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國際新秩序

  一、巴黎和會巴黎和會的召開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18日開幕,出席的有戰勝國陣營的二十多個國家。蘇維埃俄國被剝奪了參加和會的權利。由英、法、美、意、日五個主要戰勝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領導機構即“十人會議”主持會議。實際上英、法、美三國操縱和會,英國首相勞合·喬治(1863~1945年)、法國總理克裏孟梭(1841~1929年)和美國總統威爾遜(1856~1924年),於嚴守秘密之中舉行會議,決定和會的一切重大問題。克裏孟梭被選為和會的主席。

  戰勝國在戰勝德國及其盟國以後,著手擬訂解決戰後問題的計劃。德國被公認為使世界慘遭浩劫的元凶,現在隻得聽憑征服者的擺布;德國的盟國也聽候發落。英、法、美、意、日等帝國主義國家關心的是如何在有利自己的條件下瓜分戰後世界。它們之間矛盾重重,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爭奪。英國外相貝爾福因此憂心忡忡地說:“看來,和會將變為一個動蕩不安的場所。”

  帝國主義和平隻是帝國主義各國實際力量對比的記錄。大戰結束後,法國成了歐洲軍事上最強的國家。法國統治集團憑借這種威勢,提出了一個內容廣泛的重分世界的龐大計劃,其目的是要肢解德國,確立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它要求在萊茵河西岸建立由法國控製的萊茵共和國,在德國南部建立巴伐利亞國,占有德國的薩爾煤礦,收回被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奪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還要求德國付出巨額戰爭賠款。但是法國不可能實現其全部計劃,因為它在戰後通貨膨脹,對美、英負有巨額戰債,加上戰時人口銳減,處境相當困難。這一切削弱了法國的地位,迫使它不得不向它的盟國讓步。

  英國的計劃是要求取得德國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屬地,摧毀德國艦隊,保持自己的海上霸權。英國反對法國肢解德國的計劃,力求在中歐保留強大的德國,維持法德均勢,使它們互相牽製。英國所依靠的首先是它的海軍優勢。盡管其海軍在戰時損失很大,但實力仍然甲天下。不過英國經濟上困難很大,在世界市場上敵不過美國和日本,在財政上淪為美國的債務國。這種情況使英國政府也難以實現其全部計劃。

  美國在戰後成了歐洲的債權國。大戰期間,歐洲各國都靠美國供應武器、裝備、原料和糧食,價格聽憑美國壟斷組織規定,並且是用黃金支付的。因此,到戰爭結束時,美國集中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左右。美國的計劃包含在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總統向美國國會提出的“十四項和平條款”中。這是一個披著和平外衣的稱霸世界的計劃,其中心條款是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打算通過它來加強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美國不直接要求瓜分殖民地,卻提議建立國際聯盟委任製度,即以國聯的名義把殖民地委托給戰勝國統治。美國政府還要求海上航行自由、“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以便取得最有利的經濟擴張條件。在德國問題上,美國也不想過分削弱德國實力,力圖使德國變成反對法國、削弱英國的工具。美國也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計劃,因為它的武裝力量同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相稱,其海軍論噸位及戰鬥力遠遜於英國,其開赴歐洲的遠征軍的實力遠遜於法國。

  意大利沒有多大的軍事或經濟實力,它隻關心根據與協約國簽訂秘密軍事條約時所許諾給它的領土並入自己的版圖。

  日本在大戰期間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北部的殖民地,並大大加強了自己的經濟陣地。日本對歐洲事務還不很關心,其主要目的是要求獨占中國。

  巴黎和會是一個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列強因分贓不均而激烈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舉例說,討論從德國手中奪來的殖民地和土耳其屬地問題時,各大國都提出了自己盤算已久的要求,引起了爭執。克裏孟梭要求把法國邊界推進到萊茵河,美國和英國同聲反對。法國要並吞魯爾礦區,克裏孟梭強硬宣稱,任何一個法國總理都不會簽署一項不把薩爾歸還法國的條約。

  威爾遜說:“這樣看來,您是希望我回家啦?”在一次討論土耳其屬地的歸屬問題以後,威爾遜對人說:“我們在一切問題上都各持己見。”

  凡爾賽體係帝國主義列強經過了五個見圖版(34)多月的爭吵,於1919年6月28日,同德國代表在凡爾賽宮簽署了和約,巴黎和會才告結束。

  凡爾賽和約洋洋大觀,包含十五部,許多部下麵設編、章,總共四百四十條。

  凡爾賽和約的軍事條款規定:禁止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規定德國隻能擁有十萬名官兵的軍隊和三十六艘軍艦,不得擁有軍用飛機、坦克和潛水艇;德國要拆除西部邊境線上的防禦工事,但是保留東部邊境線上的防禦工事。

