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爭的爆發1939年3月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以後,開始製訂侵略波蘭的作戰計劃,代號為“白色計劃”。柏林深信,德軍能以“閃電戰”迅速擊潰波蘭,而英法是不會給其盟國有效援助的。

  1939年9月1日清晨4時45分,德國法西斯軍隊侵入了波蘭,陸軍、空軍同時出動。波蘭政府在德波關係急劇惡化的時候,滿心指靠英法的援助,未作認真的戰備。德國一開始就投入了五十八個師,其中包括六個坦克師、八個摩托化師(約二千五百輛坦克)和兩個航空隊(二千架飛機)。而波蘭隻有三十七個步兵師、十一個騎兵旅、兩個摩托化旅和將近四百架飛機。德國陸軍全線進犯。它的空軍不斷空襲華沙,還在華沙附近投下傘兵。波蘭政府要求它的盟國英法“采取聯合行動來製止戰爭”。

  在無法推脫對波蘭承擔的義務的條件下,英法開始動員,但是仍然寄希望於同德國談判。法西斯德國斷然拒絕了英法的要求。9月3日,英法先後向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了。

  德國武裝部隊在七百多公裏的戰線上展開了進攻。德軍的突然進攻,使波蘭軍隊無法集中起來,波蘭大多數的飛機都在地麵上被摧毀了。波軍被德軍分割包圍。南線德軍進展較快,於9月8日就進抵波蘭首都華沙郊區。9日波軍在華沙西麵的布祖拉河上發動反攻,又遭失敗。14日,華沙同全國其他地方的聯係已完全斷絕。

  當裝備不良、失去戰略指導的波蘭軍隊英勇保衛祖國國土的時候,德國西線的空虛實際上已暴露出來了。法國有一百一十個師,英國派到大陸的有五個師,而德國當時在西線隻有二十三個師。英法不難給德國造成壓力,從而減輕波蘭的困境。但是英法不僅沒有使用地麵部隊作戰,它們的空軍和海軍也都按兵不動。

  由於波軍在布祖拉河上進行反攻,華沙得到短暫喘息機會,加緊修築了工事。從9月8日至27日的二十天期間,波蘭首都進行了英勇的保衛戰。9月中旬波蘭政府撤離華沙。9月27日,華沙陷落。波蘭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在10月2日停止了抵抗。

  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

  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占領地區。

  德國法西斯分子立即把他們的種族主義學說付諸實施。數以千計的波蘭軍官、專業人員、知識分子被驅集在一起,當場處死;更多的人被遣往德國,在工廠做工或服低賤勞役;千千萬萬波蘭人被當做劣等民族被遷往貧困地區,為德國移民者騰出地方。在整個戰爭期間被法西斯殺害的波蘭人達六百萬之多。

  德國侵占挪威和丹麥擊潰波蘭之後,德國法西斯統治者為贏得時間準備在西線發動進攻,就故伎重演,重申“和平”保證。10月6日,希特勒在國會表示願意和英法議和。英法提出把恢複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獨立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談判沒有進行。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說,他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決定由什麽人來統治歐洲。在波蘭戰敗後的七個月,英法無論在陸地或在空中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當時在形式上保持戰爭狀態,實際上沒有展開軍事行動,因此獲得“奇怪的戰爭”這一諢名。希特勒借此良機為西線的進攻作了充分的準備。

  在“奇怪的戰爭”時期,除了法國東北邊境幾次小接觸和多次不見敵機影蹤的空襲警報外,什麽事也沒有發生。在法國軍隊中,永遠是千篇一律的刻板生活,除了舉行一些徒然無用的訓練外,一直毫無作為,這種狀況漸漸使士氣萎靡,人心麻木,政界人士中出現了一股渴望議和的趨向。

  希特勒的成功,英法缺乏積極精神所顯示的失敗,引起了中立國對納粹德國的恐懼。中立國都感到,隻要德、法軍隊還沒有展開搏鬥,就談不上最後的定局。這個時候,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土耳其、挪威、瑞典、比利時和荷蘭都幻想以嚴守中立而避開戰禍,這又造成了有利於希特勒的形勢。

  美國開始擺脫對歐洲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遲鈍和漠不關心。羅斯福總統清楚地看到了納粹德國的得勢對美國的危險。1939年11月,他勸說國會通過“現款自運”法案。它允許交戰國從美國購買軍事裝備,但必須付現款而且自己負責運輸。這有利於英法,因為它們能做到這一點。

  在“奇怪的戰爭”期間,德國製定和通過了侵占丹麥和挪威的計劃(名為“威悉河演習”)。丹麥和挪威據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們是德國和英法雙方的側翼,是控製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此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鐵礦又是德國必需的重要戰略物資。

  1940年4月9日,德軍向丹麥和挪威這兩個中立國發動了進攻。占領丹麥的行動於發動進攻後的四小時內全部結束。丹麥政府被迫同意“在德國的保護下維持中立”,並且同意丹麥的工業“間接”為德國生產,進行“友好合作”。

  在挪威,德軍遇到了挪威軍民的英勇抵抗,挪威當局堅持戰鬥決不投降。

  希特勒軍隊對挪威也采用閃電式的襲擊,當他們侵入丹麥領土的時候,他們的海軍陸戰隊和傘兵也開始在挪威各港口奧斯陸、克裏斯蒂安桑、斯塔萬格、卑爾根、特隆赫姆以及納爾維克地區登陸和空降。4月9日傍晚占領了挪威首都奧斯陸,10日占領了各重要港口和機場。挪威軍隊不得不撤退到內地。

  4月14日支持挪威的英法軍隊開始在納爾維克附近登陸。盡管時機有所延誤,但是英法軍隊在一個遙遠的戰區吸引住了一部分德軍。裝備較為優良的法國輕步兵於4月底到達納爾維克,登陸成功。納爾維克被攻占,德國守軍向東撤退。但是那時法國的形勢危急,勝利登陸的軍隊從6月2日至7日撤走。

  在挪威中部,英法軍隊於4月下旬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這兩個地區轉入進攻。它們的任務是解放特隆赫姆以及同在奧斯陸以北作戰的挪威軍隊會師,但是由於連吃敗仗,於5月初撤出了挪威中部。6月10日,德軍在粉碎了分散的挪威軍隊的抵抗之後,占領了挪威。

  挪威淪陷,國王哈康七世及其內閣逃亡倫敦繼續抗戰事業。瑞典名義上保持中立,但被迫同德國合作,對德國供應鐵礦和木材。希特勒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納入他的軌道,歐洲的又一個地區淪於德國的控製之下。

  法蘭西的潰敗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開始執行以侵占法國為目標的“黃色計劃”。計劃中的軍事行動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占領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繞過法國設防堅固的馬其諾防線。第二階段,迫使法國投降。

  1940年5月,德國在從北海海岸到瑞士國境的長達八百公裏左右的西部戰線上,部署了一百三十六個師,總人數為三百三十萬,組成三個集團軍群展開進攻。在戰線的北翼,麵對荷蘭和比利時的北部是博克上將指揮的“B”

  集團軍群;在中部是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由它擔任主攻;

