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五世紀起,西歐的航海家進行了好多次涉渡重洋的遠航,開辟了東西方之間的新航路,發現了歐洲人所不曾到過或不曾聽說過的許多地方。這是人們長期以來發展科學技術和積累地理知識的結果,也是西歐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
開辟新航路的背景西歐很早就從東方——中國、南洋群島、印度等地——得到貴重商品。十字軍侵略以後,東西方的貿易有了進展。意大利城市,首先是威尼斯和熱那亞,在東西方貿易中操縱了地中海商路,因而空前繁榮起來,引起西歐其他國家的嫉羨。但是傳統的東西方貿易不掌握在其他西歐商人手裏。東方商品由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東羅馬人運到地中海東部,再由意大利人轉運到西歐。商品一再轉手,運到西歐的時候,價格提得很高。十五世紀,土耳其征服了地中海東部,對於通過那裏的商隊和商船肆意勒索,搶劫。東西方貿易遇到了新的阻礙。運到西歐的東方商品十分稀罕,價格更加昂貴。西歐上層社會渴望能夠開辟一條通向中國、印度的新航路。
西歐上層社會對東方的憧憬,特別由於對黃金的追逐而加深。十五世紀後半期,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發展起來。隨著商品經濟的擴大,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商人和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擴充資本來更多地榨取財富,剝削雇傭工人,上層社會需要增加收入來購買更多的奢侈品,滿足更高的生活欲望。但是西歐黃金的開采量不大,在對東方的貿易中,西歐長期入超,黃金不斷流向東方,十五、十六世紀黃金嚴重缺乏。各國的國王、貴族、高級教士和市民,都沉醉在“尋金熱”之中。哥倫布在他的日記中說:“黃金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黃金,甚至可以使靈魂升入天堂。”
那時候,旅行家關於東方的記述在西歐已經廣泛流傳,影響最大的是《馬可波羅行記》。威尼斯人馬可·波羅隨同他的父親和叔父來到元朝朝廷以後,很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他們在元朝供職十七年。回國以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對熱那亞的戰爭中被俘,被關進了熱那亞的監獄。他在獄中口述東方見聞,由同獄的一個名叫羅思蒂謙的人記錄下來,成為《馬可波羅行記》。
這本書大大地開闊了西歐人的眼界,加深了他們的幻想。在西歐人的想象裏,中國和印度仿佛是神話裏的國度,黃金遍地,寶石、香料、絲綢和各種珍異物品琳琅滿目。占有通向這些國家的商路,無疑地意味著發財致富。
直到十五世紀早期,西歐對非洲的直接交通隻限於埃及等北非國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還是陌生的地方。但是那裏的黃金和象牙常同奴隸一起,通過沙漠間的商道,被販運到北非,落到西歐人手裏。尋找便捷的航路,到達那些富饒的地區,也是西歐上層社會的願望。
西歐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遠洋航行準備了條件。適於大海航行的輕快多桅帆船在十五世紀製造成功了。中國的羅盤針也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十四、十五世紀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對確定船隻的航向有重要的作用。
旅行家的報道和文藝複興文化的發展,增進了歐洲人的地理學知識。十五世紀,有關地理學的理論和繪製的地圖都比較接近於真實。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認為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亞洲。
亞洲各國人民很早就開辟了溝通紅海、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洋和中國海麵的航路,把古代的文明國家聯係起來。1405到1433年,中國明朝皇帝派遣鄭和出使“西洋”。鄭和七次遠航,遍曆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等地,最遠到達今天非洲的索馬裏和肯尼亞海岸。他的船隊規模之大、造船技術之高和裝備之精良是空前的。1405年第一次出航,就包括六十二艘大船和二萬七千多人。鄭和的遠航是航海事業上的壯舉。隨後,西歐人的遠洋航行活動發展起來。首先從事探索新航路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建立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不久就占領了除北部山區以外的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這裏建立起統治。756年,從阿拔斯的屠殺下僥幸逃脫的阿拉伯貴族阿布德·拉赫曼據西班牙獨立,脫離了阿拔斯朝的管轄。失去了故土的當地居民反對外族侵占,從八世紀起就展開延續達七百多年的收複失地運動。運動由北向南逐漸發展,在鬥爭中,先後形成了幾個國家。1143年,半島西部形成了葡萄牙王國。1479年,半島上的其他兩個王國卡斯提爾和阿拉岡合並為西班牙王國。1492年,西班牙收複了阿拉伯人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1512年征服北部的那瓦爾王國,統一了除葡萄牙以外的伊比利亞半島。
