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族是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係。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占庭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也門的交通樞紐,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開始增加,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裏布城。雅特裏布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爭端,建立了威望。他開始將自己的主張付諸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並製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
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穆罕默德指揮烏馬公社,以戰爭籌集財富和武器。624年,他發起了伯德爾戰役,以少勝多,襲擊了麥加倭馬亞家族的一支武裝商隊。這不僅給倭馬亞家族以沉重打擊,而且也被穆斯林們視為是安拉神佑的結果,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威望,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此後數年間,穆罕默德先後兩度與麥加軍隊交鋒。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解除了新興政權麵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迅速兼並周圍部落。與此同時,穆罕默德還派遣使者,遊說半島各個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麥地那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權勢日漸鞏固的穆罕默德率萬人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麥加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不服從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最後一位“正統哈裏發”阿裏·伊本·艾比·塔裏卜的陵墓位於伊拉克納傑夫的阿裏清真寺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部落酋長們認為,他們對穆罕默德的服從,已經隨著先知的去世而告終結。於是,各部落停止進貢,各行其是。這一變故在伊斯蘭教曆史上視作“叛教”,引起了一係列有計劃的戰爭。為了讓貝都因人繼續效忠於麥地那,最後經各派協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嶽父阿布·伯克爾出任先知在世間的代表,稱為哈裏發(khalīfatRasūlAlla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島恢複了統一,阿拉伯人開始了最早的對外擴張。
634年,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裏發,自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首先率領貝都因軍隊進入敘利亞,擊敗拜占庭,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麵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占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連敗拜占庭,占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在位時,帝國擴張戰爭更是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波斯薩珊王朝,進軍呼羅珊。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勢如破竹時,帝國內部發生分裂。以阿裏·伊本·艾比·塔裏卜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裏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組建起什葉派,與奧斯曼所奉行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內部紛爭由此開端。656年,奧斯曼被刺,阿裏繼任哈裏發。但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裏政權。雙方數次火拚,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裏不滿的下層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該派刺殺阿裏,神權共和時代結束。
最初的四大哈裏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曆史上將這4位哈裏發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裏發時期。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裏發叫做“拉什頓”(al-Rāshidūn正統派)。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曆任哈裏發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兩大帝國長期爭戰的有利時機,以及新的伊斯蘭教信仰帶來的團結和力量,和他們自身充分的沙漠作戰經驗(特別是利用“沙漠之舟”駱駝,而不是像北部的鄰居那樣騎馬作戰),以“聖戰”為名進行大規模的武力擴張。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裏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裏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
倭馬亞王朝時代是阿拉伯人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期。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占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占領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占領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裏布地區,還以皈依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後,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意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750年的阿拉伯帝國領土阿拉伯人殘暴的征服統治,導致眾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斷加劇。同時,遜尼派、什葉派及其他派別的教派爭鬥日趨激烈,並逐漸與階級、民族矛盾聯結在一起。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後裔為主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艾卜·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艾卜·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哈裏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裏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
公元8—9世紀時,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早在阿拔斯王朝創建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迪裏斯王朝。
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阿拔斯王朝因此國勢日衰。同時,9世紀中葉以後,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裏發。哈裏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帝國內部經濟基礎的差異和由軍事封土製造成的強大地方勢力,促使割據局麵的形成。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因封土製的推行而逐漸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對阿拔斯王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東西各地幾十位總督、軍事統帥皆乘機自立,相互攻伐征戰,並力圖染指中央政權。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斯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布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年—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撒法利王朝(867年—903年)、薩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瑪王朝(或哥疾寧王朝),先後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馬特教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領導下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舉行起義,勢力迅速擴及波斯、中亞一帶,並於899年在波斯灣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爾馬特國家,先後延續200餘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裏斯王朝;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也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國在這一時期忽生忽滅。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裏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塞爾柱突厥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麵。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裏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突厥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製度。帝國又暫時恢複了統一局麵。
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繼續發展,各種教派紛爭愈發殘酷。11世紀末,什葉派主要派別亦思馬因派(即七伊瑪目派)中出現了一個極端恐怖的阿薩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區為根據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謝赫)霍山(哈桑·本·薩巴赫)統率下專門從事暗殺哈裏發、蘇丹及達官貴人的活動。
此外,軍事封土製再次顯示出對統一政權的侵蝕作用。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帝國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擴張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耶路撒冷多次被占領。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製了哈裏發,但諸邦分立的局麵,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衝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領蒙古軍隊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攻陷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占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汙戰刀,哈裏發裹在地毯裏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終於滅亡。
除保持伊斯蘭教神權統治原則外,阿拉伯帝國大量吸收以拜占庭帝國為主的其他文明國度的製度,形成一種伊斯蘭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專製政體。
阿拉伯帝國的繼承製度既不同於中國的冊封製,也不同於西方的長子繼承製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繼承製,而是一種被伊斯蘭世界所普遍接受的長者繼承製,即由皇族中的現存的最年長者繼承。由於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一個新皇位的繼承者往往要將其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殺掉或將其關在自己的寢宮中,數十年不見天日。這樣極易造成王位潛在繼承者的心智扭曲或是知識匱乏,最終造成哈裏發的素質低下,無力治國的局麵出現。
知識鏈接: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創建的一係列伊斯蘭封建王朝,存在了600多年,是繼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曆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