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有兩道城牆——皇城與紫禁城;天壇的齋宮也有兩道城牆:外有磚城,內有禁牆。環繞紫禁城的有護城河,內有筒子河;環繞天壇齋宮的,在磚城與禁牆外也各有一條護城河。橫架在兩條河上各有三座漢白玉橋。而且在磚城四角,各有駐軍的房屋五間,也與紫禁城四座角樓相似。
北京是曆史悠久的古都,珍貴的文物數不勝數,說它的古建築是這座城市最有價值的不動產,應該沒有人反對。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築,在那裏人們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儀。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築,也包含了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讓人回味不已。
在天壇裏,有一處“小皇宮”卻往往被人忽略。這座“小皇宮”就是位於天壇西側的“齋宮”。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壇祭天,祈禱五穀豐登。
按古禮,皇帝須在祭天的前三天,到齋宮進行齋戒。這三天裏,不吃葷、不飲酒、不近女色、不聽音樂、不理刑事等等,對於一向錦衣玉食、縱情聲色的皇帝來說,這當然無異於囚禁。於是,在雍正以後,又在紫禁城內另建一所齋宮,每逢祭天,先在宮中“致內齋”,到舉行祭禮的前兩三個時辰,才到天壇的齋宮“致外齋”。由此看來,天壇的齋宮成了皇帝祭天前的休息之地。
天壇的齋宮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處成鼎足之勢。
紫禁城有兩道城牆——皇城與紫禁城;天壇的齋宮也有兩道城牆:外有磚城,內有禁牆。環繞紫禁城的有護城河,內有筒子河;環繞天壇齋宮的,在磚城與禁牆外也各有一條護城河。橫架在兩條河上各有三座漢白玉橋。而且在磚城四角,各有駐軍的房屋五間,也與紫禁城四座角樓相似。足見其建製同於紫禁城,隻是規模小得多。
走進天壇齋宮兩道宮門後,坐西朝東有五間大殿,綠琉璃瓦,重簷鬥拱,雕梁畫棟,整個建築莊嚴華麗,這是齋宮的正殿。殿前左邊石亭中,供有銅人一個,據說是唐太宗的宰相魏征,他手捧寫有“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齋戒。右邊的石亭中放著時辰牌子,告誡皇帝按時辰齋戒、祭天,切莫錯過時間。
按明、清兩代的製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宮殿門廊都用黃琉璃瓦,何以天壇的齋宮卻坐西朝東?原來這些皇帝自命為奉天承運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天壇來祭天,不啻是兒子來祭父親,當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齋宮隻能坐西朝東,而且要用綠琉璃瓦了。
再說說囚禁光緒皇帝的瀛台。光緒皇帝推行變法、力圖振興,結果在瀛台被囚十年之久,稱為當時最高級的囚徒,實在是悲劇人物。人們或許要問:瀛台何在?何以竟能成為堂堂皇帝的囚籠?
