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拜占庭與十字軍

  於是,這支十字軍完全偏離了預定的路線,龐大的船隊駛向了拜占庭。

  一、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Roman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實際始於八世紀)。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軍事上已經與古羅馬大相徑庭了,在羅馬分裂東西之後,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鬥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嚐試著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為戰鬥主力。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麽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曆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1.拜占庭的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於連接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製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曆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複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2.戰爭和衰弱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宿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紮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裏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複雜的迂回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幹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製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複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製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麵的法製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又再次爆發了,波斯軍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賠款求和。接著是雙方戰戰和和反複糾葛,和波斯重複這種徒然的拉鋸戰顯然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但雙方接下去的幾任統治者顯然並沒意識到這點,仍熱衷於這種遊戲。數十年戰亂導致的結果是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到最後居然有許多邊境城市根本就沒有駐軍!因此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麵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鬥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7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麵對阿拉伯。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現在阿拉伯人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便幾乎是長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終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麵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卻將他們阻隔在一個進退不得的狹小區域,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十萬兵力與上千戰艦頃刻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雖控製範圍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著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少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範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這麽說:保衛拜占庭繁榮麵貌的正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似乎拜占庭的軍隊從查士丁尼時代開始就有了以少勝多的傳統。

  3.十字軍入侵事件

  時間到了公元11世紀,阿拉伯仍控製著巴勒斯坦,歐洲羅馬教廷因此向歐洲封建製國家動員發起了旨在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雖沒大進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阿拉伯人的勢力。但第四次東征卻給拜占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事情的經過也頗有戲劇性:

  公元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起的兩萬十字軍戰士和馬匹裝備在威尼斯會合,為了配合此次的東征行動,威尼斯人幾乎忙碌了一整年,準備了大量的戰船和數量龐大的糧草……這時卻出了狀況!按原先的約定十字軍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裝備費用,但此時十字軍統領所能交付的金錢和約定該支付的數額相差十萬八千裏,於是威尼斯船隊便死活不肯開拔。眼看時間耽擱,十字軍將領急得跳腳,於是便要求與威尼斯總督協商。威尼斯總督丹多羅倒是痛快人,但會麵時十字軍將軍們見到的卻是個年過八旬的老盲人……這些將軍們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總督會是這麽一個角色。總督很爽快地答應先做事後談錢,附加條件則是要十字軍帶他一同啟程,並順路幫威尼斯收複幾個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軍們中計了,丹多羅總督另有謀劃!開拔後十字軍實際上根本無法控製威尼斯船員,因為他們都隻聽總督的命令,丹多羅總督很隨意地偏離原定路線,半途還接了個名叫亞曆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後事情就更有趣了,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軍護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會張開雙臂歡迎我,而你們將得到更多的裝備和支援,然後再去收複聖地!並且我的國家還將替你們償清積欠威尼斯人的款項1王子說得頭頭是道,總督連聲附和,十字軍將士們也動了心——早已聽說君士坦丁堡黃金之城的大名,就當是乘機遊覽一番異國風情也是相當不錯……而且還有眼前這王子關於裝備和金錢的誘人許諾。於是,這支十字軍完全偏離了預定的路線,龐大的船隊駛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達,那個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號,張開雙臂等著國人的“擁抱”;城上的群眾也張開了雙臂,可惜不是“擁抱”,而是衝他做鬼臉,放聲嘲弄,用西紅柿丟他!看來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但這下十字軍將士們可惱了,怎麽繞了那麽大彎子,費了那麽大周折,等來的卻是這般狼狽的“歡迎儀式”?火冒三丈之餘士兵們向城牆上射擊泄憤,拜占庭軍隊一怒之下開炮打船,當場擊傷數艘,船隊被迫撤離岸邊。這下可好了,不僅原先王子所說的裝備和金錢成為空中的幻影,現在甚至連城也進不得,十字軍將士們原先滿懷的希望變成了極大的失望,他們暴跳如雷。在丹多羅總督“義憤填膺”的鼓動下,氣昏了頭的十字軍居然決定強行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可是天大的冒險計劃,要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曆過比這些十字軍強10倍的敵人圍攻而屹立不倒!攻擊開始,海軍從海邊試圖搶灘,十字軍2000騎兵則登陸市郊取陸路進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布陣抵抗。事情到了這裏完全變了樣,本該在巴勒斯坦聖地和穆斯林作戰的十字軍如今卻在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開打了。