  在南翼是勒將軍指揮的“C”集團軍群。西線大戰爆發後,由法、英、比、荷、波等國組成的盟軍共一百三十三個師,與德軍相抗衡。

  5月10日,希特勒德國在西線發起總攻,德軍首先侵入荷、比、盧。博克的軍隊衝過了馬斯河,占領了比利時列日防區。英法軍隊大部分集中對付博克軍隊。博克軍隊粉碎了荷比軍隊的抵抗,打退了英法的部隊,迅速向前推進。德國法西斯飛機對荷蘭城市進行了野蠻的轟炸。13日,荷蘭政府遷往倫敦。14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命令投降。17日夜晚,德軍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此時,龍德施泰特軍隊越過盧森堡,進攻法軍在色當的防線。不久,突破了法軍在色當至那慕爾之間九十公裏的防線。德國坦克師在色當附近強渡馬斯河之後,對聖康坦全線展開進攻,矛頭西指,直驅海邊。盟軍全線的戰略形勢急劇惡化。聯係中斷,在很大程度上軍隊失去了指揮。大量的難民,一串串的汽車、馬車、自行車、殘廢人的四輪馬車擁塞路上,堵塞了盟軍的撤退路線。德國飛機無情地掃射和轟炸他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包括軍人接受了法國政府的一種說法,即未來的戰爭將限於堅守固若金湯的抗德的馬其諾防線。可是誰也想不通,整個戰線竟會如此輕易地徹底崩潰。

  而且一旦前線被突破,法國陸軍似乎就象一隻戳破的氣球那樣全部癱瘓了。

  對盟軍來說,更危險的事是:法國政府中投降派逐漸控製了局勢。法國資產階級吸取了戰爭失敗往往導致革命的曆史教訓,它對戰爭失敗出現巴黎公社的後果記憶猶新。在戰爭失利的形勢下,法國資產階級的大多數人逐漸轉向失敗主義和親法西斯的立場。法國政府一再改組。早在1940年3月接替達拉第總理職務的保羅·雷諾不斷擴大他的政府,以便盡可能把除共產黨以外的各種政治力量羅致進去。在前線危急時刻,雷諾又邀請貝當元帥參加內閣,起用魏剛代替甘茂林出任法軍總司令。貝當和魏剛都是顯赫一時的名將。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堅守凡爾登取勝而著名;後者以曾經充任1918年盟軍總司令福煦的得力助手而聞名於世。他們都象征著1918年的法國的軍事勝利。雷諾請他們出山是一個著眼於心理作用的行動。但是,到頭來,他們是投降派,更加速了法國的潰滅。

  到5月20日,德國坦克師的主攻方向已經明朗:他們在調頭轉向西北方的大海。21日,德軍進抵英吉利海峽。這樣,在沿岸一帶形成了德軍對英、法、比盟軍的馬蹄形大包圍圈。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下令投降,28日比利時軍隊放下了武器,德軍的包圍圈縮小了。盟軍隻控製著法、比邊境的一個港口——敦刻爾克。

  5月26日傍晚,英國海軍部發出信號:開始執行“發電機作戰計劃”~

  ~即從海上撤退。從5月27日起,德軍開始空襲敦刻爾克,英國皇家空軍全力以赴保衛海邊灘頭陣地、登船點以及停泊的船隻。邊戰鬥、邊撤退的行動繼續到6月4日清晨。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海岸的人數總共達三十三萬八千多人,其中英國人約二十萬名,法國人約十三萬名。最後一條船開走之後,四萬法國士兵被俘。英國遠征軍的大炮、高射炮、反坦克炮、機槍、摩托車等全部重型裝備落到了德國人手裏。敦刻爾克的撤退是出色的,它使英國遠征軍避免了毀滅的災難,但是這次撤退的成功並不是英法的勝利,而是一係列挫敗中的一幕。英國雖然保住了一支軍隊,但它幾乎沒有什麽武器了。自此以後,法國軍隊將孤立無援地去對付德國人的優勢兵力的進攻。

  6月5日,德軍開始執行“黃色計劃”第二階段的任務,從馬其諾防線到英吉利海峽之間、沿埃納河和索姆河一線發動攻勢。法軍由於最優秀的部隊和大部分裝甲部隊在比利時消耗掉了,現在隻能以六十五個第二流的師去抵擋包括十個裝甲師在內的總共一百四十三個師的德軍的進攻。法軍最高統帥部已經浸透了失敗主義情緒。這是力量懸殊的戰鬥,德軍像潮水般地湧進法國。10日,法國政府匆忙地離開巴黎,先遷都爾,不久再遷波爾多。

  墨索裏尼認為趁火打劫的時機已到,於6月10日向英法宣戰。意大利派出三十二個師攻打駐在阿爾卑斯山的六個師的法軍。盡管意軍在數量上大占優勢,它的進攻沒有成功,法軍守住了戰線,但是意大利的參戰使法國的境況更加困難了。

  6月14日,德軍占領了未設防的法蘭西偉大城市——巴黎,埃菲爾鐵塔上立即高懸起卍字旗。16日,雷諾辭職,賣國賊貝當接任總理。17日,貝當向德國提出停戰要求。希特勒沒有立即答複。不多幾天德國軍隊深入到法國內地。6月21日,他們抵達盧瓦爾河,占領了南特、圖爾、納韋爾、第戎一線以北的整個地區,坦克兵團從第戎南下深入到裏昂地區。

  6月21日,德國士兵在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小小的空地,即1918年11月11日德意誌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投降的地方,特意從博物館拖來了被保存的福煦元帥的舊臥車。希特勒選擇在這兒向法國提出停戰條件。該日下午,希特勒坐在1918年福煦坐過的那把椅子上,帶來了法國代表團。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向法國人宣讀了停戰條款。22日,法國代表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停戰協定規定,法國被分割為兩個地區:包括法國北部富庶的工業區在內的一大片土地為德軍占領區,占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的其他土地為非占領區,由貝當傀儡政府統治,首府設在維希(所以也稱維希政府)。

  除去在非占領區為維持內部秩序所必需的部隊外,法國所有的武裝部隊必須解除武裝並且複員。法國還同意把德國的全部政治流亡者移交給德國,並遣返德國戰俘。德國沒有立即占領法國全部領土的目的,不僅在於從政治上分裂法國,使法國流亡政府難以成立,而且在於利用法國的傀儡政府來掌握法國的艦隊和殖民地,不使它們落入英國人的手中。

  法德停戰協定確定在法意停戰協定簽字後生效。法意停戰協定於6月24日簽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有四年之久堅持不敗的法蘭西,在593這次戰爭中隻經過六周戰鬥就被擊潰而退出了戰爭。

  邱吉爾和不列顛之戰希特勒德國在歐洲擴張的得勢,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英國輿論界的極大憤慨。就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即將陷入德軍之手的時候,許多保守黨人也開始認識到,張伯倫的慕尼黑政策使政府走向政治破產,使國家走向軍事崩潰。保守黨要求撤換自己的領袖。經過了1940年5月7日至8日議會激烈辯論之後,內閣首相張伯倫辭職。過了兩天,邱吉爾組成了戰時內閣。工黨領袖艾德禮出任副首相,內閣成員還包括自由黨領袖辛克萊和保守黨著名人物艾登。

