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碣石迷蹤

  1984年,遼寧省的考古工作者向考古和曆史學界發布了一條重要信息,指出在距離秦皇島山海關十餘裏的綏中縣秦漢建築遺址,應為當時舉行觀海等重大活動的地方。這為考察碣石的確切地點帶來了一線曙光。

  憑海臨風,親身接觸和感悟大海的波瀾壯闊時,也許我們會隨口吟誦出當年魏武帝曹操那首氣勢恢弘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共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其實不僅是曹操,當年的秦皇、漢武也曾臨碣石、觀滄海,並賦詩抒懷,刻石紀念。然而,這個幾代皇帝大駕親臨的聖址究竟位居何處,自古以來卻未得一是。

  碣石,在《說文》中注釋為“碣,特立之石也”;《爾雅·釋名》解釋為“碣石者,碣然而立在海旁也”。顯然,碣石是指那些海邊突兀而起的巨石或巨石群。曆來關於碣石的具體地點問題,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今河北省昌黎縣碣石山,也有人認為是在北戴河境內的蓮蓬山,還有人認為是在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且現在已經“石沉大海”,淪落於海平麵以下了。兩千多年來,人們各執己見,爭論不決,使之成為一大曆史懸案。

  1984年,遼寧省的考古工作者向考古和曆史學界發布了一條重要信息,指出在距離秦皇島山海關十餘裏的綏中縣秦漢建築遺址,應為當時舉行觀海等重大活動的地方。這為考察碣石的確切地點帶來了一線曙光。

  從地勢地貌上看,在綏中至秦皇島長達四十公裏的海濱區間內,海岸線平直,海灘不是砂泥質而是石質,海中聳立著許多孤崖、海蝕柱等由礁石組成的碣石帶景觀,確實有著“虎視何雄哉”的宏偉氣魄。從史書所標注的地理位置上查考,在《史記·秦本紀》、《漢書·武帝本紀》等書中都記載了秦始皇和漢武帝巡行東方、登臨碣石的事跡。東漢文穎對碣石的注釋為“在遼西,……屬臨渝。此石著海旁”,在《水經注》、《山海經》、《新唐書·地理誌》中也都同執一詞。可見碣石的方位在遼西渤海灣的北岸也是正確的。

  在遼寧省考古工作者於山海關外渤海岸邊發現秦漢建築遺址後所發表的《遼寧綏中縣薑女墳秦漢建築遺址發掘簡報》中,認為這幾處大型宮殿遺址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東巡的行宮和漢武帝東臨碣石的望海台。有人因此推斷距離宮殿不遠處海麵的巨石“薑女墳”,就是秦皇、漢武和魏武帝等登臨的碣石;也有人認為位於“薑女墳”以北四十公裏遠北戴河海濱的鷹角岩才是真正的碣石,鷹角岩俗稱鴿子窩,足有十五六米高,登臨其上,確可望滄海無際;還有人認為在北戴河海濱至金山嘴半島海蝕崖下的一塊名為“南天門”的門狀巨石是曹操登臨的碣石。

  針對這種種關於哪一塊具體的碣石才是帝王們所描寫的碣石的爭論,有學者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海邊碣石眾多,很難確定究竟帝王登臨觀海的是哪一塊或不是哪一塊巨石,不同朝代的帝王完全有可能喜好或登臨不同的碣石;所以,自遼寧綏中薑女墳遺址到河北北戴河金山嘴遺址這一段長達四十公裏的海濱可以看成一個統一的區域,其間的薑女墳、鷹角岩、南天門,甚至其他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碣石,都有可能是帝王們當年登臨的碣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