  和約的領土條款規定:德國放棄一切殖民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

  薩爾煤礦交給法國開采十五年,薩爾區由國聯代管十五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歸於法國還是德國①。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十五年,東岸五十公裏以內區域劃為非武裝區。和會確定的德波邊界,把曆來屬於波蘭的一些地區仍留給德國。波蘭取得一條狹窄的通海地帶。格但斯克沒有劃入波蘭版圖,成了國聯統治下的“自由市”。此外,比利時、丹麥、捷克斯洛伐克等國都得到一些地方。總起來說,德國失去了原有領土的八分之一,但卻留下了十萬平方公裏原屬波蘭的領土。

  根據和約規定,德國所有的殖民地由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以“委任統治”

  的形式加以瓜分。德屬東非洲的大部(坦噶尼喀)為英國所得。多哥和喀麥隆被英法瓜分。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得到德屬西南非,澳大利亞得到新幾內亞島的德屬部分,新西蘭得到西薩摩亞。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劃歸日本。

  中國的山東省問題在巴黎和會上爭論了好幾個月。世界大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權利,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理所當然應該收回,但日本卻要求在和約中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全部交給日本。美國起初反對日本覬覦山東,它打算用“門戶開放”這個口號抵製日本,同時把自己的勢力滲入中國。在鬥爭特別尖銳的時刻,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不參加國聯而與德國聯合為威脅。日本的要求得到英法等國支持,美國也背棄了它多次說過的“援助”中國的諾言。和約的規定滿足了日本的要求。由於中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戰勝國在賠款數額問題上沒有作出最後決定。和約的經濟條款隻規定德國應於1921年5月1日以前清付第一期賠款二百億金馬克。關於各戰勝國如何分配德國賠款問題,連同確定賠款數額問題,均交給由美、英、法、意等國組成的賠償委員會解決。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戰勝國又和德國的盟國簽訂了一係列的和約。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和約確認奧匈帝國解體;承認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獨立和這些國家的疆界;並禁止在種族上或語言上有密切關係的德、奧兩國合並。1919年11月27日,在巴黎城郊納伊與保加利亞簽訂了和約。規定把西色雷斯割讓給希臘,從而使保加利亞失去了愛琴海上的出海口;規定保加利亞必須償付相當於它戰前國民財富總數四分之一的巨額賠款。1920年6月4日,在凡爾賽的大特裏阿農宮與匈牙利簽訂了和約,和約重述了聖日耳曼和約的主要條款。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近郊色佛爾與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和約,使土耳其喪失了四分之三的領土;在安納托裏亞還劃定了法、意的“勢力範圍”;規定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無論平時或戰時,都應對各國商船和軍艦開放。但當時基馬爾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粉碎了這個掠奪性的和約。後來在1923年,戰勝國與基馬爾政府重新簽訂了洛桑和約。

  戰勝國對德國及其盟國所簽訂的這一係列和約,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大部分地區的新的國際關係體係,即所謂凡爾賽體係。把第一次大戰中形成的帝國主義之間的力量對比固定了下來,但是協約國之間仍然矛盾重重,而且又招致了戰敗國的仇恨,因此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又在新條件下尖銳起來。而且凡爾賽體係違背了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侵犯了許多弱國的權益,因此它是脆弱的、不穩固的。

  國際聯盟1914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的國際聯盟盟約,被列為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後來又列入對奧、保、匈各和約內,作為各和約的第一部分 。1920年1月國際聯盟正式宣告成立。國際聯盟聲稱,其目的在於“增進國際間合作並保持其和平與安全”。國聯盟約規定,凡對國聯一成員國從事戰爭的任何一國即被認為對國聯所有成員國“有戰爭行為”,其他成員國應給它“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上之關係”的製裁,甚至“各出陸、海、空之實力組成軍隊,以維護聯盟盟約之實行。”(見第十六條、十七條。)

  盟約確立了國聯委任統治製度(見第二十二條),把戰敗國的殖民地委托給一些戰勝國統治。國聯的行政權由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的大會和行政院行使,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個常任理事國和由大會按期選出的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另外成立常設秘書處經辦一切事宜。當時在國聯盟約上簽字的有四十五個國家,戰敗的同盟國家不許加入。

