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坤
晏子是春秋時的齊國宰相,名叫晏嬰,他思路敏捷,能言善辯。他勸諫齊景公,常常采用旁敲側擊的手法,以委婉的說理,巧妙的比喻和詼諧的語言,使齊景公不得不心悅誠服。同樣,晏嬰的這種超群的才幹也表現在外交上。他善於應酬,接待四方,不失大國之風;通聘出使,交遊諸侯,不辱君國之命。晏嬰多次出使晉、鄭、魯、楚等諸侯國,總是謙恭平和、彬彬有禮地與各國謀臣策士交換意見,回答各國君主的提問。由於他具有政治遠見,又機智敏捷,成為春秋時期一名傑出的外交家,贏得了許多國家的敬重。
然而,齊國畢竟是強弩之末,已從爭霸的峰顛上落了下來,而晉、楚等國為奪取中原,大逞不可一世之威。尤其是南方的楚國,曾數度北伐中原,問鼎周室,更不把衰弱的齊國放在眼裏。晏子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知道他長得矮小,便命人在大門旁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入,有意羞辱他。晏嬰一眼看穿楚國的用心,拒絕入內,慷慨陳辭:“出使狗國的人,當從狗門進入。今日我出使楚國,不當從此門進入。”聽他這樣一說,陪同官員自覺沒趣,隻好請他從大門進入,麵見楚王。
楚王見到晏嬰,就問:“齊國難道就沒人了嗎?”意欲再次羞辱晏嬰個子矮小。晏子答道:“我們國都臨淄街道眾多,街上人來人往,張袂(衣襟)成陰,揮汗成雨,人們比肩繼踵,無處不是,怎能說無人呢?”楚王接著又問:“那麽,為什麽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晏子從容不迫地答道:“我國派遣使節視出使的國家而選定。賢者,派他出使有賢君的國家;不肖者,派他出使不肖的國家。晏嬰我是最不肖的,故隻能出使楚國了。”有力地回敬了楚王的無禮。
後來,晏嬰又將使楚,楚王聽說後,就對左右人說:“晏嬰是齊國善辯之士,此次,仍欲羞辱他,可有什麽辦法?”左右人便如此這般地獻上一計。待晏嬰抵楚後,楚王假意盛情款待,賜宴勸酒。酒興正濃時,堂下有兩個小吏縛一人上前,楚王故意問道:“為什麽要縛他?”一個小吏答道:“這個齊國人因盜竊而犯了罪。”楚王便轉過臉望著晏子說:“齊國人的本性就是善於盜竊嗎?”晏嬰離開席位,朗聲說道:“我聽說,桔生在淮河以南叫桔,生在淮河以北則叫枳,它們的葉子相同,果實味道卻不一樣。為什麽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的關係,現今百姓生長於齊國,安分守己;來到楚國卻盜竊犯罪,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盜竊吧?”
晏嬰之世,正值新舊製度交替之時,他明知舊公室終將被新興的卿大夫勢力所取代,仍力圖維護公室的禮法,從政治立場上來說,他是保守的。然而,他能不失時機地向國君進諫,勤政愛民,節儉清正,多少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晏嬰在詼諧談笑之間,又一次挫敗了楚國有辱齊國國格、有辱使臣個人人格的陰謀,體現了晏嬰在強權麵前不屈不撓、以及隨機應變、縱橫捭闔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