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宗教革命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加爾文及慈運理等人,以及發展出來的新教教派。一般認為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結束於1648年的威斯特法倫和約。

  現實社會根源14至16世紀,西歐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當時西歐所發生的社會變動主要表現在三方麵:第一,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破土成長,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開始形成,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與分裂割據。英、法兩國的封建君主在與資產階級、新貴族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治集權的“新君主製”。他們加強政治集權,推行重商主義,獎勵文化創造,有力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發展。但在意大利、德意誌還存在著分裂割據,迫切需要政治統一;第三,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複興運動。人文主義者批判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欲說教與封建的等級權製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構成了對天主教神權的巨大衝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神權統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於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於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思想淵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會現實變革的產物,但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市民的宗教“異端”思想之中。中世紀的城市在11、12世紀興起後,為了抵製封建貴族與教會的掠奪與控製,城市從經濟、政治上支持王權,王權則賜給城市以自由貿易乃至自治的特權。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也逐漸興起,對教會的大一統神權與正統神學的統治極其不滿,於是醞釀出反教會的市民“異端”思想。市民的“異端”思想,有力地衝擊了天主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反映了市民階級建立“民族教會”或“廉價教會”的願望,為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曆史遺產。

  簡單地說,教會曆史上重要的改革都是教義的改革而非製度的改革。更嚴謹的說,即便是製度改革,也是奠基於教義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

  自使徒時代末期,教會逐漸墮落俗化,但後來也出現護教人士如猶大,後來較重要的還有“獨一神觀”者在三世紀-四世紀對抗主張“三位一體觀”,最後雖失敗,但他們為保存《聖經》真理的奮戰精神,令人敬佩。又如馬昂留斯與央登約翰等人合著“和平的保衛者”一書,主張恢複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工;孟他努倡導聖靈與靈恩,勉勵信徒離棄奢靡生活,卻因他本身言論漸趨偏激,陷入另一異端而功虧一簣。

  七、八世紀又有忠於《聖經》的教士,反對教會如同異教的跪拜神像及抬舉馬裏亞為女神的謬誤。九世紀中葉,為要證明當時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是早在數世紀前就實行的假文獻“偽西多爾教令集”出現時,許多有良知的主教曾群起反對這騙局,但終被壓製。十二世紀又有法國的瓦勒度派主張教會應恢複純以《聖經》為唯一真理,反對煉獄邪說,強調平信徒可上台講道,教士的言論並非完全無誤等,聲勢相當早浩大。雖遭到教皇視為異端,予以除名,改職和十字軍的征伐,但他們至今仍然存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區,成為十二世紀以前改革教會進僅存碩果。

  1376年英國的勒得倭得教區長兼英王皇家神學顧問約翰?威克裏夫,眼見教皇生活奢靡,教會因爭競逐財而腐化,便在牛津公開指責教會的主決者。世俗事務由神派政府管理,教皇不應幹涉。他獲得英國朝野的擁護,繼續推動改革,1377年又宣稱聖經是信仰唯一根據,教會唯一律法。接著他將《聖經》譯成白話英文(1384年完成,1388年修訂),結果銷路意外廣大。他又主張“平民主權”即教會應以平信徒為中心,而非教皇;但可有一人遵照聖經總攬相關事務,否則便是敵基督者。並要二人一組出外傳道,但非終身職。英國黑死病流行時,他被保守派歸咎拿辦。他的追隨者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後受英王亨利四世、五世摧毀殆盡,幸因查理二世娶波希米亞公主而再傳入波希米亞。

  約翰·胡斯是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教區長,因閱讀威克裏夫的著作後深受感動,也開始作類似的言論,起初大受波希米亞朝野讚賞,後因嚴詞指責出售贖罪券是違反聖經的可憎習行為,在1409年比薩會議被教皇定罪,1414年赴君士坦丁堡會議後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處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亞反教皇的革命戰爭,迄今改革火苗仍未熄滅。

  1555年,奉行新舊教兩派的國家終於簽訂奧斯堡和約,協議由各國統治者全權決定該國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隻有遷居他國。1598年法國皇帝亨利四世頒布南特詔議準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卻各派互不兼容,他們本著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產生《聖經》不同的見解。這種“自以為是”的結果演變成宗教迫害。原先羅馬天主教就是“異端裁判所”,現在連新教都迫害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歐洲各改教運動曆經許多流血戰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殺,法國再度內戰,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國路德派因不滿奧斯堡和約被毀,由瑞典國王亞道夫領導,與國內羅馬天主教徒交戰了三十年,1648年簽訂韋斯特發裏亞和約(PeaceofWestphalia),雙方重獲和平相處。又如1568年荷蘭北部的加爾文派信徒因反舊教與其統治者西班牙國王對戰,到1609年終獲獨立建國與信仰自由。

  英國在宗教改革後的國教還帶著不少舊教色彩,許多受加爾文派影響而被稱為清教徒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聖經》的信仰,卻受到欲恢複舊教的國王查理一世逼迫殘害,於是許多人逃至新大陸,即後來獨立的美國,並爆發1640-1649年的內戰,史稱“清教徒改革”。清教徒獲勝後,新教團體獲相當自由的發展,直到1685年新國王詹姆斯二世又想恢複舊教及專製政治,人心大憤,再經1688年沒有流血的“光榮革命”,終於使英國新教徒在此年獲得歐洲第一個獲大量信仰自由的結局。至此我們也看出各國的宗教戰爭中,常夾雜經濟和政治利益等的爭執。從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中期的百年紛擾,歐洲人口大量減少,經濟衰退,各國終於地逐漸體認久戰俱傷的教訓,才開始采取宗教寬容的政策。

  在宗教改革的運動中,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使得此一運動的推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宗教改革的起因當中有一個原因,即是聖經隻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到聖經。然而在1456年古騰堡在美茵茲的印刷廠印刷了一本拉丁文聖經。印刷術的發明幫助改善了,抄寫文本因而產生錯誤的情形;另外,隻要將所印刷的作品排好,即可大量印刷。隻要付得出買書的錢,就可以有機會閱讀。因此,當馬丁路德要傳遞他的宗教改革理念時,隻要透過印刷和貿易路線的發達,他不需要跑到遙遠的英格蘭就可以傳播他的思想了。

  知識鏈接:聖巴托羅繆是法國的狂歡節,時間是每年的8月25日。聖巴托羅繆之夜發生於1572年8月24日晚12點,當晚,天主教對胡格諾教徒進行了大屠,因為發生在聖巴托羅繆節的前夜,故稱聖巴托羅繆之夜。Massacre是大屠殺的意思,而“夜”在中國含有“黑暗、殘酷”的意味,故中譯將“StBartholomew’sDayMassacre”(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譯為“聖巴托羅繆之夜”。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