  國聯盟約雖然虛偽地寫上了對侵略國實施經濟製裁和軍事製裁的條文,但又規定大會或行政院的決議需要得到出席會議的會員國全體同意才能成立(見第五條),所以製裁侵略成了一句空話。統觀國聯存在期間(1921~1946年)的活動可以知道,國聯在牽涉小國的事件上頗能施展其權力,但在牽涉大國的事件上,隻能聽憑列強的意誌。

  建立國際聯盟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極力鼓吹的。美國企圖借此欺騙世界輿論,以取得巴黎和會和國聯的領導地位,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在英、法、日等國的強烈反對下,美國的目的沒有達到。因此,美國國會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這樣,國際聯盟就為英、法所操縱。

  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凡爾賽體係諸條約肯定了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力量對比關係。但是美帝國主義在巴黎和會的外交鬥爭未能實現自己的計劃。它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又大大縮小了凡爾賽體係的作用範圍。巴黎和會未能對太平洋地區的問題作出安排。關於山東問題的條款,又遭到中國人民的抵製。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問題如不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重新瓜分世界就不能認為已經結束。戰後的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並且是英、法、意諸國的大債主。它為了奪取這一地區的霸權,首先為取得掠奪中國的霸主地位,開展了鬥爭。

  美、英兩國的矛盾由於爭奪銷售市場、投資範圍和原料產地而日益尖銳。

  美國竭力滲入英國人所控製的中國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在東南亞各國也與英國發生利害衝突。美、英兩國加強了海軍軍備競賽。1919年,美國國會批準了1916年製定的海軍建設計劃,決心使美國艦隊到1924年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這是對英國海上優勢的直接挑戰。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增強的經濟實力,利用英國的財政困難,對英國施加壓力。美國人要求英國政府償付八億五千萬英鎊的戰債,從而動搖了英國在世界信貸市場上的地位。美國還反對英日同盟。這個同盟締結於1902年,最初以反俄為目標,以後以反德和部分反美為目標。這項同盟條約為期十年,於1911年延長十年,1921年期滿。美國戰後的一項外交任務就是要拆散這個同盟。因此,英美鬥爭尖銳,它們的競爭成了帝國主義矛盾的關鍵。

  戰後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矛盾是美國和日本的矛盾。大戰期間,英法忙於應付歐洲和近東戰事,美國忙於占領拉丁美洲市場,日本卻乘機加強對中國及太平洋地區的侵略。在巴黎和會上,日本爭得了很多利益。日本經濟、政治力量的顯著增長,使美國統治集團惶惶不安。美國為了削弱日本在中國的地位,於1918年6月提出了建立國際銀行團以壟斷對中國的信貸的方案。顯然,美國人將在銀行團中占主導地位。受日本帝國主義支配的中國段其瑞政府拒絕了美國的計劃。戰後,遠東市場對美國資產階級的意義越來越大。在1920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該運河大大縮短了美國重要港口同遠東之間的航程。此後,爭奪遠東特別是爭奪中國的鬥爭,在美國對外政策中被提到了首要地位。

  美國和日本的侵略集團都開始公開談論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兩國都瘋狂地擴建海軍。美國把海軍主力從大西洋調到了太平洋。海軍基地問題對於爭霸太平洋是極端重要的,在這方麵日本比其他帝國主義列強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日本擁有一連串的海軍基地,南自中國的台灣起,經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至北方的南庫頁島止。此外,日本尚有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作為其前哨線。這一切就為日本在太平洋西部造成了相當穩固的戰略地位。1921年,美國情報局偵知,日本和英國正在建造的某些軍艦,其噸位超過美國所建造的軍艦。美國擁有比英、日兩國大得多的財政能力來繼續進行海軍競爭,但這需要時間。此外,美國還受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最高額的限製,三萬五千噸以上的船隻不能通過該運河。美國的有識之士知道,美國對戰爭還沒有準備好。

  這些情況就是促使美國政府發起召開國際會議來討論遠東和太平洋問題的主要原因。

  華盛頓會議1921年7月,美國國務卿休斯宣布即將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限製海軍軍備及太平洋和遠東問題,邀請有關國家參加。美國的提議被英、法、意、日等國接受。8月,美國向有關與會國家發出正式邀請書。1921年11月12日會議開幕。參加會議的有美、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國的代表。美國在會議中居於主導地位。列入會議的正式議事日程的問題有:(一)海軍軍備的限製,以及使用新式戰爭武器的規則;(二)