  拜占庭軍防守嚴密,十字軍死傷眾多,連續數次強攻均毫無進展。丹多羅總督親帥領航旗艦向灘頭發起衝鋒……隻見總督在隨從的攙扶下居然冒著箭雨親自踏上灘頭陣地,高舉佩劍,大聲呐喊。眼見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軍戰士們洶湧的士氣從心中升起,一窩蜂地跟著衝上灘頭,瘋狂地衝擊拜占庭軍的防禦工事,戰況慘烈!曆經數次衝鋒,拜占庭防禦陣地終於失守,於是……就像一個裝滿水的大桶底部被鑿了個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軍發瘋般地湧入城市,竟連續擊潰數批前來支援的拜占庭軍!真是諷刺!君士坦丁堡這座數百年來從未被穆斯林攻破過的“捍衛上帝尊嚴”的堡壘最終卻被“彰顯上帝榮耀之軍”攻破。順便說一句,十字軍東征這點子最早還是拜占庭教皇的主意。

  破城後的十字軍真可用混亂二字來形容,目不暇接的珍寶使他們歎為觀止,歎為觀止之餘紛紛大肆掠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兵在外將命有所不聽1大多是無產階級農民組成的士兵們完全失控,教堂內的黃金雕像成了他們搶劫的首要目標,甚至為爭奪財寶而互毆!他們將精致華麗堪稱藝術瑰寶的黃金雕像砸碎,為的隻是便於攜帶——在他們眼裏這隻是黃金而不是工藝品。威尼斯人和其餘品位較高的十字軍將士則瞄準了教堂內的名貴圖畫書籍和工藝品,這些東西輕便易帶且極富收藏價值。

  鬧劇持續了數周,拜占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十字軍廢黜了拜占庭皇帝,隨十字軍而來的流亡王子亞曆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對他並不買賬,他很快死於非命。大肆劫掠後十字軍終於滿載財寶而歸,奇怪的是丹多羅總督並沒再隨船回到威尼斯,他跟著留下來的部分十字軍繼續在拜占庭的土地上南征北戰。數年後,已九十高齡的他終於將生命交給了上帝,他長眠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墓碑至今仍在。關於威尼斯的丹多羅總督到底跟拜占庭有何深仇大恨曆來眾說紛紜,就讓他隨曆史塵埃飄散而去吧。因著拜占庭的受創,此後威尼斯乘機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對於威尼斯人來說他們的丹多羅總督可謂是功勳卓著。

  4.君士坦丁堡之死

  公元1070年,塞爾柱突厥人開始崛起。1300年奧斯曼登基成為他們的蘇丹,宣布成為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愛米爾國。接著他們開始不斷地找拜占庭的麻煩,而拜占庭此時還尚未從十字軍入侵的陰影中恢複元氣。1301年,奧斯曼侵占卑斯尼亞平原。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重鎮布魯薩,控製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開始稱為奧斯曼帝國(土耳其)。隨著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繼承王位,奧斯曼帝國開始大規模擴軍。1331年,土耳其軍攻占拜占庭重鎮尼西亞,1337年攻占克米底亞,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盡失。1354年烏爾汗率軍度過達塔尼爾海峽,占領加裏波利半島。1359年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即位,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整個色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裏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其他地區的聯係。1389年土耳其軍與前來支援拜占庭的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在科索沃會戰,聯軍戰敗,但穆拉德一世戰死。1396年匈牙利、法蘭西、德意誌等國組成的聯軍與土耳其軍再戰於多瑙河畔,聯軍敗績,戰俘多被處死。1402年,帖木兒帝國的軍隊在安卡拉擊敗奧斯曼軍,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隨後奧斯曼帝國內亂。1421年蘇拉德二世蘇丹即位,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1430年占領帖撒羅尼迦,此後幾年內拜占庭勢力範圍進一步壓縮,與伯羅奔尼撒地區之間的聯係被切斷,實際控製區域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附近地區。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蘇丹,1452年君士坦丁堡周邊地區紛紛被攻陷,君士坦丁堡實際已成孤城。1453年,土耳其10餘萬步騎及300多條戰艦全麵圍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北麵是金角灣,沿岸有高大的城牆和塔樓;南麵是馬爾馬拉海,沿岸也有城牆和塔樓;西麵是陸地,修有兩道城牆,城外有又深又寬的護城河。整體位置依山傍海易守難攻,但問題在於此時偌大的君士坦丁堡城內守軍還不足一萬。決定拜占庭帝國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到了!