  溫斯頓·邱吉爾出身於名門貴族,早年當過記者、軍官。他進入政界,一再當選為下議院議員,也一再出任內閣大臣,久已是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他是英國保守黨的典型代表,一心保持英帝國的利益。1919年,他是“防疫圈包圍”蘇維埃俄國的支持者之一;他任殖民事務大臣時,鎮壓過民族運動;1935年,他不讚成對意大利的侵略實行製裁。但他有政治遠見,從慕尼黑事件之後,看到了希特勒的危害。從那時起,他決心挫敗希特勒。邱吉爾的聯合內閣組成時,英國正處於困難境地。他受命於危難之際,自知前途艱險。5月13日,他在下議院發言時說,在最近幾年,“我能奉獻給你們的,隻有熱血、汗水和眼淚”。但邱吉爾在逆境之中表現得鎮定而樂觀。在英國遭到德軍空襲以後,他曾到倫敦硝煙彌漫的廢墟中去踏訪,用食指和中指打著“V”字手勢來表示勝利。邱吉爾政府逮捕了一批被懷疑同希特勒德國有聯係的人。新政府的這種決心,得到了廣大階層的支持。

  法國淪亡之後,英國麵臨德軍入侵的威脅。海軍是英國可靠的防禦力量。

  但是,倘若法國艦隊落到德國人手裏去的話,德意軸心國就會奪得地中海的製海權;大西洋的護航運輸——英國的生命線將會受到嚴重的危險;德軍在不列顛群島的登陸也將成為可能。英國政府決定消除法國艦隊這個未知數所可能造成的危險。7月3日至4日,停泊在英國港口的法國艦艇受到英檢查船隊的攻擊。法國艦隊大部分艦艇的停泊地米爾斯克比爾①也遭到英國武裝部隊的襲擊,僅一隻法國戰列艦逃脫,其餘的艦艇不是被擊沉,便是遭重創,還有一千三百名法國水兵喪命。法艦未落入德國人之手,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衛了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長期沒有製訂以入侵來征服英國的計劃。

  希特勒指望在承認自己領土擴張的基礎上與英國政府謀求妥協議和,可是邱吉爾拒絕任何妥協。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終於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代號為“海獅作戰計劃”,他要求8月中旬完成作戰準備。由於英國握有製海權,德國的將領不得不向希特勒建議,把這次行動推遲到10月,或第二年。

  德國統帥部認為以空軍壓製英國是取勝的先決條件。於是,一場大戰純粹在空中進行,德國的陸海軍士兵均未參加,幾乎象是旁觀者一樣。7月10日,德國空軍空襲英國的港口和護航船隊,開始了不列顛之戰。希特勒動用了將近一千二百架轟炸機和同樣數目的殲擊機。德國空軍憑借數量上的優勢,從8月8日至18日不分晝夜地轟炸英國的海軍基地、雷達站和飛機場。8月15日,德國投入的空軍力量達到頂點,一天總共出動一千七百八十六架次,動用的轟炸機達五百多架。德國企圖消滅英國空軍,但是沒有得逞,自己的空軍反遭慘重損失。德國這時決定對倫敦進行一次“恐怖攻勢”,從而把心理戰放在優先於摧毀敵方武裝部隊的地位。從9月7日起德國空軍對倫敦實行集中的襲擊。日複一日,夜複一夜,平均有二百五十架轟炸機飛過來,在倫敦上空傾瀉成噸成噸的高爆炸彈和燃燒彈。成百上千處發生了大火,整個整個的街區化為灰燼,倫敦居民挨了整整兩個月的狂轟濫炸。但是空襲不僅沒能挫敗英國人民的鬥誌,反而使他們團結一致,跟法西斯主義作鬥爭。

  英國的堅決抵抗使德軍的入侵難以實現,“海獅作戰計劃”的執行被無限期地推遲下去。由於希特勒於1940年7月31日下達了關於準備對蘇作戰的指令,德國武裝部隊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準備對蘇作戰上,空軍的主力也已東移。從1940年11月份起,德國空軍主要轟炸英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英國航空工業的中心之一——考文垂遭到了最猛烈的轟炸。1941年5月10日倫敦遭到最後一次集中的空襲,大英博物館和英國議會均遭到破壞。此後,德軍對英國的空襲衰弱了。當時,德國的潛水艇還在海上威脅著英國的運輸線,但是英國人民在不列顛之戰中以顯著的毅力和勇氣抵住了巨大的破壞。

  戴高樂和自由法國當德軍的“閃電戰”勢如破竹,法國走向潰滅的時候,在法國資產階級中隻有個別代表人物,主張繼續戰鬥,抗擊德軍的入侵。

  當時被任命為國防和陸軍次長的戴高樂將軍便是抗戰派的代表。他反對魏剛將軍所宣布的巴黎不設防,主張保衛巴黎,必要時進行巷戰。他擬訂了一項在北非繼續進行抗戰的詳盡計劃;並且企圖迫使雷諾政府采取一些有利於在海外繼續戰鬥的措施。當雷諾辭職,貝當元帥組閣時,戴高樂認為這意味著投降,毅然決定離開法國。6月17日,戴高樂飛往英國。

  在戴高樂看來,山河已經破碎,民族存亡未卜,當務之急是救亡圖存。

  但是,隻有少數法國人繼續戰鬥是不夠的,應該使法國作為國家重新投入戰鬥。戴高樂意識到任重而道遠。他打算首先宣布奮鬥目標,其次取得武器,然後建立起一支隊伍。6月18日他通過英國廣播電台號召在英國的法國全體官兵參加他所建立的“自由法國”組織。他堅決表示:“無論發生什麽情況,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決不會熄滅。”

  戴高樂的募兵活動雖非一帆風順,但到6月底已經初具勢頭。1940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那天,戴高樂在倫敦公眾讚許的目光下,檢閱了從白廳前通過的第一批自由法國支隊。一周之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並發表了有關這次空襲的消息。到7月底,大約有七千人拿起武器為戴高樂和法國戰鬥。

  6月28日,英國政府正式宣告,承認戴高樂為自由法國一切武裝力量的領袖。8月7日發表了邱吉爾——戴高樂協議。協議再次明確規定,戴高樂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戴高樂不得不承認指揮任何聯合行動的最高權力隻能屬於英國,但英國人不能使用這支力量去進行他所不同意的戰鬥。協議還規定自由法國軍隊的所有費用暫由英國政府墊付,但是單獨立賬,以後償還。

  戴高樂得到了英國的支持,擺脫了財政上的緊張狀態之後,把注意力轉向非洲。從8月到10月,自由法國的部隊占領法屬赤道非洲(加蓬除外)和喀麥隆。10月27日戴高樂在布拉柴維爾發布法令,宣告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行使政府職權。到11月,戴高樂的武裝力量擴展到三萬多人,自由法國的力量日益壯大。

  意大利侵略軍在北非和希臘的挫敗意大利參戰後,致力於在非洲擴張領土。1940年8月,意軍毫無困難地占領了未設防的英屬索馬裏,隨後又侵入蘇丹和肯尼亞。但是,意大利人在東非的地位是不鞏固的。埃塞俄比亞人民反壓迫的遊擊戰逐漸擴展,受歧視的土著部隊全部逃跑,加入了“愛國者”

  的隊伍。駐在埃塞俄比亞的意軍七萬人,與本土的聯係基本上被切斷,受到一支從蘇丹和肯尼亞出動的由英國人、印度人、南非白人和自由法國戰士組成的混合部隊的包圍。北麵,混合部隊滲入厄立特裏亞境內,於1941年3月在克倫擊潰意軍的抵抗,並占領了阿斯瑪拉和馬薩瓦,俘虜一萬五千人。

