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麵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這是學術界認同最多的說法,而之所以這麽認為,其最根本的就是因為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大多數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麵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一、古巴比倫
1.概述
(1)巴比倫簡介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它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裏處,幼發拉底河右岸。
巴比倫王國是西亞巴比倫尼亞南部奴隸製城邦。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公元前19世紀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後征服其他城邦,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製國家的典型。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逐漸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王國所滅。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領巴比倫,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公元前612年與米堤亞聯軍滅亞述,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的大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區。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大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後政變屢起,國勢頓衰。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
(2)巴比倫建築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著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位於幼發拉底河的東岸,距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南約50公裏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此園采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
然而從公元前539年起,巴比倫城曾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和帕提亞人占領。自公元前4世紀末逐漸衰落,到公元2世紀則淪為一片廢墟;當年“女神門”內慶典大道兩旁的120尊石獅早已蕩然無存。
為了發展旅遊業,1978年,伊拉克政府製定與實施了一項修建巴比倫遺址的計劃,在遺址上仿建了部分城牆和建築,在城內修建了博物館,陳列出土的巴比倫文物,其中,猶以一塊高逾2米的黑色閃綠岩石碑的複製品最為珍貴,石碑的上半部是鐫刻太陽神將權標授予漢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則為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穆拉比法典》全文。這部由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製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現保存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此外,伊拉克政府還在巴比倫遺址和巴格達市內仿古重建了寧馬克神廟和空中花園,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藍色城牆高數丈,重現了這座古城昔日的風韻。
2.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夏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遊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隻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隻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麵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諾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諾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諾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複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鬥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製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裏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麵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占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裏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衝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幸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麵上消失了。
底格裏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裏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裏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裏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裏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隻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麵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係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麵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曆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裏。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4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奔馳。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裏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裏,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製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蕩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麵,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麵。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幹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裏,未經交戰就占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準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衝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裏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注: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古代兩河流域曆史時代。始於伊新拉爾沙時期(約公元前2017~前1763),至古巴比倫第一王朝(約公元前1894~前1595)結束。公元前16世紀初,為赫梯人所滅。統治者為阿摩利人。
這一時代大奴隸製經濟形式瓦解,青銅工具普遍使用,生產有較大發展;在此基礎上,各城邦均製定法典;神廟地位下降;兩河流域普遍塞姆化,蘇美爾人已融合於塞姆人。
3.曆史
公元前21世紀下半葉,埃蘭人滅烏爾第三王朝後,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虛而入,在蘇美爾建立伊新和拉爾沙兩個國家,其創立者均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長。伊新和拉爾沙對峙達200餘年。
公元前19世紀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納努姆部落在巴比倫擺脫伊新的控製,其首領蘇木阿布建立巴比倫第一王朝。此時兩河流域的主要城邦國家為亞述、馬裏、埃蘭等。
巴比倫建立之初尚顯弱小,但由於其位於兩河流域商路的樞紐地區,境內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經濟力量不斷增強。第6代國王漢穆拉比在位時期(約公元前1792~前1750),先後征服伊新、烏魯克、拉爾沙等國,並占據亞述南部,建立起從波斯灣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權製奴隸製帝國,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但漢穆拉比的統治並不鞏固,其繼承者薩姆蘇伊盧納在位時,兩河流域南部發生起義,內部也發生反債務奴役鬥爭,這導致了巴比倫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統治者穆爾西裏斯一世最後將其滅亡。
4.政治製度
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製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不同。漢穆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的專製製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區設總督,在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監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穆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繼續。統一過程中,漢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5.階級關係與土地製度
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
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
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古巴比倫時代土地製度極為複雜。漢穆拉比時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為三類:
1.“供養(維持)宮廷之田”;以供職為條件所授份地;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所授份地。以供職為條件領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業代理人、高利貸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魯以服軍役而領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兒子繼承,但仍以服軍役為條件;拒絕或雇人代其服軍役者處死刑。
2.“納貢人”;指領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納賦稅(納貢)為條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剝削和控製,其份地亦不得買賣、抵押或傳於女繼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倫社會還存在神廟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漢穆拉比法典和考古發現的契約文書及其他文獻材料證明:私有土地占相當數量,土地租佃和雇傭關係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園、菜園的地租為收成的2/3.