  1453年4月,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在西城牆護城河搶架浮橋,並試圖用雲梯強攻,被擊退,損傷慘重;土耳其軍艦亦試圖衝進金角灣,不料金角灣被拜占庭軍部下鐵索陣,戰艦無法近岸;外海展開海戰,拜占庭海軍憑20餘艘巨艦衝擊土軍數百軍艦的封鎖線,土耳其海軍居然毫無便宜可占。眼見戰況毫無進展,穆罕默德二世遂下令用重炮集中轟擊君士坦丁堡城牆的薄弱處,如驚雷般的炮聲日夜不停。2周後城牆終於被轟塌了幾處缺口,土耳其軍乘機發動總攻衝擊突破口,拜占庭城牆塔樓炮火猛烈,衝入城內的一股土耳其士兵——他們很榮幸地成為了第一批入城的土耳其人,但無法得到後續增援,他們很不幸地被圍殲。5月,穆罕默德二世用少量的金錢和大量的空頭支票買通君士坦丁堡城郊的熱那亞人,借道熱那亞人控製的加拉太地區,潛入金角灣內,以便水陸夾擊。他動員數千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之間鋪設長約1.5公裏的塗油圓木滑道,利用夜色將80艘輕便帆船拖上海岸,拉過山頭,再從斜坡滑進金角灣。現在,金角灣方麵也有了土耳其人,原本就兵力不足的拜占庭軍得被迫兩麵作戰了。

  1453年5月28日,土耳其士兵開始大規模集結城下,君士坦丁堡城民知道決戰的時刻就要到了,晚上基督徒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廣場舉行了最後的祈禱,徹夜未眠。5月29日,西線和北麵金角灣兩處的數百門大炮同時齊轟君士坦丁堡,整座城市在炮聲中顫抖。君士坦丁堡城內的教堂紛紛鳴鍾,洪亮的鍾聲在城市上空飄蕩,似乎是千年帝國最後的哀鳴……他們很清楚這一天將意味著什麽。土耳其軍全線總攻,狂熱的士兵如潮水般洶湧,一萬名精銳的土耳其親兵火槍手衝向外圍城牆的破口,盡管拜占庭軍拚死拒守,但誰又能阻擋得了近乎瘋狂的土耳其親兵?外圍城牆終於失守,君士坦丁堡也失去了最後的屏障,土軍蜂擁入城,就象致命的病毒侵入最後一個細胞。巷戰,一個個街區相繼淪陷,已毫無退路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裏奧洛古斯下令全體禦衛隊以死相拚——他們確實做到了,他們全體戰死……包括皇帝本人。

  洪亮的教堂鍾聲終於歇止,並將不再響起。數萬居民被掠為奴,皇宮教堂內無數珍寶被劫,伊斯蘭教征服者們肆無忌憚地蹂虐這座偉大的城市。數十個民工冒生命危險攀上聖索菲亞大教堂黃金的圓頂,用鑿子等工具將教堂頂上巨大的石製十字架拆除,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僧侶和城民們含淚的目光中這巨大的十字架拋落在地摔碎成幾塊,然後安上鐵製月牙標誌——將這雄偉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穆斯林擁有了這座城市,直到今日。這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名字——伊斯坦布爾。