  南麵,混合部隊攻入意屬索馬裏,向西北斜線推進,於1941年2月突破意軍防線,俘虜二萬人,4月抵達亞的斯亞貝巴。意軍將領先是逃亡,不久投降。

  埃及在整個中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提供通往豐富的石油產地的通道。1940年9月中旬,墨索裏尼派一支十七萬多人的部隊從利比亞對埃及發動進攻,同保衛埃及的三萬多名英軍、新西蘭軍和印度軍對峙。埃及境內的西沙漠成了雙方的戰線。英軍的前哨陣地在馬特魯港。1940年9月,意軍從利比亞攻入埃及,占領了塞盧姆和西迪巴臘尼,便停下來築防禦工事,消耗了三個月的時間。倒是英國人於12月發動了進攻。意軍混亂地進行撤退。1941年1月英軍占領巴爾迪亞,嗣後攻克托卜魯克,便停止前進了。

  墨索裏尼為了最後在分享勝利果實的盛宴上占有一席之地,不通知希特勒,便於1940年10月15日決定進攻希臘。意大利人以優勢兵力對付希臘人,從1939年被其占領的阿爾巴尼亞出發,進擊希臘。到10月底侵略者贏得了一些初步勝利。11月中,希臘人便發動反攻,迫使意軍全線退卻。不到十天功夫,侵略者被推回到他們的起點之後。

  德國攫取巴爾幹當德軍還在西線作戰、空軍正在進攻英國之時,希特勒的視線已經開始轉向東線,盯住東歐和蘇聯的廣大國土和財富了。希特勒認為,消滅布爾什維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稱霸歐洲和世界的決定性步驟之一。

  他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用以麻痹蘇聯的緩兵之計。等到波蘭覆亡、法國投降後,他下令立即製訂進攻蘇聯的秘密軍事計劃——“巴巴羅薩計劃”。1940年12月5日,計劃得到批準。為了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擴大法西斯侵略集團,並進一步加強對巴爾幹地區的控製,以保障自己的側翼和糧食、石油和原料的供應。

  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三國軸心軍事同盟。條約規定,德意和日本互相承認彼此在歐洲及亞洲“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互相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的援助。條約第五條還特別聲稱,條約不影響三國各自與蘇聯的現存關係。這一條是希特勒準備侵蘇的備戰活動的煙幕。

  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爾蒂法西斯政權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為希特勒德國在東南歐的一條走狗。

  位於巴爾幹半島北部,盛產石油,並同蘇聯有幾百公裏邊界接壤的羅馬尼亞,是希特勒為發動反蘇戰爭而急於要控製的國家。1940年9月,在希特勒支持下,羅馬尼亞法西斯頭子安東尼斯庫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獨裁統治。10月,德軍以“教官”名義進駐羅馬尼亞。11月23日,羅馬尼亞加入三國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國的戰車上。

  保加利亞於1941年3月1日加入了三國同盟,德軍進駐保加利亞。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了三國同盟,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反對。

  27日,在一次政變中親德政府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動和希臘軍民對意軍的抗擊,打亂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希特勒不得不把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推遲,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臘。4月6日,德軍以優勢兵力進犯這兩個國家。希特勒的空軍,把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成一片瓦礫。

  軸心國及其衛星國的軍隊從南斯拉夫的四鄰發動進攻。在北方,薩格勒布在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進攻下於10日失陷;盧布爾雅那於11日被意軍攻占。

  德軍的主要力量集結於保加利亞西部,突破了尼什、斯科普裏和瓦達河河穀的防線,然後分兵南北兩路,北上的部隊於12日攻陷貝爾格萊德。衛星國部隊緊緊跟上:匈牙利軍隊侵入奧西耶克和諾維薩特,保加利亞軍隊占領了馬其頓的絕大部分。南斯拉夫政府和國王彼得飛往同盟國領土。南斯拉夫最高統帥部於4月17日投降,離入侵不過十一天。德國為了籠絡其衛星國,把南斯拉夫的一些領土在意、匈、保等國中進行瓜分,其餘的領土不是自己直接占領,便是培植傀儡進行統治。

  1941年4月6日,即進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軍從保加利亞入侵希臘。

  希臘的精銳部隊在東北部被打垮。在阿爾巴尼亞的希臘部隊被從南斯拉夫南下的德軍包抄,絕了退路。4月27日,雅典被占領。國王喬治同他的政府退往開羅。在希臘登陸援助其防務的英軍於5月初撤退。5月20日,德軍使用傘兵和空降部隊進攻克裏特島,經過十天激戰占領了這個島嶼。6月1日,德軍控製了全希臘。

  與此同時,希特勒派出兩師兵力,組成“非洲軍團”,由隆美爾統率,在北非登陸,夥同意大利軍隊,對利比亞境內的英軍發起了反攻,很快就把英軍趕到埃及去了。

  希特勒完全侵占了巴爾幹和控製了北非之後,便決定執行進攻蘇聯的“巴巴羅沙計劃”。入侵南、希的軍事行動迫使希特勒把進攻蘇聯的日期從5月中旬推遲到6日22日。

  二、戰爭的擴大德軍入侵和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1941年6月22日拂曉,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背信棄義進攻蘇聯。德國的仆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蘇聯被迫中斷了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法西斯侵略軍來勢凶猛,總共出動一百九十個師,約五百五十萬人,三千五百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輛,五千多架飛機。德軍組成三個進攻集團軍群,分三路進攻蘇聯:北路攻打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和列寧格勒;中路的任務是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線直撲莫斯科;南路則奪取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

  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

  由於進行突然襲擊,在戰爭初期德軍頗為得手。在戰爭的第一天(22日),由於蘇聯六十六個機場遭到狂轟濫炸和發生激烈空戰,蘇聯空軍損失了一千二百架飛機,法西斯空軍掌握了製空權。戰爭初期,蘇軍被迫自衛、退卻。經過三周的殘酷戰鬥,蘇軍不得不放棄了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德軍向蘇聯腹地推進了三百至六百公裏。

  蘇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有一些客觀原因,那就是戰爭在大大有利於德國法西斯的情況下爆發的:德國奪取了歐洲的巨大經濟和戰略資源;德軍擁有精良的裝備和進行現代戰爭的經驗。但是蘇聯最高當局對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時間和規模估計不足,對法西斯的突然襲擊缺乏準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37~1938年的肅反擴大化,清洗了一些有經驗的紅軍將領,也影響了蘇軍在戰爭初期戰鬥力的發揮。

  衛國戰爭開始以後,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7月3日,斯大林向全國人民發表廣播演說,《布雷斯特要塞保衛者》

  指出這場戰爭是關係到蘇聯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鬥爭,號召人民起來進行偉大的衛國戰爭,消除和平時期的心理,按戰時體製改組黨、政工作,迅速地把國民經濟轉上戰時經濟的軌道。實行“焦土”戰術:撤退時,一切重要物資必須運走;凡不能運走的,一律銷毀。號召敵戰區的居民展開遊擊鬥爭。

  蘇聯人民熱烈響應號召。青年爭先恐後參加紅軍,黨團員起了先鋒模範作用,在戰爭的第一年加入紅軍的共產黨員不下一百萬人,共青團員將近二百萬人。婦女代替了奔赴前線的男子擔負起生產任務。全蘇工人掀起了超額完成生產的運動。

  7月初整個蘇德戰線局勢非常緊張。被勝利所鼓舞的德國法西斯相信能在短期內結束反蘇戰爭,加緊攻勢。德軍為了打通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而進行的斯摩棱斯克戰役進行了差不多三十天。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英勇反擊,殲敵二十五萬人,延緩了德軍的進攻,從而為保衛首都贏得了所需的時間。