葡萄牙人的探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事業都很發達,但是遲遲沒有向南探航,因為非洲西北的海麵上常年刮東北風,又有從東北向西南流動的強大的洋流,船隻南下以後難以北返。1415年,葡萄牙占領了非洲西北角的要港休達。親王亨利(1394~1460年)預料到征服非洲的新土地會帶來巨大的利益,於是大力讚助對非洲的探險。他創辦了一所航海學校,組織力量培訓海員,繪製海圖,研究克服航行上的困難。葡萄牙人製成一種牢固的輕快帆船,便於逆風迂回行駛。這一切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亨利一年又一年地組織南下探航活動,因此得到“航海者”的稱號。葡萄牙人先後占領了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佛得角群島,並且繼續沿著西非洲大陸海岸航行。大約1486年,葡萄牙人已經南抵南回歸線附近。
1487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約1450~1500年)進行了更遠的南航。當航行者接近非洲大陸南頭的時候,暴風把他們的船隻吹離海岸,繞過非洲南端。等到他們又見到陸地時,忽然發現太陽在他們的右邊升起。
這時候,他們已經進入了印度洋。迪亞士一行在印度洋上航行了一小段距離,這時他的船員由於疲憊不堪,不願繼續前行,迪亞士不得不返航,途中意外地發現了非洲南端的尖角。航行給熱衷於搶占土地和財富的葡萄牙統治者帶來了美好的前景,葡萄牙國王把非洲南端的尖角地帶命名為好望角。
1497年7月,葡萄牙貴族瓦斯科·達·伽馬(約1469~1524年)率領由四隻帆船組成的船隊,離開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向南航行,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他依靠阿拉伯航海家領航,從非洲東海岸航向印度,1498年5月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卡裏庫特。他首先實現了西歐人的夢想,找到了通向神話般的國家的新航路。達·伽馬的船隊滿載香料、寶石、絲綢等東方產品回到葡萄牙,獲得相當航行費用六十倍的暴利。同時他帶回了從非洲到印度一路的航行資料。
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探索通向亞洲的航路的時候,西班牙在另一個方向尋找著同一個目標。
意大利熱那亞一個織工的兒子克裏斯托弗·哥倫布(1451~1506年)哥倫布出發前向西班牙國王、王後告別自幼喜歡航海。根據地圓學說,他認為在大西洋上向西航行,可以開辟聯結歐亞兩大洲的捷徑。他先向葡萄牙國王遊說。當時葡萄牙正在大力開辟繞過非洲的新航路,沒有給予支持。他又去找西班牙國王。當時西班牙還沒有結束對阿拉伯人的戰爭,沒有給予答複。
六年之後,西班牙完成了領土統一。就在這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他的遠航計劃,為他配備了三隻帆船和大約九十名船員。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小小的船隊,離開巴洛斯港,橫渡茫茫的大西洋。船隊克服了海上的艱險,10月12日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①他舉著西班牙王旗登陸,宣布占領那個小島。他以為來到了他叫做印度的東方土地,把遇見的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印度居民,迫不及待地向他們追問黃金產地。他從土著居民那裏知道南邊有富庶的地方,隨即穿過巴哈馬群島,來到風光秀麗的古巴,以為那就是日本。從古巴他又到了海地。所到各島,他都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宣布占領,並在海地建築了第一個殖民據點。
從1493年到1504年,哥倫布又三次出航,往來於歐美兩大洲之間,到達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島嶼、南美大陸北岸的奧裏諾科河口和中美洲的東岸。
