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項羽緣何不肯過江東

  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英雄形象至今令人難以忘懷。人們普遍認為,項羽在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頌的“人傑”和“鬼雄”。

  漢四年(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

  漢五年,劉邦一麵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共同滅楚,一麵親自率軍追擊項羽。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已兵少食盡,而被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圍困,夜間又聞漢軍四麵皆唱楚歌,以為楚地已為漢軍占領,不覺泣下,左右也皆泣。項羽於是乘黑夜率領壯士八百餘人乘馬突圍。天明,漢軍發覺,以五千騎追之。項羽渡淮時,跟隨他的已隻剩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和縣北)迷道問路,被農民所騙,陷大澤中,為漢兵追及,項羽複向東逃,已隻餘二十八騎,自忖無法脫逃,與部下再戰。最後,項羽敗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備船岸邊要送他過江。項羽笑道:“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遂下馬步戰,殺漢軍數百,身被十餘創,自刎身亡。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裏是這樣記載項羽最後的那個時刻:“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麵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悲壯的舉動,引起了曆代詩人的無限情思。人們普遍認為,項羽在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頌的“人傑”和“鬼雄”。於季子的“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詠項羽》)、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胡曾的“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烏江》)、汪紹的“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項王》)等詩句,就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史記》裏並沒有記載虞姬的生死,隻是一略帶過的說:“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係嗎?兩者之間有聯係,有學者就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這樣說很有道理,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而這與《史記》上說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一致。“子弟散”,一方麵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一方麵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但有的學者提出,自固陵戰敗後,項羽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項羽因失敗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羞愧自殺。渡淮之後從騎僅百餘人,至陰陵又迷了路,問一農夫,結果被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此時的項羽已經完全沒有巨鹿之戰時“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時的意氣風發。如此狼狽的境遇他也沒有羞愧自殺呢!逃至東城,漢騎將之包圍數重。盡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是把僅剩的二十八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拚殺,又“亡其兩騎”。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因而認為他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時卻反而感到羞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似乎有些說不通。項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馬遷為使情節完整而下筆渲染的情節。

  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和精神,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盡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隻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英雄形象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曆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