  在北方,德軍依仗其優勢兵力,於8月底進抵通往列寧格勒的最近要衝,並同從北麵進攻的芬蘭軍隊一起,於9月8日包圍了列寧格勒。列寧格勒的對外交通隻有經過空中航線和經由拉多加湖。希特勒下令封鎖十月革命搖籃的列寧城,以便用饑餓的辦法困死守衛部隊。德軍用遠射程炮日夜不斷地轟擊,飛機狂轟濫炸。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軍民英勇不屈,把這座英雄城市變成了一座攻不破的堡壘。列寧格勒保衛戰堅持了九百天(直至1944年1月中旬蘇軍在列寧格勒戰線開始反攻為止)。德軍損兵三十萬,未能前進一步。

  根據希特勒寧可先拿下經濟目標而不是政治目標的戰略部署,進攻的重點歸於南路德軍。德軍很快深入烏克蘭,布瓊尼的部隊在烏曼被包圍,丟下十五萬俘虜;基輔在9月24日陷落。8月至10月,敖德薩保衛戰堅持了兩個多月。敖德薩守衛力量以寡敵眾,一次次打退了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的聯合進攻。後來,蘇軍根據戰略需要主動放棄了這座城市。

  從北冰洋到黑海一線,到處都在進行激烈的戰鬥。蘇聯紅軍在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下,雖然付出了重大犧牲,但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希特勒以閃電戰擊潰蘇聯的計劃。

  莫斯科保衛戰在北路,尤其是在南路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德軍於10月開始了奪取莫斯科的戰役。德軍計劃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地區包圍和消滅從西麵保衛莫斯科的蘇軍主力,同時出動坦克和裝甲兵團,從北麵和南麵深入包抄莫斯科。為此,希特勒還增派了兵團來加強“中央”集團軍群。

  10月2日,德軍開始了攻勢。幾天時間,蘇軍的維亞茲馬戰線被突破。

  蘇軍在莫紮伊斯克建立起新的防線。蘇聯軍民英勇地保衛每一寸土地。德軍一次又一次把生力軍投入戰鬥。10月14日,莫斯科北麵的加裏寧城陷落,但是德軍被阻擋未能由此再前進一步。莫斯科南麵的圖拉始終在蘇軍的手裏,阻止了敵人從南方突進莫斯科。

  為了保衛首都,增援部隊和軍火源源運到莫斯科。莫斯科居民都被動員起來,組成國民警衛營、巷戰班、摧毀坦克班。在十月惡劣的天氣裏,四十五萬人參加修築首都周圍的防禦工事。10月下旬,許多中央機關、企業、團體從莫斯科疏散出去,但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仍然留在首都,斯大林坐鎮首都,親自指揮保衛莫斯科的戰鬥。在紀念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二十四周年時,11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蘇軍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曆史性演說,鼓舞了蘇聯軍民去建立新的英雄業績。

  德軍對蘇聯首都的十月攻勢失敗後,於11月15日發動第二次總攻。這一年冬季提早來臨了,10月6日就降了初雪,而德軍缺乏冬裝、燃料甚至糧食。由於蘇聯空軍能夠使用靠近莫斯科的飛機場,它就有了與德國空軍相匹敵的作戰條件。德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進到了離莫斯科三十公裏的地方。12月6日,紅軍發起反攻,希特勒被迫下令采取守勢。16日,紅軍解放加裏寧城,接著又不斷突破德軍防線。希特勒為了挽回局勢,迫使德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三個集團軍司令辭職或離職,他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但仍然阻止不了德軍的潰退。到1942年1月中,蘇軍殲滅了莫斯科近郊的德軍五十萬人,繳獲和擊毀敵人的坦克一千五百輛。德軍向西敗退了一百五十公裏至三百公裏。德軍在莫斯科近郊的失敗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個大敗仗。希特勒吹噓的德軍“天下無敵”和“閃電戰”的神話,就這樣被蘇聯紅軍和英雄的蘇聯人民粉碎了。

  德軍不僅在莫斯科附近吃了敗仗,同時,在北方的提赫文地區和南方的頓河畔羅斯托夫地區也都遭到了失敗。在1941~1942年的冬季戰役中,蘇軍共解放了六十餘座城市和一萬一千餘個居民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和太平洋戰爭爆發歐洲戰場在酣戰,日本侵略者既驚歎德軍席卷歐洲的威力,同時又感到奪取東南亞的機會已經來到,因為荷蘭、法國和英國都沒有餘力照顧它們在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成立的第二次近衛內閣確定了奪取東南亞的基本方針,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這個“共榮圈”包括了中國、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亞、緬甸、菲律賓等地。日本企圖利用這裏豐富的原料資源,以便擊潰在太平洋的主要對手美國。按照這個方針,日本在國內消滅了資產階級自由的最後殘餘,解散了所有政黨;在國外,於1940年9月建立了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1941年4月,締結了日蘇中立條約。

  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到,日美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於美國陸軍的實力還不強大,便盡量延遲這場戰爭的爆發,僅對日本采取了有限而謹慎的報複措施。1940年6月,日本強迫法國維希政府承認日軍進駐河內,7月美國就對日本工業上的重要原料和軍需物資實行部分禁運,開始對日本施加經濟壓力;同時加強了對中國的軍援和提供貸款。

  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進行了突然襲擊。日本根據它的同盟義務,應該毫不遲疑地從東方進攻蘇聯,但是日本政府並不著急。7月2日,在日本統治集團首腦出席的禦前會議上,決定不馬上向蘇聯進攻,而是等待時機,一旦德蘇戰爭出現有利於日本的局麵時,再開始對蘇戰爭。日本把關東軍的兵力增加一倍,達到七十萬人,伺機進攻蘇聯。由於德國陷入苦戰和失敗,這種機會終於沒有到來。7月2日禦前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向南洋國家擴張,以便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不久,日本在維希政府的勉強同意下,接管整個法屬印度支那。美國認為這無異於日本的公開宣戰,於是加強了對日本的經濟壓迫。羅斯福總統宣布“凍結”所有日本資產,接著,英荷兩國政府也迅速采取了同樣行動。這樣,三國就同日本停止貿易,特別是石油貿易。

  日本平時消費的石油,百分之八十八是進口的。在禁運開始時,日本石油庫存隻夠維持三年的正常用量或一年半的全麵戰爭消耗。在禁運的情況下,日本政府要麽放棄擴張野心,這樣,國內陸軍可能發動政變;要麽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國開戰。日美之間的談判開始了,雙方都想以強硬態度壓服對方。日本要求美國取消禁運,並停止向菲律賓輸送增援部隊。美國斷然拒絕,並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

  1941年9月6日,日本禦前會議作出決定:如果談判在10月10日前沒有取得成就,則決心對美、英、荷開戰。到了10月,對美要求仍無實現的希望。於是陸相東條英機代表陸軍,迫使政府下決心立即對美開戰。近衛首相雖然在對美作戰的軌道上飛速前進,但是臨到關鍵時刻卻害怕起來,主張繼續同美國談判。東條堅決反對,近衛隻得向天皇提出辭呈。10月18日,天皇任命主張立即開戰的東條英機為首相,東條內閣成立。