瀛台在北京城中,在中南海的南海裏。它四麵環水,實為一小島,北部有一木橋與陸地相連。中心建築為涵元殿,並有許多亭台樓閣和奇石古木。它初建於明代,命名為南台,清順治年間修葺擴建後,改名為瀛台,當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聽政、賜宴。
戊戌政變以後,慈禧太後盛怒之下把光緒囚禁於涵元殿。
涵元殿為瀛台正殿,坐北麵南。北有涵元門與翔鸞閣相對,南有香宸殿與迎熏亭相望,隔海便為新華門。建築規模雖不如紫禁城,卻也富麗堂皇。但是,自從光緒被囚於涵元殿,此地便被淒涼、慘淡氣氛所籠罩。光緒除每天清晨被拉去陪慈禧上早朝外,其餘時間便被囚禁在此,嚴禁外出。侍奉光緒的太監,均經慈禧的心腹李蓮英親自挑選,對光緒名為服侍實為監視。
據說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麵已經結冰,一天,光緒微服出行,孰知剛走不遠,便被守門人發現,即“跪阻”返回。事後,慈禧太後聞知此事,居然命人把水麵的冰鑿開,以防光緒逃走。
光緒被囚瀛台期間,身心備受折磨。據說涵元殿那紙糊的窗戶破了之後,竟沒人給補一補,這在北國嚴寒的冬天,確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光緒在凜冽的朔風中竟凍得渾身發抖,手足麻木。光緒帝登基以後,未能勵精圖治,複興祖業,自身也落到“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地步,難怪他要不時慨歎:“我不如漢獻帝!”尤其令光緒難堪的是,慈禧為了從精神上折磨光緒,竟把光緒唯一寵愛的珍妃打入冷宮,並永遠不準光緒與她相見。
光緒皇帝在瀛台的囚禁生活中,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歲月。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先於慈禧太後一天死於涵元殿東室,結束了他的一生。由於他的死與慈禧太後僅相差一天,因而有人懷疑是慈禧把他害死,也有人說是袁世凱用毒藥把他毒死。這都隻能是曆史疑案了。
現在,滿北京都充斥著所謂的現代建築,許多老建築也麵臨著“拆”的命運。在拆拆建建當中,北京人都快想不起老城牆是什麽樣了。北京城牆大都已拆掉,唯保留了三座門樓:正陽門、東便門和德勝門。
北京有句老話:先有德勝門,後有北京城。此話道出了德勝門的來龍去脈。元朝末年,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順帝急忙從大都城的北門健德門逃走了,元朝從此滅亡。徐達便把健德門改成德勝門,也叫得勝門,可能是紀念明軍取得勝利之意。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時,就把大都城的城牆南移兩公裏,另外修了城門和甕城,還叫德勝門。由此看德勝門的命名早於北京城五十二年。
北京城建成了,共有九個城門,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時代,皇帝專門喝玉泉山的泉水,給皇帝運水的水車,從西直門出入。給宮廷運煤的煤車出入於阜成門。正陽門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車輦。朝陽門走糧車,東直門通柴車,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刑車,安定門出戰車。出兵打仗,得勝還朝,要進德勝門。據說,清朝士兵們進德勝門時還要高唱“得勝歌”。
聽“老北京”說,這得勝歌就是八角鼓(單弦)的前身。
據史書記載,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瓦剌軍進攻北京,兵部尚書於謙率領大軍出安定門迎敵,一舉擊斃了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的弟弟索卯那孩,把瓦剌軍打得丟盔棄甲。
於謙得勝,凱旋。這是於謙保衛北京的一次大勝仗,在曆史上很有名。以後,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皇帝朱由檢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帶兵出安定門,開赴山西去打李自成的起義軍。軍隊剛走到涿州,迎頭碰上闖王的部隊。兵士不戰自潰,聞風喪膽而逃。李自成的大軍乘勝追擊,打下了北京城。
