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名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交替專權。宦官的勢力空前膨脹,在桓帝和靈帝的時候達到了極致。受漢靈帝寵信的大宦官曹騰有一養子,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因為與曹騰的特殊關係,曹嵩高居太尉之職,可謂位高權重,顯赫一時。曹操的身世背景可見一斑。
公元189年,國舅大將軍何進謀誅宦豎,然而機密泄露,自己反被宦官設計除掉。這時,手握重兵的西涼刺史董卓趁機進京,廢立皇帝,自封丞相,獨攬了漢朝大權。他很賞識曹操的才幹,但曹操目睹其倒行逆施,根本不想為他效力,反而借獻刀之名,謀刺於他。事情敗露以後,曹操連夜奔逃,之後又聯合關東的一些刺史、太守等實力派,共同推舉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
在討逆過程中,盟主袁紹和其他的刺史、太守都隻想保存實力,而後坐收漁翁之利。隻有曹操指揮部眾奮力拚殺,結果人馬損失慘重,他隻得重新招募軍隊。當時,紅巾軍和黑山軍逐漸在青州和冀州一帶壯大起來。曹操憑著自己的謀略,大敗青州軍,得降兵30萬,組成了自己的部隊。他憑借這支部隊,開始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許昌為政治中心建立了政權。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曹操采取了諸如屯田、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改進生產工具等一係列措施提高糧食產量,這樣不但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解決了軍糧問題,而且穩定了社會,為統一北方創造了條件。曹操在發展生產、積聚力量的同時,繼續進行兼並戰爭,先後消滅呂布、張繡、袁術等軍閥勢力,地盤不斷擴大。
曹操愛才如命、求賢若渴,他多次頒布招賢令,唯才是舉。一時間曹操門下猛將如雲,謀臣似雨,盛況空前。公元200年,袁紹起兵10萬攻曹操,企圖一舉將其消滅。當時袁紹人多勢眾,而曹操兵少,軍糧不足。但曹操出奇兵,襲烏巢,擊敗了袁紹,又陸續占領冀、青、並、幽四州。此後,曹操還解除了遊牧民族烏桓和鮮卑對北方邊境的威脅,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北方統一,恢複和發展了北方經濟,為日後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劉備遁逃至夏口,遣使至東吳,說服吳主孫權與自己組織聯軍,共同對抗曹操。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決戰。曹操的士兵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為了便於作戰,曹操就讓工匠把所有艦船用鐵鏈固定在一起,上麵鋪上木板,以減少風浪的顛簸,使人馬在上麵縱橫馳騁,如履平地。擅長水戰的江東將領黃蓋看出曹操將船連鎖的弊病,與周瑜設計火攻曹軍。曹操的艦船連成一片,無法躲避,幾乎全部被燒毀,士卒被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幾乎全軍覆沒。曹操率殘部從華容道狼狽退回中原。此後,曹操不敢輕易南下,集中力量經營北方,三國鼎立局麵形成。
曹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優秀的文學家和詩人,他是建安文學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留下了一些流傳千古的佳作名篇,《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短歌行》等都是傳唱千年的名篇。
曹操之所以能夠成就一方霸業,首先在於他多謀善斷。在征伐四方的過程中,曹操表現出超人的智慧。正如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稱讚他:“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
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善於用人,任人唯才。曹操一貫表現出對人才的渴求、重視與尊重。他深知“事因人而成”的道理。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這種用人唯才的做法是必不可少的。
曹操是一個多麵手,他的成就並不局限在政治、軍事領域,在文學、書法、音樂、圍棋等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