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嶽飛的元凶並不是秦檜,秦檜隻不過是這個元凶手下的一個鷹犬。高宗皇帝趙構,才是真正的凶手,隻有他,才有權下令殺害嶽飛。
在杭州城裏有兩處最著名的嶽飛遺跡,一是風波亭,另有一處便是天下四大嶽飛廟之一的杭州嶽飛廟了。
這座嶽飛廟始建於明朝,位於杭州西湖畔棲霞嶺下。殿內是身披戎裝的高4.5米的嶽飛像,上麵掛著嶽飛手跡“還我河山”匾額。在嶽廟西是嶽飛墓,墓道兩旁有三對石翁仲和石馬、石羊、石虎,也是明代遺物。
墓道石階下,跪著四個反剪雙手的鐵像,分別是秦檜、王氏、張俊和萬俟離。
嶽飛(公元1103~1142年)是人們熟知的宋代抗金名將,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字鵬舉,相州湯陰人。1142年1月27日,嶽飛被毒死於“風波亭”,連同一起被害的還有他的兒子嶽雲和部將張憲。據說,南宋的另一位名將韓世忠,曾當麵質問宰相秦檜:“嶽飛父子有什麽罪?”秦檜含含糊糊地回答:“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憤憤地說:“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名叫隗順的獄卒掩埋了他的遺體。嶽飛死後,議“和”很快實現,南宋向金上表割地稱臣,金則派使臣冊封康王趙構做南宋皇帝。
直到孝宗即位,平反冤獄,才將嶽飛墓遷葬在風景秀麗的棲霞嶺下。然而,謀害嶽飛的元凶到底是誰?卻成了不可確指的千古之謎。
幾百年來,到嶽飛廟悼念嶽飛的人們都要唾罵奸臣秦檜。嶽飛為秦檜所害,這似乎已成為不容置疑的鐵案。據考證,秦檜在京都失守後被金兵帶到北方,很快成了完顏昌的親信。1130年10月,秦檜神秘地回到了宋朝(南宋)並聲稱是殺死監守金兵,逃回來的,但據《大金國誌》記載:秦檜當時任金人參議軍事、隨軍轉運使。秦檜還宋,也是金國貴族會議決定的,目的是要他促成“和議”,因此:
一從權力的歸屬來看:身為南宋宰相的秦檜,實質上也是女真皇族派到南宋中央的一個代理人,這種雙重身份,使他必然成為南宋王朝降金政策的主要炮製者兼推行者,也隻有他,才具有“挾虜勢以要君”的權力,玩弄趙構於股掌之上。
二從降金政策的執行來看,抗戰派及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是降金政策執行的主要障礙。因此,削奪他們的兵權乃至危害他們的生命,是秦檜執行整個投降政策的一個必然部分。嶽飛兵力最強,戰功最大,反對投降最堅決。他當然就成了秦檜殺害的首選對象。
三從曆史記載上來看:《宋史·刑法誌二》明確記載:“十一年,樞密使張俊使人誣張憲,謂收嶽飛文字,謀為變。秦檜欲乘此誅飛,命萬俟離鍛煉成之。飛賜死,誅其子雲及憲於市。……名為詔獄,實非詔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秦檜假傳聖旨,矯詔殺害了嶽飛等人。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中記載,高宗趙構在紹興二十五年下詔說:“此年以來,多是大臣便作‘已奉聖旨’,一麵施行。自今後,三省將上取旨。”既然在取詔前,大臣就可以聲稱“已奉聖旨”先行施行,那麽,矯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殺害嶽飛的元凶並不是秦檜,秦檜隻不過是這個元凶手下的一個鷹犬。高宗皇帝趙構,才是真正的凶手,隻有他,才有權下令殺害嶽飛。其理由如下:
第一,秦檜沒有殺嶽飛的權力。有人指出,當時秦檜雖然很受高宗的信任,但還沒到擺布高宗地步,因此也不能為所欲為地恣意鏟除異己。紹興九年,秦檜正積極對金議和,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書反對,並請求皇帝“斬秦檜之頭掛諸街衢”。秦檜對此人恨之入骨,但也不敢任意殺害他。由此可知,對戰功赫赫的嶽飛,他更不可能擅自處置了。第二年,金兵違背和議,一舉攻占了河南地區,秦檜惶惶不可終日,深怕高宗因此遷怒於自己的議和政策,他此時惶恐不安,正是自保不足的時候,因此,他沒膽子背著高宗殺害嶽飛。需要說明的是,嶽飛的獄案又稱作“詔獄”,程序嚴密,外人無法插手。這樣,即便秦檜權力再大,公開“矯詔”殺人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二,秦檜及刑部主審嶽飛一案,曾上書定嶽飛、張憲死罪,但並沒有定嶽雲死罪。可上書趙構後,嶽雲也沒能幸免於難。由此可見生殺大權還是在高宗之手。
第三,秦檜死後,趙構對許多秦檜陷構的案件恢複了名譽,唯獨對嶽飛一案遲遲不肯平反。當朝許多大臣上書,請求為嶽飛昭雪,而趙構依然置之不理。
趙構還不止一次地告誡臣下,對金議“和”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不許非議,嶽飛當然就成了這一總的國策的犧牲品,秦檜隻是一隻執行這一總國策的可惡的鷹犬。
民間對嶽飛被誅殺的原因有著許多演義,最典型的當屬說嶽飛是徽宗四皇子,才招致殺身之禍,對於一種說法,盡管沒有更多的證據,並且頗多漏洞,史學家們對於此說法既沒有肯定,也沒有斷然否定。對嶽飛充滿了幻想而有陷於光複無望的人們很願意相信正因為嶽飛是趙構的哥哥,和趙構有同等的皇位繼承權,而且才幹和人望都在趙構之上,趙構才非殺嶽飛不可。正因為嶽飛是趙構的哥哥,秦檜才覺得罪名難下,糊裏糊塗地說了個“莫須有”。