360土地價值隨灌溉用水的供應情況而異,有的供應灌溉用水的園圃地租高達收成的3/4.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製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係方麵,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家長製殘餘。父家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家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債務奴役製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鬥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6.古巴比倫祭司的特權
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念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一個最特殊的階層。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裏。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的廟宇也多得數不清。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美索不達米亞人注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係,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舍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
既然神廟多得數不清,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權勢顯赫。
在美索不達米亞,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限製: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裏,人君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莊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
而且,祭司是國家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製和管理著神廟裏的財富。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產,並指定區域獻租納稅。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裏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莊、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產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
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家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通過教育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
7.新巴比倫王國的滅亡
戰勝了亞述的加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來,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倫王國最著名的國王,他的聲名與“巴比倫之囚”和“空中花園”連在一起。
“巴比倫之囚”緣起於公元前601年。這一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埃及交戰,結果折翼而返。3年來一直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的猶太國王約雅敬,便趁機脫離新巴比倫,投向了埃及的懷抱。尼布甲尼撒在聽到猶太國王投降的消息之後,大發雷霆,發誓要踏平耶路撒冷。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猶太國王約雅敬死去,他的兒子約雅斤即位。尼布甲尼撒認為進攻猶太王國的時機已到,親自率領大軍攻向耶路撒冷。經過兩個多月的圍攻,在猶太內部親巴比倫派的推動下,猶太國王帶著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尼布甲尼撒廢黜了約雅斤,封約雅斤的叔叔為猶太王,並為其改名西底家,讓他宣誓效忠新巴比倫王國,不得反叛。然後下令將猶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員和猶太的能工巧匠一起押往巴比倫。臨行前,又下令部下對耶路撒冷的神廟進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向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進攻。猶太國王西底家和這一地區其他臣服於新巴比倫的小國,這時紛紛起來響應埃及人。不久,尼布甲尼撒又一次率新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圍攻曆時18個月。由於饑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於在公元前586年陷落。尼布甲尼撒對一反再反的猶太國王無比的痛恨,下令在猶太國王西底家的麵前殺死他的幾個兒子,然後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當已經雙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麵前時,尼布甲尼撒對他說:“這就是你們背叛我的下場1然後下令用銅鏈鎖著西底家把他帶到巴比倫去示眾。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牆被拆毀,神廟、王宮和許多民宅被焚燒。全城活著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對猶太人來講,淪為“巴比倫之囚”是一次慘痛的經曆。猶太的先知文學,對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和“巴比倫之囚”的記述,都保存在《聖經·舊約全書》中,尼布甲尼撒在那裏被說成是上帝懲罰猶太人罪惡的工具。
在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新巴比倫王國的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生活繁榮。為了顯示他的文治武功,尼布甲尼撒下令重修巴比倫城,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裏。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4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奔馳。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與主城連在一起。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泛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同時幼發拉底河也成了可有效抵禦外侵的一條護城河。
而聞名全球的巴比倫偉大建築——“空中花園”,則來源於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公元前614年,尼布甲尼撒即位後不久,就娶米堤亞(現今的伊朗)公主賽米拉斯做王後。但是,這位王後一到巴比倫,隻見一片平原,滿地黃土,不覺生起思鄉病來,茶不思,飯不想,本來非常美麗的公主,變得愁眉緊鎖,容顏憔悴。