  11月下旬,日本向美國遞交了最後提案,美國也把答複的備忘錄交給了日本。雙方的要價都高,達不成妥協的意見。

  12月1日,日本禦前會議最後決定於12月8日開始對美、英、荷宣戰。

  為了擊潰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日本海軍司令山本大將命令對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1941年,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淩晨(東京時間12月8日淩晨),第一批一百八十三架日本飛機,從停泊在距離珍珠港二百三十海裏的六艘航空母艦起飛,對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珍珠港實行猛烈的襲擊。一小時以後,第二批日機參加攻擊。日本僅以微小的代價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艦隻。港內八艘美國主力艦,四艘被炸沉,四艘被重創;有一百八十八架飛機被擊毀。當時航空母艦不在港內,幸免於難。

  這次突然襲擊是二次大戰中繼德軍突然進攻蘇聯之後的又一次舉世震驚的進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政府出乎意外的麻痹大意。

  美國政府以為,日本必然首先進攻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不敢貿然首先進攻美國。由於從1940年夏季起,美國破譯了日本的外交(不是海軍)密碼,美國人已經發現了日本即將發動一場進攻的意圖,但他們確信,它一定是進攻菲律賓。

  日軍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第二天,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對日宣戰。接著,德、意對美國宣戰。對此,美國國會又通過決議對德、意宣戰。許多拉丁美洲國家也對“軸心”國家宣戰。戰爭範圍擴大了。

  1941年12月~1942年6月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無論在陸上還是在海上,都取得一個接一個的重大勝利。在襲擊珍珠港之後不久,12月10日,日本空軍擊沉了停泊在馬來亞沿岸的英國兩艘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這樣,日本不僅在太平洋西部,而且在印度洋掌握了製海權。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入泰國,沒有遭到抵抗,泰國政府接受了日本關於軍隊過境對馬來亞作戰的要求,並和日本結成了軍事同盟。

  12月8日,日軍從中國向香港發動進攻,25日占領了香港。

  日本向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各島嶼進攻的重點是新加坡和菲律賓。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控製馬六甲海峽,是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門戶。英國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遠東殖民統治的堡壘。英國曾耗資六千萬英鎊,把它建造成為世界著名的軍事要塞之一。駐在這裏的七萬守軍有充足的彈藥和給養,本來可以很好地抵禦日本的進攻,但是駐軍指揮部由於失敗而沮喪,部隊陷於混亂,沒能堅決抵抗。日軍從馬來半島北部泰國境內宋卡登陸,向新加坡推進。新加坡和大陸之間有一條三公裏長的堤道相連。2月8日,日軍在新加坡島的西北岸登陸,他們把堤道維修好以後,就把坦克和大炮從堤道上開來。15日守軍投降。新加坡的陷落為日本西進緬甸、印度敞開了大門。3月7日,日軍攻入緬甸首都仰光,5月末,進到印度國境。

  日軍對菲律賓的進攻,是先用空軍轟炸。棉蘭老島上的美國飛機,有一半在地麵上就被擊毀。轟炸之後,日軍從台灣出發在呂宋島等處登陸,菲律賓各島很快失守。1942年1月2日,日軍攻占馬尼拉。美菲聯軍退守八打雁半島。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從馬尼拉逃出後,躲進八打雁半島要塞,後又逃往澳大利亞。5月7日,日軍完全占領了菲律賓群島。

  與此同時,日軍在1941年12月相繼占領中太平洋的關島、威克島,並在加裏曼丹登陸。從1942年1月起,日軍以加裏曼丹為基地,開始侵占印度尼西亞。2月27日至28日,在海戰中日本擊潰了英荷艦隊。2月,日軍占領了南蘇門答臘、帝汶島和巴利島,收攏了對爪哇的包圍圈,3月初,日軍登陸爪哇島,3月5日占領巴達維亞(雅加達),3月9日荷蘭軍隊投降。這樣,印度尼西亞群島及其豐富的石油、橡膠等資源,全部落到了日本手裏。

  日本占領了新加坡、馬來亞、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後,推進到澳大利亞附近,完成了第一階段預期的計劃。日本隻用了不大的代價就獲得巨大的成功。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提出了大規模向西進攻印度和錫蘭的計劃和向南進攻澳大利亞的計劃,但在禦前會議上遭到拒絕,理由是戰線太長,力不從心。

  1942年5月5日,日軍占領所羅門群島中的瓜達卡納爾島。這是日本向東南推進的極限。5月7日和8日,企圖占領新幾內亞島東南端的莫爾斯比港的日本艦隊,在珊瑚海和美國海軍發生了激戰。日本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和一百零五架飛機,美國人也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和八十九架飛機。在這次激戰中,在海戰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雙方艦隊互不射擊,隻是借助於空軍進行戰鬥。無論是日本或是美國,都宣布自己海軍的勝利。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東南部遭到了反擊之後,海軍統帥部決定把力量轉到太平洋中部奪取中途島,消滅美軍的前進基地。日本出動了十一艘主力艦、八艘航空母艦和上百艘各級艦艇組成的強大的聯合艦隊。日本知道當時美國在太平洋的航空母艦有三分之二在珊瑚海,所以認為空中優勢在自己方麵。

  但是,美國的無線電截聽站準確地判明了對方的意圖。美國指揮部冒著巨大的風險,撤除其他地區的設防,集中了三艘航空母艦和七艘重巡洋艦和十七艘驅逐艦到中途島,在通往中途島的要衝布置了潛水艇的“隱蔽”,並把飛機調到中途島飛機場。結果是指望收到突然進攻之利的日本人,自己卻陷入圈套。在1942年6月4日至6日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艦隊打了敗仗。日本四艘巨型航空母艦和一艘巡洋艦被擊沉,飛機被打落三百三十架。美國人損失了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各一艘,飛機一百五十架。中途島之戰是一場決定性的海戰。美國艦隊力量雖然較弱,但是取得了勝利。日本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艦和訓練有素的空軍人員,就失去了海上的製空權。它的主力艦和巡洋艦還具有優勢,但是再也無力遠離陸上基地去進攻了。

  二十六國共同宣言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蘇聯偉大衛國戰爭開始以後,蘇聯共產黨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任務。這時候,建立統一戰線的客觀條件日益成熟。各國人民反法西斯奴役的鬥爭蓬勃開展;美英等國與法西斯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美英統治集團認識到,隻有與蘇聯結盟,共同反對法西斯,才能保持切身的利益。

  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邱吉爾聲明,英國將站在蘇聯方麵。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宣布,美國將盡力援助蘇聯。1941年7月12日,英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對德作戰采取聯合行動的協定。協定規定,兩國在對德戰爭中互相援助和支持,不單獨媾和。這項協定沒有確定互助的具體方法和形式。

  1941年8月,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大西洋紐芬蘭海麵一艘軍艦上會晤,8月14日,發表了一篇關於對德作戰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憲章》。宣言聲稱英美兩國不承認法西斯國家通過侵略所造成的領土變更,表示了反對“納粹暴政”的決心。蘇聯政府於9月24日發表聲明,宣布支持《大西洋憲章》。這時,簽署《大西洋憲章》的共有十五個國家。

  羅斯福和邱吉爾在會晤期間,還討論了給予蘇聯軍事援助的問題。當時蘇聯與希特勒德國單獨作戰,蒙受極大犧牲,大力援助蘇聯是符合反希特勒聯盟一切國家的利益的,但是英美在會談中根本不談蘇聯所迫切需要的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隻談軍火援助問題。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舉行了美英蘇三國代表會議,簽訂了三國協定,規定三國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戰爭采取聯合行動,美英向蘇聯提供武器和物資,而蘇聯向美英提供原料。1941年11月2日,美國通知蘇聯,租借法案施行於蘇聯,並初步給蘇聯十億美元的貸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範圍進一步擴大。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公布了《聯合國家宣言》,聲稱各簽字國政府保證用自己全部的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來對法西斯國家作戰;簽字各國相互合作,不與敵人單獨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此宣言的簽訂,表示了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