那為什麽皇子嶽飛流落到湯陰縣去呢?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宋徽宗的時候,皇宮裏有個姓姚的宮女,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懷上了皇帝的孩子。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潔,姚氏借在崇寧元年十二月,皇上要放一批宮女出宮的機會,喬裝打扮混在那些宮女裏麵,出了皇城。逃出開封府,崇寧二年二月十四日,姚氏生了嶽飛,然後帶著孩子一直流落到了河南湯陰縣,正碰上發大水,便編出了被大水衝到這裏的謊話,然後在當地居住了下來。嶽飛一天天長大。關於“嶽飛”這個名字,“飛”者“非”也,那嶽飛到底姓什麽呢?如果嶽飛真是皇子,那就隻能是姓“趙”了。後來發生了“靖康之變”,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見了嶽飛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聖”。嶽飛從軍之後,逐漸成長為南宋獨當一麵的大將。這時的趙構還蒙在鼓裏,紹興九年正月,金國宿州守臣趙榮來到南宋小朝廷,並帶回了大量宋徽宗的遺物。趙構一見大驚,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檜以修徽宗實錄為名,好好檢查一下所有的宮廷文件。這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舊文件了,而且在戰亂中又丟失了不少。不過秦檜也是個能人,似乎找到了什麽證據。嶽飛終於大禍臨頭,作為皇子的他很快就遭到了趙構的毒手。
那麽,趙構為什麽要殺害嶽飛呢?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曾傳下秘密誓約,規定後世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在北宋曆朝,這條誓約執行得非常嚴格,趙構為何敢違約破例?這在認為趙構是殺害嶽飛元凶的學者中存在著爭議。
有的學者認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眼見嶽飛一心要“迎二聖”,而徽、欽兩帝一旦回來,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他害怕中原光複,因而殺了嶽飛。
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並不是“迎二聖”。趙構殺嶽飛,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難製,危及自己的統治,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隻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嶽飛個性剛強,“忠憤激烈,議論不挫於人”,不容易與人合作。紹興七年(1137年),他上書奏請高宗立儲:“乞皇子出閣,以定臣心。”同年,他又因守母喪,未經高宗批準便自行解職,把兵權交給張憲。這兩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再加上高宗曾在金營作人質,又有從揚州南渡等驚險經曆,對金兵始終心存恐懼。
對戰爭前景,他既怕全勝,又怕大敗。勝則怕武將兵多,功高而權重,敗則怕欲為臨安布衣而不能。他想當個安安穩穩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所以,秦檜利用嶽飛部下的告密來證明嶽飛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趙構害怕嶽飛立蓋世之功、挾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嶽飛又是反對和議最強烈的主戰派,故而下令殺了嶽飛。
明代,詩人文征明在嶽廟題了一首著名的《滿江紅》:
拂拭殘碑,敕飛宇,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台死,可憐事去原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渡獄!
豈不惜,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體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彼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1139年,宋金議和成立,在承諾了一係列的屈辱條件後,金人歸還了徽宗的棺木以及趙構的生母韋太後。至於還活著的欽宗,高宗根本沒有提過歸還的要求,欽宗隻得以囚徒身份老死他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