒多久,孟獲果然在一次戰鬥中被抓獲了。諸葛亮很客氣地接待了他,並帶他去參觀蜀軍所布的營陣,他見孟獲東張西望,一臉好奇的神態,便笑咪咪地問他:“你看這樣布陣如何?”孟獲被俘後本來很惶恐,現在見諸葛亮滿麵春風,全無敵意,便老實不客氣地答道:“以前不知貴軍虛實,所以吃了敗仗。現在有幸看到了貴軍的營陣,覺得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如能放我回去,下次一定能打敗貴軍!”諸葛亮聽他這麽說,哈哈大笑了一番,也不辯駁,便揮揮手讓手下人將孟獲放了回去。過了沒多少日子,孟獲率兵襲擊蜀軍,又一次兵敗被俘,但他對諸葛亮表示自己兵敗另有客觀原因,他心裏仍不服氣,諸葛亮便再次將他放了回去。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再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三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裏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製。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麽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隻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麽。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
和許多傑出的政治家一樣,諸葛亮知人善任,愛惜人才,最終以自己的智慧收服了孟獲,諸葛亮沒有采用強硬態度,而是盡量寬容和理解,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其實不光在軍事戰爭中,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別人佩服你,也得靠自己的智慧和寬容,否則,別人即使口服心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