  偉大的拜占庭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終於成為了曆史。

  5.拜占庭帝國事件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

  527年查士丁尼一世成為皇帝。

  532年~537年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亞大教堂”。

  1054年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廷決裂,成為希臘東正教。

  1204年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

  1261年拜占庭皇帝邁克爾八世帕裏奧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奧斯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引入了四頭製的製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裏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裏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裏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依利裏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和亞曆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印象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裏有許多原因。首先這裏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製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希臘化時代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麽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庭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裏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校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複。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製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拜占庭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黃金時代“保加利亞人屠夫”巴齊爾二世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裏,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裏亞海的製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俄羅斯國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製度。假如拜占庭帝國隻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受損:諾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戰敗,拜占庭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剩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6.帝國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亞曆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製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複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曆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誌人和來自西西裏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曆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而拜占庭的力量卻徹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國這時已經三分五裂了: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鬆同立。前者由帕裏奧洛加斯王朝統治。1261年他們收複君士坦丁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複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庭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傭軍來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數人寧可拜占庭死亡。他們看著奧斯曼帝國將剩餘的地域蠶食。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克服它。但隨著炮的出現,這堵牆不能再保護這座城市了。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1461年特拉比鬆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穆哈默德二世將自己看做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格的繼承人。到12世紀末,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都已經緊緊地落入奧斯曼帝國的控製之下了。

  此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理繼承人。

  拜占庭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他的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許多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建立年代和滅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義為中世紀的開始和結束。

  7.軍事曆史:拜占庭帝國的興亡

  公元1453年5月29日禮拜四,成前上萬裹著頭巾,揮舞著彎刀的奧斯曼土耳其戰士們衝進了君士坦丁堡。這座屹立於歐亞兩洲達1130年的古城淪陷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拜占庭帝國滅亡了。

  君士坦丁堡的由來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是古希臘商業殖民城市拜占庭。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殖民者在連接黑海和地中海,劃分歐亞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洲一側興建了卡兒西頓城。幾年後,他們又在對麵修建了另一座城市,並以他們的首領柏紮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城市:拜占庭。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拜占庭在隨後的數百年裏在政治,經濟,軍事諸多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諸如古希臘曆史之父希羅多德,曆史學家塔西倫,地理學者塔西倫等諸多名人都對拜占庭做過詳細描述。但是在古羅馬時代,拜占庭的發展卻受到極大限製。公元194年,羅馬皇帝塞普蒂來烏斯·塞維魯為報複該城居民支持他的死敵,因此將它夷為平地,直到4世紀初,拜占庭仍然沒有恢複過來。

  可這時,羅馬帝國剛剛經曆了3世紀奴隸大起義,經濟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帝國西部,人口銳減,農業停滯,商業凋敝。各路軍閥混戰,帝國權力名存實亡。

  而帝國東部卻相對穩定,它的多種經濟成分受到的衝擊較校隸農經濟和農村公社經濟發展起來。並且由於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發展起來的東西方貿易更趨活躍,形成了以亞力山大和安條柯城為中心的國際商業貿易區。而原拜占庭的所在地由於控製了東南西北交通的匯聚點就具有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濟的優勢提高了東部的政治地位,晚期的羅馬皇帝越來越喜歡在帝國東部居祝

  作為羅馬帝國的傑出政治家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充分意識到了帝國東部的重要性,並力排眾議,在諸多城市中選中了拜占庭的原城址作為修建新都城的城址。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發布了修建新羅馬的命令。公元330年,新都初具規模。為了頌揚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新首都被命名為君士坦丁大帝。

  作為都城的它坐落在山丘上,南臨馬爾馬拉海,北靠黃金角海灣,東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邊俯瞰色雷斯平原,易守難攻,並且這裏還是重要軍事大道埃格南地亞和小亞細亞軍事公路的匯合點,有著得天獨厚的經濟和戰略優勢。