他一直以為發現的是印度,卻始終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黃金產地。那時候,葡萄牙人真的到了印度,開始了對亞洲富源的掠奪,哥倫布的航行沒有立刻給西班牙王室帶來預期的利益。他受到了冷落,在失意中死去。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意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考察了南美洲海岸,斷定那裏不是亞洲,而是一個“新世界”,一處“新大陸”。這塊大陸後來就因他得名為亞美利加。但是哥倫布最先到達的南北美洲之間的島嶼,一直叫做西印度群島。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613年,西班牙人巴爾波亞從北向南穿越巴拿馬地峽,在山頂上望見遼闊無涯的太平洋水麵,巴爾波亞稱它為南海。人們開始相信美洲和亞洲隔著一片水域;如果找到一條橫貫美洲的海峽,從西歐出發的船隻可以直接航行到亞洲,哥倫布提出的計劃終究可以實現。為了從葡萄牙不能控製的方向著手爭奪亞洲,西班牙積極尋找橫貫美洲的海峽。
貴族家庭出身的葡萄牙人費爾南多·麥哲倫(約1480~1521年),由於在本國得不到重用,投效於西班牙國王。1519年9月20日,他率領一支西班牙船隊——五隻帆船和二百六十五名海員——出航,到了南美東部海岸,沿岸向南,第二年10月發現一條海峽。①西出海峽以後,船隊在浩瀚的大洋上航行了三個月又二十天。大洋上沒有險惡的風浪,船員們就稱它為太平洋。
但是饑渴和疾病襲擊著船員。船上缺乏新鮮食物,許多人得了壞血病,陸續死亡。1521年3月,船隊在菲律賓群島碇泊。
菲律賓群島上有許多部落。麥哲倫企圖利用部落首領間的衝突,征服各個島嶼。他為一個首領向另一個首領挑戰。結果,他自己被殺死在海灘上。
船員們逃出菲律賓,在摩鹿加群島②裝了一船香料。剩下越來越少的人通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回去。1522年9月,十八個形容枯槁的船員駕著僅剩的這隻帆船回到西班牙。
這樣,人類第一次的環球航行宣告成功,大地是球形的科學真理得到了確證。
葡萄牙殖民帝國的建立開辟新航路成功後,葡萄牙和西班牙就瘋狂地展開殖民掠奪活動。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王殖民者就在非洲西海岸建立許多據點。葡萄牙帆船從非洲繞到亞洲,它的殖民勢力跟著就從非洲伸展到亞洲。達·伽馬回國剛剛半年,葡萄牙就派遣艦隊遠征印度。艦隊被赤道洋流遠遠衝向西方,飄到南美巴西海岸,這塊土地隨即被宣布為葡萄牙所有。後來艦隊來到印度,滿載東方物產而歸。1502年,達·伽馬又親率艦隊再次出征東方,來到印度以後,炮轟卡裏庫特,對印度人和當地的阿拉伯人大肆屠殺搶劫。殖民者在印度西南海岸建立要塞。從此葡萄牙海盜出沒在印度洋上。
繼達·伽馬來到東方的葡萄牙駐印度總督於1509年在印度西北的第烏港外擊潰土耳其、阿拉伯和印度的聯合艦隊,1510年占領果阿,作為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的首府。第二年,葡萄牙殖民者攻陷馬來半島上當時國際香料貿易中心馬六甲,闖入太平洋,很快闖到歐洲人向往的“香料之國”摩鹿加群島。
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來到中國,後來又到日本。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遇風,要求在中國廣東上岸曝曬貨物,以此欺騙明朝政府,乘機住進澳門,1557年竟私自築城設官,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
在葡萄牙侵入亞洲期間,它又占據了非洲東海岸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一些據點,並且從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起向地廣人稀的巴西殖民。
這樣,十六世紀早期,葡萄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帝國。葡萄牙殖民者依仗在非洲和亞洲的據點和要塞,以赤裸裸的海盜姿態橫行海外。天主教教士乘著海盜船遠涉重洋,以傳教為名掩護血腥掠奪。葡萄牙殖民者從非洲大量劫運奴隸、黃金、象牙和烏檀木,獲利累累。從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的大約一百年間,從非洲擄走的黃金就有二十七萬六千公斤。瀕臨幾內亞灣一帶,這種搶運活動非常嚴重,殖民者竟把這一帶稱為科特迪瓦,黃金海岸、奴隸海岸。在印度洋上,他們的海盜船一發現別國的船隻就追擊,攔截。他們依靠直接搶劫、強製征收,有時也用欺騙性貿易的方法,從印度運走香料、寶石、鴉片、布匹;從錫蘭運走珍珠;從印度尼西亞運走胡椒等香料和大米;
從中國和日本運走茶葉、瓷器等等。每年春天,葡萄牙王家船隊離開首都裏斯本,到東方裝運掠奪所得。十六世紀的裏斯本成了歐洲的東方商品倉庫。
在那裏,東方商品按壟斷價格賣給歐洲各國商人。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建立哥倫布一踏上美洲土地,就代表西班牙殖民者邁出了掠奪美洲的第一步,加勒比海各島首先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隨著地理探測的進展,西班牙的殖民規模迅速擴大到美洲。
