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王士豪

  武則天自幼才貌出眾,機敏過人。公元637年,武則天14歲時進宮,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她天性剛強,心狠手辣。當時有“唐三世之後,有女主武王取代帝王”的傳言,唐太宗雖然寵愛她,卻也心生防備,再未加封。公元649年,太宗駕崩,武則天和所有嬪妃遵照先皇遺命,出宮削發入長安感業寺為尼。

  武則天雖為女流,但心計絕非一般人可比。公元654年,武則天借力王皇後,重又進宮,被封為昭儀。昭儀在宮中的地位次於皇後和四妃。她製定策略,先除掉蕭淑妃,然後排擠王皇後。為了徹底踢翻王皇後,她用盡了卑鄙的伎倆,甚至於自己動手掐死親生女兒,嫁禍於王皇後。高宗不明真相,大怒,立即下令廢掉皇後,改立武則天為正宮皇後。而後,她又逼死長孫無忌,處決上官儀等反對派官員。公元660年,武則天受高宗委托,代為處理朝政,後又垂簾聽政,與高宗並稱“二聖”。大權在握的她不斷罷免異己,甚至毒死親生兒子李弘。武則天最終在公元690年完成自己的心願,自稱聖神皇帝,改唐為周。

  武則天文史皆通,頗具治國才能,堪稱傑出的政治家。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先是任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大肆捕殺唐朝宗室、皇親國戚,以及忠於李唐的大臣,最大程度上剪除異己。後來為了收買人心,她又把酷吏處以極刑。她還設置告密製度,使得滿朝文武戰戰兢兢,夜不能寐。

  武則天雖然心狠手辣,但有時也能虛心納諫。對此後人稱之為“貞觀遺風”。用人方麵,武則天善於以各種方式進行選拔,諸如自舉、試官、貢士殿試、設員外官、武舉等都是她常用的手段。所以在她統治期間,朝中也出現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文臣杜景儉、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等,武將婁師德、唐休璟、郭元振等,都是治國安邦之才。

  在經濟方麵,武則天也頗有見地。公元673年,她在《建言十二事》施政綱領中提出革新政見的具體措施。她采取“勸農桑、薄賦徭”的政策,同時注意興修水利,獎勵農業生產,還在邊遠地區屯田,所積軍糧可用數十年。武則天獎勵地方官吏時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她規定:境內田地得到開墾、家家有餘糧的州縣長官,可以得到提拔;而為政苛濫,致使戶口流散的州縣長官,要降級使用。在武則天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貞觀年間,全國的戶口不過380萬戶,而到了武則天統治末期,全國戶口已超過615萬戶。

  在軍事方麵,武則天的功績體現在防禦外敵上。她一貫采取積極防禦的措施,抵製了突厥、吐蕃、契丹等外族的掠奪和騷擾。公元692年,她還派精兵猛將收複了失去20年之久的安西四鎮,設置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使碎葉河流域等大片土地重歸大唐。這些措施對防禦外患,開通中外交流,密切各民族交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她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不但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維持了安定的社會局麵,使得唐朝進一步走向繁榮。然而晚年的武則天豪奢專斷,弊政頗多。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發動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還政中宗。同年冬天,武則天辭世,遺詔“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這樣,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又回歸皇後之位,歸葬唐高宗的乾陵。

  武則天從小展現出剛強、堅毅的性格,這也許是她日後奪權稱帝的基石。但她過於強悍、陰狠,導致樹敵過多,最終自取敗亡。

  武則天的成事離不開她那超乎尋常的心計,但她的心計,不僅在於能夠奪權,而且能夠用好手中的權力,繼續推動曆史發展。

  武則天有著非凡的氣魄,敢於開曆史上皇後登基稱帝之先河,其開創精神實在可嘉。但她的行為超越了曆史的進程,這又使她處境十分尷尬,內心極為矛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