  君士坦丁的功績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發布了修建新羅馬的命令。他對此非常重視,任命重臣進行工程準備工作,他自己親自負責勘測和圈定新城界標的工作。他圈定的新城麵積超過了拜占庭舊城的十幾倍。在他圈定城址時,他的隨從官員都對他圈定的巨大麵積表示極大的驚訝,不解的問他:“我的陛下,您還要繼續向前走多遠?”君士坦丁回答:“我要繼續走下去,直到在我麵前引路的神停下為止。”在新羅馬的修建過程中,他調集全國的建築大師和能工巧匠,按照羅馬的規模和建築格局進行設計。大量的精良物料從全國各地運來,無數的古代建築物,藝術傑作和文物被強行從羅馬,雅典,亞曆山大,以弗所和啊提卡半島運往拜占庭城。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他專門調動了40000名哥特雇傭兵投入工程中。

  新拜占庭的格局和主要建築都是依照羅馬的式樣建成的。城牆被修建成皇城模樣。城中的賽車競技場和羅馬競技場完全一樣,裏麵的賽車道可同時容10輛賽車並排急馳。競技場向西,是圓形的君士坦丁廣常廣場的周圍是以帝國議會和元老院為主的公共建築群。稍後建成的塞奧多西烏斯廣場則是多條軍事大道的匯合點。而貫穿其中向西南伸展的麥西大道全部由大理石建成柱廊形式。

  此後,君士坦丁還促使帝國通過了一係列的法案和政策以提高君士坦丁堡的地位,使之迅速成為地中海世界的第一大城市。他親自批準羅馬貴族免費遷入新都的貴族住宅。君士坦丁堡元老院也獲得了與羅馬元老院同等的法律地位。這一係列措施使得新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現代曆史學家根據該城糧食進口的記載粗略估計,當時其人口已達到50~100萬人。而甚至到了13,14世紀,歐洲最富有的威尼斯也僅有20萬人。

  君士坦丁堡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就決定了其在帝國曆史上的巨大作用,也就使其成為了宗教和文化中心。當時,帝國境內已經形成了五大教區:羅馬、亞曆山大、耶路撒冷、安條柯和拜占庭。他們代表了基督教最強大的勢力。而緊接著拜占庭的宗教地位急劇上升,從最後到第一,在皇帝們的支持下,獲得了與羅馬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許多方麵超過羅馬,君士坦丁堡大教長成為了首領。由於皇帝嚴密控製教會事務,帝國內所有的主教,包括羅馬主教都得隨時聽候召喚。

  君士坦丁堡的文化環境也有了相應的發展,這裏安全舒適的環境和繁榮昌盛的城市生活吸引了全國的知識分子,原先聚集在羅馬的文人學者紛紛湧入新都,開辦了各類學校。而在此基礎上歐洲最早的大學君士坦丁堡大學於5世紀建立。接著這裏成為了地中海世界和歐洲各國王公貴族及其子弟向往的求學之地。

  這裏的經濟生活的活躍是其他各種優勢條件的形成基矗它的天然地理優勢在新都建成之後更充分的發揮出來。各地的商賈,船隻和貨物統統聚集到了這裏。拜占庭的金幣也成為了國際硬通貨。

  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啟用,標誌著拜占庭帝國曆史的開端。君士坦丁一世的功績也將隨著君士坦丁堡的存在而彪炳史冊。

  曇花一現的光榮:貝力撒留的武功公元4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但拜占庭帝國的曆代皇帝都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不僅自稱羅馬皇帝,而且保留羅馬帝國的稱號,甚至到了4,5世紀野蠻人——各日耳曼人部落大舉進攻西羅馬時,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擁有對西羅馬的宗主權。他們都承認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入侵西羅馬是合法的,是受他們——羅馬帝國居住在拜占庭的合法皇帝親自委派的。可是現實畢竟是現實,拜占庭帝國已經喪失了對西部地區的控製權。所以收複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重振昔日的輝煌就成為早期拜占庭帝國統治政策的核心,也成為每個皇帝的最大心願。

  這個心願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527~565)時得到了實現,而在查士丁尼光複大業中貝力撒留以其傑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名留青史的豐功偉業。

