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現代的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的類人猿。它們成群地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
生存年代最早的古猿可能是發現於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和埃及猿(前者定年在三千五百萬年前,後者定年在二千八百萬年至二千六百萬年前)。較晚的則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約為二千三百萬年至一千萬年前)。
森林古猿的化石在歐、亞、非三洲都有發現。一般認為森林古猿可能就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森林古猿是從埃及猿發展來的。
在地質學上的第三紀中期,地球上氣候發生了變化,森林地區減少,出現了林間空地和稀樹草原。一部分古猿為了尋找食物,經常到地麵活動,逐漸學會了用兩腳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第一步。而前肢則解放出來,從事其他活動。經過千百萬年的勞動,手變得愈來愈靈巧,終於發展到能夠製造工具。
同時,肢體的各部分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大腦和各種感覺器官也愈益發達。在集體勞動中,迫切地需要一種交換思想和表達意見的工具,於是就產生了語言。而語言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大腦的進化。
從古猿下地直立行走,到雙手能夠製造工具,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大約始於一千四百萬年前,終於三百多萬年前。
根據目前的化石材料,“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臘瑪古猿,晚期代表是南方古猿。晚期猿人又稱直立人,生存年代約從一百八十萬年前至三十、二十萬年前。
早期智人又稱古人,生活於距今約三十萬年(或二十萬年)至約五、四萬年前。
人類體質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晚期智人,又稱新人,包括現代人類。
不過從古人類學來說則是指五萬年前至一萬多年前的化石人類。公元前一萬年以後的人類一般稱為現代人類。
晚期智人的體質形態和現代人已經沒有多大差別,他們的化石不僅發現於亞、非、歐三洲的廣大地區,而且發現於美洲和澳洲。在中國,山頂洞人就是晚期智人的一種。根據本世紀七十年代的報道,在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曾發現一個近於完整的顱骨,定年在四萬八千年前,在加拿大阿爾勃他的塔勃爾也曾發現一個四萬多年前的小孩頭骨。說明人類大約在五萬多年前已經通過冰凍的白令海峽,從亞洲進入美洲。在澳大利亞,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類化石發現於蒙戈湖,一個是女性顱骨,定年為距今二萬六千年至二萬四千五百年前,而一具男性的骨架定年為三萬年至二萬八千年前。石器遺址的年代比人類化石更早,季隆和維蘭特拉湖的遺址表明四萬五千年至三萬五千年前澳大利亞東南部已經有人類居住。由此推測,人類可能是在五萬年前(有人甚至認為在七萬年前)經過東南亞來到澳洲的。
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形成了。人類學者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三大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時期自然和曆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不同的人種在身體的表麵形態特征上,例如膚色、眼型、發型、鼻型和身材比例等等方麵,表現出某些差異,但是這種外表的差異並不影響各人種的基本解剖生理特點。那種認為人種在體質上有優劣之分的論點,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知識鏈接:臘瑪古猿生活在距今約1400萬年到800萬年之間。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劉易斯是臘瑪古猿的第一個發現者,發現地點是在印度的西沃裏克山區,時間是1934年。同類的化石在中國的陸豐、開遠遺以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地區、匈牙利路達吧尼亞山區也有發現。化石主要是一些上、下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