朱由檢見大勢已去,隻好在煤山上了吊。可見名曰德勝門,實際上勝敗都有。
北京內城有九門,這九門都有城樓和箭樓。可是德勝門的箭樓卻有點與眾不同。拿正陽門來說,箭樓下有門洞和城門,而德勝門的箭樓卻沒有門洞和城門,也是北京獨一無二的沒有門洞和城門的箭樓。
德勝門已經有五百年的曆史了。在明朝嘉靖年間和清朝康熙年間都曾經重修過。民國初年也修繕過,因為財力不足,隻修了半個城台就停工了。民國十三年,北洋政府索性將城樓拆掉,賣了木料,用這筆錢給政府官員發了薪金。
人們由故宮神武門進入禦花園時,每每為回環園內的石子甬路所吸引而流連忘返。故宮禦花園裏的花石子路又稱石子畫,是由五色勻稱的石子綴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其中有花卉、人物、博古、建築、飛禽走獸及吉祥圖案等七百多幅,色彩斑斕,豐富多彩。
石子畫是用磚雕成花紋,或以瓦條組成花紋,然後中間填鑲石子,鋪綴各種圖案,如七巧圖、什樣錦、博古等。七巧圖是用長方、正方、菱形、梯形、矩形等為輪廓,中間鑲以花鳥植物圖案,有荷花鴛鴦、雙鳳花卉、鷺鷥蓮花、三鬆友鶴、鳴鳳在竹等,千姿百態,錯雜其中。什樣錦以石榴、蘋果、佛手、瓜、蝙蝠、古磬等為輪廓,畫麵有二老觀棋、五子奪蓮、漁樵耕讀、犀牛望月、紅日出海、獅子滾繡球、漁家樂等,人物形象生動,極富情趣。博古是在多種形式的多寶格裏,鋪綴上花瓶、盆景、花觚、卷書、山子等古玩陳設,造型古樸,雕琢精細。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宮廷深處有著一些反映民間生活的故事畫,畫雖俚俗而極詼諧幽默。其中一幅《怕媳婦圖》,畫麵上表現了幾對夫妻,有的是男的跪在一條木凳上,頭頂油燈,妻子騎在他的身上;有的是男子跪在搓衣板上,頭頂一條板凳,妻子在一旁舉棍痛責。種種情狀,惟妙惟肖。一般男士至此均不欲多看,而太太們則細加欣賞。可謂大長女士們誌氣,大滅男子漢威風了。
還有一幅《十八學士登瀛州圖》,描述唐太宗開文館招攬天下名士的情景。畫麵上一位學士攬轡而行,悠然自得,小童挑著擔子,一前一後,不緊不慢地緩緩行走。人物不足牛尺,而神態各異,舉止如生。
當年的能工巧匠構思十分神巧,如以正在啼鳴的公雞和牡丹表現“功名富貴”,以荔枝、桂圓、核桃寓意為“連中三元”,以一個裂開的石榴表示“多子多孫”,以五隻蝙蝠環繞一個“壽”字組成團花圖案象征著“五福臨門”等。
禦花園裏的石子路縱橫花園南北,五顏六色,光潤華麗,結構精巧,優美別致。在電影《火燒圓明園》裏曾給了它一個特寫鏡頭,雖隻短暫的一瞥,卻引起人們美好的回憶。如至禦花園觀光,可千萬注意足下,不要錯過欣賞石子畫的機會。
在頤和園的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邊,是一座銅鑄的如真牛大小的牛,臥著,昂首凝視遠山近水。據說它是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重修頤和園時鑄造的。
中國古代就有把銅比為金的說法。因此,不少人把這個銅牛就叫做金牛。乾隆皇帝還命匠人在牛的身上刻上了一首“金牛銘”。據說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大肆劫掠。有些洋人聽說昆明湖邊有金牛,就進園搜索,可是這頭牛又大又重,砍不動,搬不走,仔細看來乃是黃銅鑄成,就亂砍幾刀,連呼晦氣悻悻而去。
為什麽要在昆明湖邊鑄造這麽頭牛呢?大體有這麽幾種說法;
一是“五鎮”說。傳說北京城有金、木、水、火、土五大鎮物。大鍾寺有“鍾王”之稱的大鍾是金鎮,景山是土鎮,昆明湖則為水鎮。湖邊的銅牛是為了鎮水。
二是“洪水標誌”說。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昆明湖在北京的西北,比紫禁城的地基高約十米,到了多雨季節,仔細觀察昆明湖水位與銅牛地基的距離,可據以做好城裏的防洪工作。
三是“牛郎織女”說。在昆明湖西堤的玉帶橋附近,有一個栽著不少桑樹的“耕織園”村。二百年前,那裏的人們采桑養蠶,煞是熱鬧。而昆明湖東岸又有一頭銅牛,於是把前者比作織女,後者象征牛郎了。
老北京的故事太多了,可惜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少,這可能是城市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許人們應該反思一下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