  貝力撒留(BEILISARIOS,505~565)是色雷斯和伊裏利亞交界處的日耳麥亞人。據當時最偉大的作家普羅柯比(PROCOPIUS,500~565)記載他儀表堂堂,力大無比,善於騎射,性格果敢堅毅,這使得他從眾多的軍官中脫穎而出。查士丁尼對他極為賞識和信任,先任命他為自己的衛隊長,接著提升他做美索不達米亞總督。又在他24歲時晉升他為東部戰區總司令。而他也並未辜負查士丁尼對他的信任,取得了一係列對拜占庭帝國當時的主要敵人波斯帝國的輝煌戰績。

  公元531年,貝力撒留率領帝國東部邊防軍在邊境巡邏,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達拉斯城與波斯軍隊相遇。這隻波斯國王侯斯羅埃斯(CHOSROES,531~579)的遠征軍人數多達40000,而貝力撒留隻有25000人。當時大多數軍官提議後撤。而貝力撒留卻站在戰略高度,力排眾議,下令迎擊。他明智的看出我軍後撤必將牽動整條東部戰線,助長敵軍氣焰。而同時敵軍人數雖多,卻是疲憊之師,我軍以逸待勞,且有堅城可守。在與波斯軍隊作戰之時,他一改傳統的三軍陣勢,改為五軍,以四隊騎兵居前,另一隊步兵為預備隊。波斯右軍先攻,貝力撒留命令與之相對的左軍後撤,誘敵深入,使之腹背受敵,同時迅速分兵敵後,三麵攻擊,重創敵軍。波斯軍隊不得不改由左軍出擊,貝力撒留故技重施,並下令中間兩隊騎兵強行撕破波斯左軍。各個擊破,全殲敵軍。隨後他下令東部戰線全線出擊,獲得大捷。從此,他更得信任,向著他軍事生涯的頂峰邁進。

  貝力撒留對拜占庭軍事技術和戰爭藝術的貢獻不隻是他的優異的戰績和指揮藝術。他創建了拜占庭軍隊的第一隻裝甲騎兵部隊。他首先引進了許多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武器和騎兵裝備:馬鐙,鎧甲,長矛和弓箭。在此之前拜占庭騎兵數量少,不裝備鎧甲,使用短兵器。而經貝力撒留組建的騎兵部隊裝備了日爾曼長矛和波斯弓箭,並完善了騎兵作戰手段。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才能為實現查士丁尼重建羅馬大帝國的政治抱負作出了極大貢獻。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包括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幹半島,克裏米亞半島到黑海東岸,自高加索經兩河流域上遊到亞嗬巴灣以西的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地區,以及今阿斯旺以北的埃及和今蘇爾特灣以東的北非地區。公元533年,查士丁尼一世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

  8.拜占庭文化

  拜占廷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廷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希臘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築藝術方麵,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莊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廷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麵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曆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占廷的情況。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廷有貿易、文化聯係。中國由拜占廷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占廷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廷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二、十字軍東征

  1.十字軍(Crusade)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麽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係。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占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征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回應,一方麵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麵教皇也保證隻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3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鬥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隻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占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幹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製的穆斯林人口,因而采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遊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衝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裏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製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鬥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凶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部分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伊斯蘭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叮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在另一個世紀裏,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實現重新控製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複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卻在那裏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係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製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匯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裏麵,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意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14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蒙古十字軍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憲宗)的命令,旭烈兀親王率領總計15萬大軍,從中國出發,對波斯和阿拉伯發起西爭。這次戰爭不同於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戰,而是以收複“聖城耶路撒冷”,並“歸還給基督徒”為戰爭理由。因而被稱為“蒙古十字軍”