  太平洋問題及遠東問題。

  華盛頓會議的議事日程上沒有正式提出英日同盟問題,然而它卻是基本問題之一,因為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很難達成“限製”海軍軍備的協議。美國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廢除英日同盟。英國與日本雖有爭奪在華勢力範圍的矛盾,卻不願意過分損害日本的利益,所以英國主張用英美日三邊協定來代替英日同盟,以保障三國在遠東的相互利益。美國拒絕了英國這種變相保留英日同盟的企圖,堅持邀請法國參加協定。法國在對德問題上以及在爭奪遠東的鬥爭中,與英國矛盾尖銳,而法國對美國又負債累累。因此,美國認為,把法國拉進協定,可以增強美國同英日角逐的勢力。1921年12月13日簽署了美英日法四國條約。條約規定,各締約國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這種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各國應進行協商,就應該采取的措施達成協議。條約中有一條款規定,本條約批準生效後,英日同盟即告失效。四國條約的簽訂是美國的一個勝利,因為該條約用體麵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提出了關於裁減海軍軍備的建議。英國受製於財政困難,隻得同意美國的建議。日本在討論具體方案時,反對美國提出的美、英、日主力艦①10∶10∶6的比例,而堅持10∶10∶7的比例。美國人威脅說,要是日本堅持下去,那麽日本造一艘軍艦,美國就造四艘軍艦。日本人被迫讓步,但附有一條件,即美國人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築海軍基地。美國在英國支持下提出裁減陸軍的問題。美國人想削弱日本在中國的陣地,而英國人則想動搖法國在歐洲和遠東的陣地。由於遭到法國、日本、比利時和意大利的反對,這個問題成了懸案。關於限製潛水艇和空軍的問題,也沒有達成協議。然後迫於英美的壓力,法國不得不接受了給它規定的海軍噸位限額。

  經過將近三個月的激烈爭執,美、英、日、法、意五國代表於1922年2月6日簽署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即所謂五國條約。條約規定各該國主力艦的噸位比例如下:5∶5∶3∶1.75∶1.75.經過美國力爭,各國終於同意禁止建造排水量超出三萬五千噸的主力艦(巴拿馬運河最大通航能力)。

  五國條約的通過意味著英國被迫放棄所謂“雙強標準”的政策,即放棄建造相當於世界上其他兩支最強大的艦隊總和的艦隊。但英國堅決拒絕了對巡洋艦的裁減,相對地保持了海軍的優勢。日本也受到了打擊和限製,但它爭得了一項補償規定:禁止在距離日本五千至六千公裏以內建築海軍基地。

  這項規定剝奪了美國在菲律賓、關島和阿留申建築海軍基地的權利,有利於日本艦隊稱霸亞洲海洋。

  中國軍閥政府懾於人民反帝鬥爭的壓力,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了一係列的正當要求:取消凡爾賽條約上關於山東的條款,要日本放棄“二十一條”,中國享有財政和關稅自主權,撤銷列強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勢力範圍”,廢止外國在華的“租借地”,撤出外國軍警等。但是日本早就提出了參加華盛頓會議的條件:會議不得討論既成的事實或純屬個別國家的問題。日本企圖把中日之間的各種問題一筆勾銷,使它們不能在會上提出。所以華盛頓會議對中國問題隻限於一般原則的討論,具體問題由中日代表在會外“直接交涉”,而英美代表則以“調解”的身份參加。由於美日矛盾,中國政府的一些反日要求,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1922年2月4日,日中兩國代表在華盛頓簽訂了一項協定,規定恢複中國對山東的主權,日軍撤出山東,歸還膠濟鐵路,但中國要以鐵路產值償還日本。日本在形式上放棄了“二十一條”。

  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會議上由美、英、法、日、比、意、荷、葡、中簽訂了《九國公約》。公約聲稱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遵守“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的原則。這一原則列入公約,就是粗暴地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九國公約》實際上為帝國主義列強策劃掠奪中國的陰謀提供了保證。

  凡爾賽條約關於山東問題條款的修改和九國公約的簽訂,意味著日本外交的失敗和美國外交的勝利。所謂“門戶開放”,隻是帝國主義列強共管中國的代名詞,又是美國企圖憑借其經濟優勢獨霸中國的煙幕。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了日本獨霸中國的機會,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又使中國回複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麵。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發展,它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了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華盛頓會議期間簽訂的一係列條約和巴黎和會期間簽訂的一係列和約,確立了戰後資本帝國主義世界統治的新體係,即所謂“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知識鏈接: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成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但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