1519年,西班牙貴族、冒險家費爾南多·科爾蒂斯率領一小支軍隊在墨西哥東海岸登陸。印第安人聚集起來,用投槍和弓箭迎擊。印第安人沒有見過馬和炮火,以為那些都是神怪,因而驚慌失措。科爾蒂斯利用部落間的矛盾,挑撥離間,進入阿斯特克人建立的特諾奇蒂特蘭,在那裏擄獲數量驚人的黃金和寶石。半年以後,阿斯特克人發動起義,圍困這個城市。城市位於湖中的島上,殖民者在黑夜裏奔逃,在大堤上遭到攻擊。許多人緊抱著沉重的擄獲物,溺死在水裏。後來殖民者把這一夜叫做“悲慘之夜”。1521年,科爾蒂斯最後戰勝阿斯特克人。孕育過古文化的墨西哥土地,成了冒險家的殖民地。
另一個西班牙冒險家法蘭西斯科·皮薩羅在1531年帶兵前往今天的秘魯,1532年逮捕印加的統治者。為了贖取人身自由,印加統治者用黃金高高堆在他被拘留的房間裏,再用白銀填塞兩個房間。皮薩羅拿到金銀以後,又背信地把他處死,自己統治了秘魯。
西班牙殖民者從墨西哥向北推進到今天美國南部,向南吞並整個中美洲;同時從秘魯出發,侵占了今天的厄瓜多爾、玻科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委內瑞拉,並進一步侵入阿根廷、巴拉圭等地。十六世紀中期,西班牙殖民帝國形成了。最後,除了巴西以外,整個南美大陸都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領。
在亞洲,麥哲倫航行後四十多年,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占領菲律賓的土地,到十六世紀末,除巴拉望島、棉蘭老島等南部諸島外,都被征服。
在西班牙殖民帝國形成的過程裏,天主教會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會大力參與殖民掠奪中的一切暴行,並且為它辯護。在“消滅異教”的叫喊下,教士們點起熊熊的火堆,燒死敢於反抗的印第安人,燒毀他們的象形文字書籍。
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實行大土地占有製。貴族、商人和冒險家紛紛成為大地產的主人。天主教會也占有大片土地。隨著土地的被瓜分,土地原來的主人也被瓜分,被迫接受被奴役的命運。殖民者在金銀礦、甘蔗種植園和其他場所推行強迫勞動製。苦役和虐殺吞噬了無數印第安人的生命。礦坑裏掘出了礦砂,堆起了印第安人的白骨。印第安人給被強征入礦山的親人送行的時候,就預先舉行送葬儀式。
屠殺、強迫勞動、饑餓、殖民者從歐洲帶到美洲的許多傳染病,使印第安人人口急劇減少。半個世紀裏,古巴、海地等西印度群島上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十六世紀初,殖民者開始從非洲掠賣黑人到美洲,補充被消滅的印第安人。從此,黑人奴隸的血淚又澆灌了美洲的土地。
在劫運黑人的船上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血淚化作殖民者的財富。每年春夏兩季,船隊從西班牙開往美洲。船隊滿載黃金、白銀、蔗糖、可可等美洲產品,集結在古巴的哈瓦那,由軍艦護航回到西班牙。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每年從美洲流入西班牙的黃金有五千五百公斤,白銀二十四萬六千公斤。世界貴金屬開采量中將近百分之八十三歸西班牙所有。西班牙也變成了歐洲的金銀儲藏庫。
開辟新航路的後果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勢力比較強大,它們沒有把搶來的財富用於發展生產,而是用於擴大宮廷開支或填補對外貿易的虧空,掠奪來的金銀轉手流入工業發達的英、法、荷諸國。十六世紀,西歐金銀數量猛增,引起金銀價格下跌,造成物價高漲。資產階級乘機牟取暴利,勞動人民生活更加困難。英、法、荷繼葡、西之後很快就展開了掠奪殖民地的競爭。資產階級把掠奪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擴大工場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生產。與此同時,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西歐的工場手工業產品、殖民地的物產,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市場上。這一切促進了西歐封建製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在對殖民地人民的征服、屠殺、奴役和剝削之中,透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上,西歐國家超越了亞洲、非洲和美洲的許多國家。
新航路的開辟也改變了歐洲各國相互間的形勢。主要的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意大利的商業城市喪失了獨占東方貿易的地位,陷入衰落。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葡萄牙的裏斯本、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成為十六世紀新的貿易中心。進入十七世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繁榮起來。
知識鏈接: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