  “蒙古十字軍”軍中除了來自中國的基督徒之外,來自基督教附屬國的部隊也有數萬人,海屯親率兩萬亞美尼亞鐵甲騎兵打頭陣。蒙古軍中顯要的基督徒還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將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雖然信奉薩滿教,他的王妃脫古思可敦卻是景教徒。脫古思可敦精明幹練,蒙哥汗對她非常賞識,多次囑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脫古思可敦對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每每旭烈兀大軍宿營的時候,軍中的基督教士們就支起帳篷教堂,搖響木鈴,召喚教徒們前來祈禱。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義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國,獲得了來自東正教國家的大力支持,而西方教派的羅馬教庭卻反映冷淡。原因是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東西分野,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東正教水火不容,都認為對方是異端邪說。由於“蒙古十字軍”中絕大多數戰爭都屬於東方基督教派別,在羅馬教庭眼中跟異教徒沒有兩樣。羅馬天主教拘泥於門戶之見,終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旭烈兀西征收複巴勒斯坦的失地。

  如果僅僅是保持中立也罷,偏偏在是在旭烈兀主力班師回國(原因是蒙哥大汗在四川釣魚城意外戰死,旭烈兀要回國參加可汗大眩僅留下了不到兩萬留守部隊)時,羅馬的十字軍竟然偷襲“蒙古十字軍”,從引發了東西十字軍之間的內訌(在穆斯林看來,這完全是內訌)而導致了蒙古十字軍的失敗。

  蒙古十字軍留守主將怯的不花在力戰之後,拒絕按蒙古人的傳統“打不過就跑”,而是堅持戰鬥到最後,原因是他希望“殉道”。在戰敗被俘之後,怯的不花平靜的對他的對手說:“你們以為是你們要了我的命,但在我看來,是上帝要了我的命。我雖然死去,仍不失為君主的忠臣,而你們馬木路克,必不斷的出到叛臣,取代自己的君主。”

  被怯的不花說中,不到一年,馬木路克的君主就被自己的大將殺掉了。

  2.十字軍東征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11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占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誌,故稱“十字軍”。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意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麵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係,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12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占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占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製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誌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占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西西裏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誌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占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占了塞浦路斯,並建立塞浦路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裏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紮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幹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意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占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斯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3.十字軍東征簡評

  十字軍東征參戰者社會成分十分複雜,因而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極不統一。甲胄騎士裝備有長劍和用於刺殺的重矛(不用於投擲)。某些乘馬或徒步的騎土除劍外,還裝備有圓錘或戰斧。農民和市民多數使用刀、斧和長矛。十字軍采用騎士軍戰術。通常采用一線隊形作戰,較少采用“楔形”縱深戰鬥隊形。騎士配置在前,騎士侍從兵和步兵在後。戰鬥由騎土騎兵接戰開始。戰鬥一開始,即分為小群和單兵進行決鬥。騎士騎兵和步兵之間很少協同作戰,對步兵的作用重視不夠。戰鬥時也沒有統一的指揮。十字軍通常不遠離兵營追擊敵軍。他們裝備有攻城器材,使用攻城槌和裝有輪子的活動攻城碉樓擊破要塞城牆和城堡圍牆。十字軍在實施陸海聯合遠征或海上遠征時,利用大型貨船輸送軍隊和武器。在陸海聯合遠征中,他們曾試圖組織陸海軍的協同作戰,規定了遠征的起點和時間及陸海軍在敵國領土上會合的地點和時間。但十字軍所有東征都缺乏充分準備。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他們裝備有弓弩、馬刀。其戰鬥素質和機動能力都優於笨重的騎士騎兵。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先用弓箭殺傷十字軍,爾後將其包圍,猛打猛衝,割裂敵軍,加以殲滅,恩格斯寫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5頁)。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身披鐵甲的騎兵人馬經受不住灼日暴曬,往往中暑倒斃。十字軍東征促使西歐軍隊重裝騎兵作用的下降和輕騎兵、步兵的複興,使西方對東方民族的軍事學術發生了興趣,其結果是學會了製造燃燒劑(希臘縱火劑),後來又發明了火藥與火器。同時,他們還從阿拉伯人那裏學會了使用指南針,從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條件。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橈槳戰船隊開始被帆船隊所代替,這標誌海軍戰略戰術發展的新時期已經開始。十字軍東征持續了將近200年。東方擊退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勢,繼而轉入對封建歐洲的進攻。土軍占領巴爾幹半島,並開始向歐洲腹地推進。同時,十字軍東征結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地中海區域的貿易為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壟斷,從而加速了意大利各北方許多城市的發展。總的來說,十字軍東征使東方和西歐各國千百萬人喪生,並造成巨大物質損失,大大破壞了這些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4.十字軍東征的意義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裏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複興”。

