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婷
李世民出身於顯赫的隴右士族家庭。他的祖上世襲唐國公,父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姨甥,7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後來做了太原留守。李世民少年時就聰慧過人,極有膽識,騎射征戰、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很受李淵的喜愛。
公元615年,李世民加入屯衛將軍雲定興的勤王部隊,受到雲將軍的誇獎。第二年,他又隨父參加鎮壓隋末農民起義的戰爭。這時隋朝統治危如累卵,深謀遠慮的李世民積極鼓動父親擁兵自立,起兵反隋。公元617年5月,李淵在晉陽起兵,11月就攻占長安。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5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為唐。李世民因功被封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四方擾攘,年僅24歲的秦王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大任。公元618年,李世民掛帥出征,先後討平山東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軌、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李世民憑借其超群的膽識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功高蓋世,權力也隨之空前膨脹。他不僅統領三軍,掌握兵權,還擔任尚書令,位居宰相之職。
李世民顯赫的政治、軍事地位,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嫉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李建成空有太子之名,而李世民卻利用自己領兵掛帥、四方征戰之機,網羅了大批文臣武將,在自己周圍形成了強大的政治集團,明顯占據優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之時,突然發動兵變,親手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然後,李世民又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的兒子。李淵無奈之下隻得改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改稱太上皇。李世民繼皇帝位,第二年改號貞觀。
唐太宗吸取隋朝二世滅亡的深刻教訓,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積極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製,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保障農民的勞動時間,唐太宗還實行了租庸調製,允許以絹布代替徭役,還盡量減少徭役的征發。這些措施對於恢複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意義十分重大。用人方麵,唐太宗既有識人之能,又有用人之量。他重用了一大批原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唐太宗還完善了科舉製,使更多的有才之士能夠參加到政權中來。唐太宗善於納諫,以人為鏡明得失,傳為千古美談。
隨著國勢的蒸蒸日上,唐太宗開始經略邊疆。他首先消滅了東突厥,繼而降服吐穀渾、高昌、西突厥,恢複了中西商路,控製了南起陰山、北到大漠的廣大地區。之後,采取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繼續留用突厥首領,把投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靈州一帶,在東突厥故地設置了6個都督府進行治理。不久,薛延陀、回紇、仆固等部落相繼歸附,尊唐太宗為“天可汗”。遠近40多個國家派使節到長安與唐朝通好。唐朝和各國發生了密切聯係,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族首領鬆讚幹布,與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開創了漢族和吐蕃人民交往的新篇章。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入吐蕃,對推動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從公元626年登基到649年去世,唐太宗在位23年。他在位時期,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生活較為穩定,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少有的治世局麵。後人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掃平四方,統一全國。這一方麵顯示出他過人的文韜武略,另一方麵得益於他善於發現人才,注意籠絡人才,重用有識之士。他自已有才,但不局限於此,而是更注重群策群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麵臨重大抉擇的時候,總是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果斷和堅決。這種特殊的品質是他能夠取得最後成功的根本決定因素。古今中外,優柔寡斷的人總是難成大事;好謀無斷大多時候成為失敗的根源。
唐太宗李世民做事很注意從一點一滴做起,十分重視別人的意見。不論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還是關於生活細節的小事,唐太宗都耐心聽取,甚至在十分氣惱的時候也能努力克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