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大約從一萬五千年以前開始,進入了中石器時代。這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的主要標誌是弓箭的發明。弓箭與舊石器時代的投擲武器相比有許多優越性,它的射程遠,命中率高,而且攜帶方便。弓箭的創造是原始社會生產力的重大發展。在這一時期,人們還廣泛地用細石器鑲嵌在木棒或骨棒上製作成各種鑲嵌工具,用來剝獸皮或樹皮。
中石器時代之後是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發明。不過近幾十年國外考古學界已知有“前陶”或“無陶”
的食物生產階段,這使新石器時代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新石器時代是食物增產的農耕畜牧發生的階段,而陶器的製造是這一階段的普遍現象。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新石器時代應有陶器,隻是在最初曾有過一個還沒有出現陶器的時期。這一時期就是前陶新石器時期。它是新石器文化的最初階段。
在西亞伊拉克的沙尼達、耶莫,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以及希臘色薩利的亞爾吉薩、羅斯克羅、索弗裏,都曾發現前陶文化。這種文化沒有陶器,但是有新石器,特別是有農耕和畜牧業的生產,所以應歸入新石器時代。到陶器發明之後,新石器文化就進一步發展起來了。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明在新石器時代,從北緯50度到南緯10度之間的許多地方,先後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其中最重要的地區是西南亞、東亞和美洲中部。
西南亞是小麥和大麥的故鄉。在東亞,主要種植小米和大米。小米大約源於中國的黃河流域,大米則源於中國的南方,在中美洲和秘魯,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和倭瓜。
原始農業規模不大。使用的工具隻是掘杖(一端燒尖或削尖的木棒)、木鋤或骨鋤,稍後出現了石鋤。耕種時往往先用火燒掉樹木荊棘,然後掘鬆土地,撒上種子,聽其自然生長。由於生產工具簡陋,隻有依靠整個氏族的力量才能進行耕種。
原始畜牧業是從狩獵發展而來的。原始人將一些易於馴服的動物與野生種隔離開來,把它們馴養成家畜。根據考古材料,距今約一萬三千年前綿羊已被馴養,到一萬一千年前狗也被馴養了。此後山羊、豬、牛、驢、馬、象、駱駝、羊駝等許多動物也先後成為家畜。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使人類不再單純地依靠自然的賜予,而是學會了用自己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物的生產。穀類作物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食物,還為畜力的利用提供了可能。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所以在新石器時代人口有較大的增長,人類共同體的規模比舊石器時代要大得多,在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麵積較大的有一定布局的許多村落。
母係氏族公社的繁榮隨著氏族人口的增殖,從一個氏族中派生出別的氏族,它們合起來構成大氏族,或稱胞族。有的胞族包括好幾個氏族。
氏族組織不斷複雜化,使氏族之間的群婚難以繼續維持,於是族外的群婚逐漸為對偶婚所代替。對偶婚已經組成了比較確定的男女對偶,但是這種結合並不牢固,婚姻關係隨時可以解除,它還不是後來一夫一妻製的家庭,也不是獨立的經濟單位。
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仍是母係氏族,它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由全體成年男女參加的氏族議事會,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議事會討論決定,族長也由議事會選舉產生。擔任族長的一般是年長的婦女或她的兄弟。如果族長不稱職就會被撤換。每一個氏族有自己的名稱,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墓地。氏族成員有互相援助和血親複仇的習慣。婦女受到高度的尊敬。
在新石器時代,生產固然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生產力畢竟還是很低的,人們仍然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因此除了個人使用的工具之外,一切財產都歸公有,生產和消費都建立在集體的原則之上。直到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之時,母係氏族社會才讓位給父係氏族,而原始社會也逐步趨向解體了。
知識鏈接:對偶婚製,或稱對偶家庭,是指一男一女在長或短的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偶居生活的婚姻形式。它是群婚製向一夫一妻的個體婚製轉變的過渡形態或中間環節,產生於史前社會蒙昧時期和野蠻時期的交替階段,盛行於野蠻時代,即史前社會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