  很多人幹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製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幹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麵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麵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麵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曆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曆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5.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是在十字軍出現以後,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軍事化的修道院組織,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聖殿與朝聖者、並攻擊穆斯林。

  曆史上共有3個聖殿騎士團:

  1113年成立的聖約翰騎士團(KnightsofSt。John),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屬下的一支軍事修道院組織,因此它又稱為“耶路撒冷騎士團”(KnightsofJerusalem)或“慈善騎士團”(KnightsHospitalers),是十字軍為保護有病患的朝聖者而設。所穿服飾與紋章是黑袍+白色十字,所以又叫“白十字騎士團”(KnightsoftheWhiteCross)。

  1118年成立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Templars),又稱為“所羅門貧苦聖殿騎士團”(KnightsoftheTempleofSolomon),成員須一生恪守“貞潔、貧窮、順服”,所以又稱為“基督的貧苦騎士團”(PoorKnightsofChrist),所穿服飾與紋章是白袍+紅色十字。紅色十字乃代表殉道,所以又叫“紅十字騎士團”(KnightsoftheRedCross)。《達芬奇密碼》書中所指的就是這個組織。

  1090年駐耶路撒冷的日耳曼族丟頓人所設立的“聖瑪利亞醫院騎士團”(KnightsoftheHospitalofSt。MaryoftheTeutonsinJerusalem)簡稱丟頓騎士團(TeutonicKnights)。所穿服飾與紋章是白袍與黑色十字。此後1095年,當時的教皇烏班二世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誓要為重奪耶路撒冷聖墓堂而戰,十字軍於1099年凱旋而歸。

  12世紀開始,宗教觀光業是當時耶路撒冷最大的稅收來源。1118年,300名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遭穆斯林殺害。之後一位來自法國香檳區的騎士,巴勇(HughdePayens)請求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BaldwinII)成立宗教教團,保護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國王允準他的要求,巴勇聯同約30名騎士組成了第一批的“基督的貧苦騎士團”團員,身份皆為武僧,主要職務乃維持朝聖道路安全。鮑德溫二世把他們安置在王宮的側廳,即聖殿區以前清真寺所在之處,所以騎士團又被稱為“耶路撒冷所羅門聖殿騎士團”。

  初期的騎士都是真正的武士,恪守一生為上帝效力、對基督“貞潔、貧窮、順服”的誓言,大家對在聖殿騎士戰場上的英勇讚美有加,歐洲各地紛紛捐獻,支持聖殿騎士團在各地區組織分會。之後騎士團因富有而變質,他們擁有龐大地產,是法國及英國貴族的銀行家,他們變得驕橫貪婪,也不再照顧朝聖道路安全。

  1306年,法皇菲力四世國庫空虛,垂涎聖殿騎士團的豐厚資產。1307年10月13日,菲力四世下令逮捕全法國境內的聖殿騎士團成員,包括聖殿騎士團首領傑克·莫萊(JacquesdeMolay)。1310年5月12日,54名聖殿騎士團成員被菲力四世判處火刑。1314年3月18日,傑克·莫萊在巴黎遭處火刑。隨著他的死,聖殿騎士團也宣告結束。

  醫院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又被稱為聖約翰騎士團或善堂騎士團,是最為古老的軍事修會,代表羅馬教廷。醫院修會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就成立了。約1070年,一些阿馬爾菲商人在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附近,建造了兩座修道院和一個招待所,讓朝聖者居祝招待所就是醫院的前身。1099年,法國貴族Gerard和幾名同伴占據了教堂附近的醫院,用來照料傷患和朝聖者。1113年,教廷承認他們是獨立的修會,並賜予他們一係列的經濟、政治特權,如無需繳納什一稅,無需接受任何政權的領導,隻受教皇節製。醫院騎士團的會規以聖奧古斯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