  1942年,美英與蘇聯的同盟關係,已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1942年5月26日,蘇英在倫敦簽訂了《對希特勒德國及其歐洲與國作戰的同盟和戰後合作互助條約》。6月11日,蘇美在華盛頓簽訂了《關於在反侵略戰爭相互援助所適用原則的協定》。在蘇美和蘇英的會談公報中都提到,準備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在聯盟內部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美統治集團企圖在打垮德意日的同時,嚴重削弱蘇聯和各國的人民革命力量,他們對蘇德戰場往往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無論是1942年還是1943年,他們都沒有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

  三、戰爭的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蘇聯紅軍的勝利1942年,蘇聯仍然單獨抗擊著德國的全部軍事力量,局勢依然緊張。占蘇聯總人口45%、工業總產量33%、耕地麵積47%的西部廣大地區,都淪陷到敵人手中;轉入戰時軌道的國民經濟,一時還不能滿足衛國戰爭的需要。

  1942年春夏,德國利用美英拒不開辟第二戰場的時機,搜羅其在歐洲的全力,總共拚湊了一百五十萬以上的兵力,發動一次空前規模的夏季攻勢。

  在莫斯科戰役時,德國指望用正麵進攻一舉占領莫斯科;這次,德國企圖采用迂回戰術,達到其占領莫斯科,迫使蘇聯紅軍投降的目的。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是:集中兵力於南線,一方麵攻占斯大林格勒,然後沿伏爾加河北上,切斷莫斯科同烏拉爾後方和伏爾加河的聯係;另一方麵,進攻蘇聯的西南戰區,奪取高加索油田,並切斷蘇聯經高加索與英美聯係的物資供應線。

  1942年5月,德軍在蘇聯南部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不久占領了克裏木半島大部分地方。接著,德軍猛攻半島上的要塞塞瓦斯托波爾。7月3日,經過了二百五十天英勇保衛戰的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才奉最高統帥部命令撤退。守軍擊毀了德軍幾百輛坦克、幾百門大炮,殲滅德軍三十萬人,最後才從這座英雄城市轉移。德軍尚有一支軍隊於7月向庫班和高加索進攻,企圖奪取那裏的糧食和石油。到12月,德軍對這裏的進攻被製止。

  從1942年7月起,德軍調動主力開始攻打斯大林格勒,於是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戰役持續了半年之久,其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是空前的。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位於頓河河曲以東,緊靠伏爾加河,是蘇聯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和南北交通樞紐。斯大林格勒的得失關係著蘇德雙方整個戰局的命運。希特勒把歐洲聞名的、由鮑盧斯元帥指揮的德國第六集團軍投入了這場戰役。蘇聯紅軍統帥部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德軍依仗其優勢兵力,經過兩個月的激烈戰鬥,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後,於1942年8月23日渡過了頓河河曲,開始直接攻打斯大林格勒。德軍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瘋狂進攻。德軍使用了一千五百多門大炮轟擊城市,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狂轟濫炸,並投燃燒彈。德軍共投下了一百多萬顆總量達十萬噸的炸彈,狂妄的希特勒企圖把這座城市,從地圖上抹掉。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摧毀斯大林格勒保衛者的意誌和決心,蘇聯軍民誓死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每一寸土地。9月中旬,德軍竄入城市,激烈的巷戰開始了。10月,德軍攻入城市的大部分,連接城市與伏爾加河對岸的一切渡口都處於大炮火力轟擊之下。希特勒得意忘形,宣布德軍攻占了斯大林格勒。事實上,斯大林格勒的每所房屋都變成了戰鬥的場所,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包圍並殲滅德軍蘇聯軍民用手榴彈和刺刀在每層樓、每間屋和電梯井裏作戰。德軍在這座被摧毀的城市裏,為贏得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巨大傷亡。德軍十二個師在這場消耗戰中已經精疲力竭了,而還有三十個師被迫去掩護它們的側翼。斯大林格勒保衛者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反攻創造了條件。

  1942年11月19日,紅軍突然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以鉗形攻勢突破了斯大林格勒外圍德軍的防線,迅速完成了一個鉗形運動,把斯大林格勒和城郊的三十三萬德軍全部裝入“口袋”。被圍德軍糧食不足,又受到紅軍飛機、大炮的嚴重打擊。德軍統帥部調來解圍的軍隊又被紅軍擊潰。被圍德軍陷入絕境。1943年1月10日,紅軍展開了殲滅被圍德軍的戰鬥。2月2日,戰鬥終止,德軍全部被殲。九萬多名官兵被俘,其中包括司令鮑盧斯等二十四名將領。斯大林格勒戰役以紅軍的全勝而結束。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蘇聯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這次戰役以後,紅軍轉入戰略反攻,法西斯軍隊節節敗退,轉入戰略防禦。

  1943年7月,希特勒利用英美繼續拖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機會,孤注一擲,向蘇軍戰線上的庫爾斯克突出地帶進行瘋狂反撲,妄圖扭轉敗局,重新奪取戰爭的主動權。蘇軍在這次會戰中不論在兵力方麵,還是在火炮、坦克和飛機方麵,都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德軍。在這次會戰中,發生了二次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戰。經過五十天的血戰,蘇軍一舉粉碎了德軍三十個精銳師,解放了奧廖爾、哈爾科夫等城市,並乘勝前進,在廣闊的戰線上發動大反攻。

  到年底,蘇軍解放了一半以上的國土,其中包括烏克蘭首府基輔。

  蘇軍在前線的反攻,得到了淪陷區人民的有力配合。在淪陷區的蘇聯人民開展大規模的遊擊戰爭。1942~1943年間,出現了一千多支遊擊隊,有數十萬遊擊戰士。他們不斷地襲擊敵人,破壞敵人交通線,顛覆列車,燒毀倉庫,懲辦賣國賊。在遊擊戰爭中出現了許多英雄。克拉斯諾頓共青團員組織的“青年近衛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北非戰場盟軍的勝利反法西斯盟國勝利的喜訊不僅來自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也來自酷熱如焚的北非沙漠。

  在大戰初期希特勒沒有在地中海、北非方麵投入多少兵力,後來看到意大利在非洲節節失利之後,才派遣被人稱為“非洲之狐”的隆美爾率軍於1941年3月在意屬的黎波裏登陸,支援意軍。地中海和中東是英帝國的生命線,邱吉爾派遣大量部隊支持北非。英德軍隊在北非沙漠中展開了拉鋸戰,但德軍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1942年5、6月間,隆美爾率領德軍猛衝猛打,大敗英國第八軍團,俘獲英軍三萬五千人,攻占了托卜魯克要塞,接著把戰爭推進到埃及領土上。隆美爾以占領亞曆山大港為目標,進而威脅蘇伊士運河。

  6月30日晨,隆美爾的部隊離亞曆山大隻有一百英裏,到晚間逼近阿拉曼英軍防線,離亞曆山大隻有六十英裏。德國法西斯妄圖占領埃及,然後向東,和進犯東南亞的日軍在印度會師。由於隆美爾的軍隊在進攻中消耗極大,補給線又長,德軍的增援遠遠趕不上英軍的增援,因此到7月份戰線穩定下來。

