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漢帝國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曆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曆史時期,合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另外,由於曹丕篡東漢後,劉備在蜀地建立國號為“漢”的獨立政權,部分史學家遂視其為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持續穩定強盛的王朝,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有人把漢朝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西漢王朝漢世宗孝武皇帝在位時期所確立的中國社會與政治製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西漢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在,“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複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誓”。此時,由於曆經多年動亂,國力虛弱,而漢太祖劉邦在企圖收複秦末被匈奴汗國占據的河套地區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采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劉邦在世之時,因為太子劉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因為呂後和大臣反對未成。劉邦去世後,呂後之子漢惠帝劉盈繼位。呂後害死趙王如意,並砍斷戚夫人手足,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漢惠帝因呂後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此後其子劉恭、劉弘先後即位,呂後垂簾聽政。呂後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製功臣,封呂氏子弟呂台、呂產等為王,引發朝中群臣和劉氏宗室的強烈反彈,終致在她身後釀成“周勃安劉”。

  周勃、陳平等老臣發動政變,斬殺諸呂,廢掉劉弘,迎立漢太祖劉邦五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他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彌平,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複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曆史學家稱羨的時期[9]。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世宗孝武皇帝,即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並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汗國。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終於打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在位後期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和皇後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了衰弱的局麵。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也使西漢不至於衰敗滅亡。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幹預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放寬了鹽鐵專賣製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製兼並,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戰略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到從漢武帝在位中後期以來瀕臨崩潰的境況下的明顯恢複,史稱“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采取放縱的策略,經常大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集中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後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複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偃武修文,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並放棄了西域,對外戚嚴加限製,史稱光武中興。但因為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同時派班超出使西域,恢複了對西域的控製。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成為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

  88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後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後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後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製,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後,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衝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誌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終於在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參與的民眾達數十萬。雖然朝廷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麵。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並而亡,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毀首都洛陽,東漢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董卓被呂布誅殺後,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古代)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華北,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隻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220年,漢獻帝被迫將帝位“禪讓”給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東漢結束,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知識鏈接:西漢起初在漢高祖劉邦在位時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在位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複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誌》等皆采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代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