  8月初,邱吉爾親自飛到開羅檢查戰局,任命蒙哥馬利接任第八軍團司令,整頓軍務,補充裝備。10月23日,英軍在亞曆山大港西的阿拉曼防線上對德軍發動大反攻。雙方兵力相當,但英軍在坦克方麵占壓倒優勢。十多天的激戰,沙漠上到處是打爛的坦克。由於英國海軍有效地擊沉德國在在阿拉曼戰役中的英軍地中海的貨船,德軍得不到充足的軍火增援。德軍遭受重創之後,在隆美爾這隻狡猾的狐狸指揮之下,巧妙地溜出了蒙哥馬利的圍殲,十五天中西撤了一千一百多公裏。這次大反攻雖然未能把德軍逐出非洲,但是它是英軍抗德戰爭中第一個巨大勝利。1943年2月,英軍抵達利比亞和突尼斯國境上。

  正當英軍從阿拉曼發動反攻並在埃及、利比亞向西挺進的時候,1942年11月8日,一支由艾森豪威爾威爾指揮的英美盟軍在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各城市登陸。當時法屬北非由法國維希政府管轄。登陸幾乎未遇法軍的抵抗。英美聯軍沿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領土向東推進,勢如破竹,到11月底,它已越過阿爾及利亞國境,進抵比塞大城和突尼斯城的遠郊。

  希特勒為了應付英美軍隊在法屬北非的登陸,采取了一係列緊急措施。

  德、意軍隊占領了維希政府管轄下的地區。德國還企圖奪取土倫的法國艦隊,但是法國水兵為了不讓自己的軍艦落到法西斯分子的手裏,就把它們沉沒在土倫港。希特勒還空運軍隊搶占了突尼斯的港口和空軍基地,並陸續向北非增兵至二十五萬人之多。

  英美原來預計在1942年年底就結束北非戰爭,由於希特勒的迅速增兵,雙方爭奪突尼斯之戰就拖了近半年時間。但德軍在北非大勢已去。艾森豪威爾威爾率領的盟軍自西向東,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則自東向西,東西夾擊,經過半年的苦戰,終於在1943年5月,迫使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

  北非勝利是美英盟軍從防禦轉入反攻的轉折點。

  意大利投降蘇軍的節節勝利和英美在北非的勝利,使法西斯“軸心”

  之一的意大利發生了嚴重的危機,不能繼續作戰。在蘇德戰場上約二十萬人的意軍精銳部隊全軍覆沒,非洲的殖民地全部喪失,在地中海的艦隊遭受巨大損傷。意大利國內原料缺乏,經濟癱瘓,出現饑荒。人民群眾和廣大士兵的反戰情緒迅速高漲,全國各地不斷發生罷工,並且發展為反對法西斯統治的群眾運動。

  1943年7月10日,英美軍隊乘勝前進,登上意大利半島“靴子”的尖端——西西裏島,意大利政局更加混亂。麵臨著軍事、經濟的全麵崩潰,意大利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一些壟斷資本集團企圖用犧牲墨索裏尼的辦法,尋求同英美停戰,以挽救自己的統治。墨索裏尼請求希特勒給予軍火援助,以支持其國內政權,但希特勒無能為力。7月25日,意大利發生宮廷政變,統治意大利二十一年的法西斯獨裁者墨索裏尼被迫下台,並被送進了監獄。意軍參謀總長巴多裏奧上台組織政府。9月2日,英美軍隊從西西裏島越過墨西拿海峽,開進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第二天,巴多裏奧政府同英美簽訂了停戰協定。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關於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

  同時,英美軍隊在意大利的薩勒諾海灣登陸。

  意大利投降的廣播文告使德國人大吃一驚,但德軍的行動是果斷的。它迅速占領了羅馬和意大利北部三分之二地區,並劫走了在押的墨索裏尼,送到德軍占領的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苟延殘喘。意大利形成兩個政權南北對峙。

  10月13日,意大利巴多裏奧政府宣布對德宣戰。軸心國侵略集團開始土崩瓦解了。但是解放意大利的戰爭仍然遠遠沒有結束。德軍直至投降前夕一直保持著對意大利北部的占領。

  歐洲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鬥爭法西斯侵略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了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歐洲各國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了武裝力量,開展抵抗運動。他們的英勇鬥爭,對粉碎德意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南斯拉夫於1941年4月被德軍占領後,廣大人民在以約·布·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下,紛紛組織遊擊隊,廣泛開展了遊擊戰爭。1941年6月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遊擊隊最高司令部成立,鐵托被任命為總司令。7月4日,南共通過了武裝起義的決定,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很快解放了五分之一以上的國土。1941年年底建立了第一支正規部隊。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成長壯大,打了一些大的戰役,牽製了六、七十萬德、意、保、匈外國侵略軍和偽軍。1943年11月底,建立了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解放委員會作為臨時政府。1944年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蘇聯紅軍協同作戰,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5年5月全國解放,這時南斯拉夫軍隊已發展到八十萬人。戰爭期間,南斯拉夫人民獻出了一百七十萬人的生命,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阿爾巴尼亞於1939年4月被意大利法西斯占領。工人、農民、學生進行了自發的抵抗鬥爭。1941年11月8日阿爾巴尼亞成立了共產黨,人民的自發鬥爭得到了統一的領導。就在這時,阿爾巴尼亞響起了反法西斯武裝鬥爭的第一槍,一支遊擊隊襲擊法西斯軍的司令部。1943年7月黨建立了民族解放軍,約有一萬人的隊伍,給意大利占領軍以沉重打擊。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後,民族解放軍同進入國土的德國新占領者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經受住了德軍於1944年1月發動的持續三個月的冬季攻勢。從這年春天開始,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轉入反攻,到秋天,解放了大部分領土,這時民族解放軍發展到七萬人。11月17日解放軍解放首都地拉那,29日,全國獲得解放。

  羅馬尼亞參與了希特勒德國發動的反蘇戰爭,使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推翻安東內斯庫軍事獨裁和反對希特勒德國而鬥爭。廣大人民破壞敵人的武器庫、兵工廠,舉行罷工,開展遊擊戰爭。

  羅共為了聯合各種反法西斯的政治力量,於1944年6月建立了民族民主同盟。這是一個以共產黨為核心和領導力量的、包括一切讚同推翻法西斯軍事獨裁、讚同掉轉羅馬尼亞的槍口去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政治黨派、集團和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同年8月23日,羅共領導羅馬尼亞的愛國民族力量,舉行全國反法西斯武裝起義。安東內斯庫政府被推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掉轉槍口反對希特勒德國,同遊擊隊一道,迅速解放了首都和國內其他城市。10月末,羅馬尼亞全國獲得解放。

  法國被德軍占領以後,法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反法西斯遊擊戰爭。遊擊隊定名為“自由射手和遊擊隊”。在國內民族抵抗運動蓬勃興起的同時,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也迅速發展。戴高樂竭力爭奪抵抗運動的領導權,派人到法國國內聯絡,準備成立一個從屬於自由法國運動的統一組織。法共放棄了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認定戴高樂是“法國抵抗運動的唯一領袖”。這樣,1943年6月3日就成立了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次年6月,該委員會改稱為法國臨時政府。同時,戴高樂逐步控製了抵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