這下可急壞了尼布甲尼撒。原來伊朗高原是王後的故鄉,那裏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可是,在巴比倫連一塊石頭都不易找到。於是,他下令召集了幾萬名能工巧匠,用人工堆了一座每邊長120多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層一層向上堆砌,直達高空)的大假山。假山共7層,每層鋪上浸透柏油的柳條墊,以防滲水。為了防止萬一,上麵再鋪兩層磚頭,還澆鑄了一層鉛。經過這些措施以後,才在上麵一層一層地培上肥沃的泥土,種植許多奇花異草。這些花木遠看好像長在空中,所以叫做“空中花園”。可空中種了花木,澆水又成了大問題。於是,建築師們特意在頂上設計了機械的提灌設備,用螺旋泵不斷地從幼發拉底河裏取水。這在當時,是一項多麽艱難的大工程!不愧為“懸掛的天堂”,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空中花園裏,除了奇花異草,還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宮殿,這樣國王和王後就可以在這座宮殿裏瀏覽全城的風光。據說,米堤亞公主從此興高采烈,思鄉病一下子全好了。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堆的荒丘廢土。
當然,巴比倫文明還向人類貢獻了天文學、數學、醫藥學方麵的早期成果,無法一一細述。可以確證的是,法典老了,血汗幹了,花園塌了。此後2000多年,波斯人來了,馬其頓人來了,阿拉伯人來了,蒙古人來了,土耳其人來了……誰都想在這裏重新開創自己的曆史,因此都不把巴比倫文明當一回事,隻有一些偶然的遺落供後世的考古學家拿著放大鏡細細尋找。
8.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通往花園的道路象山坡一樣傾斜著,建築物的幾個部分一層一層地向上交錯排列著……泥土在這些上麵堆積著……並且濃密地種植著各種各樣的樹木,它們以其巨大的身軀和其他一些魅力,令觀賞者賞心悅目……抽水的機器把大量的水從河中(提升到)上麵,盡管沒有人從外麵能看到它。”——DiodorusSiculus水果與鮮花……、瀑布……、花園高懸在宮殿的陽台上……、奇異的動物……,這是大多數人想像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讓人吃驚的是空中花園除了在希臘的詩人和曆史學家的頭腦中出現過外,可能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位於幼發拉底河的東岸,距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南約50公裏。
古巴比倫王國在著名的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的統治下曾經繁榮一時。但是直到新巴比倫王朝,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才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人們相信傳說中的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據傳,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悅於其在米底亞長大並對山景懷有深厚感情的王後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園。
雖然對花園最詳盡的記述是出自Berossus和DiodorusSiculus等希臘曆史學家筆下,但巴比倫的曆史記錄卻對此事隻字未提。盡管在尼布甲尼撒時期存留下的各種書寫板上發現了對他的宮殿、巴比倫城以及巴比倫的城牆的種種描述,但這些書寫板上卻沒有一處提到過空中花園。甚至那些對空中花園進行過詳細描述的曆史學家們也從沒有親眼目睹過它們。現代曆史學家爭論說:當亞力山大的士兵們到達了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看到了巴比倫時,他們深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當他們後來回到崎嶇不平的家鄉時,帶回了有關美索不達米亞的令人驚歎的花園和椰子樹……、有關尼布甲尼撒的宮殿……以及有關巴別塔和金字型神塔的各種故事。是詩人和古代曆史學家的想像力把這所有的元素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了世界奇觀之一。
直到20世紀,圍繞著空中花園的一些不解之謎才被揭示出來。在得到關於花園的地理位置、灌溉係統,和真正麵目的最終結論之前,考古學家們仍在努力地收集足夠的證據。
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隻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是傳說呢?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於幼發拉底(Euphrates)河東麵,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裏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中。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係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麵。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麵,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9.聖經中的巴比倫
啟示錄18章19章1~9節
18章第1節此後,我看見另有一位有大權柄的天使從天降下,地就因他的榮耀發光。
18章第2節他大聲喊著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汙穢之靈的巢穴(注:或作“牢獄”。下同),並各樣汙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
18章第3節因為列國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傾倒了。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華太過就發了財。”
18章第4節我又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
18章第5節因她的罪惡滔天,她的不義,神已經想起來了。
18章第6節她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報應她,用她調酒的杯加倍地調給她喝。
18章第7節她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她照樣痛苦悲哀,因她心裏說:‘我坐了皇後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
18章第8節所以在一天之內,她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就是死亡、悲哀、饑荒。她又要被火燒盡了,因為審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
18章第9節地上的君王,素來與她行淫,一同奢華的,看見燒她的煙,就必為她哭泣哀號。
18章第10節因怕她的痛苦,就遠遠地站著說:哀哉!哀哉!巴比倫大城,堅固的城啊!一時之間你的刑罰就來到了。
18章第11節地上的客商也都為她哭泣悲哀,因為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了;
18章第12節這貨物就是金、銀、寶石、珍珠、細麻布、紫色料、綢子、朱紅色料、各樣香木、各樣象牙的器皿,各樣極寶貴的木頭和銅、鐵、漢白玉的器皿,
18章第13節並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細麵、麥子、牛、羊、車、馬和奴仆、人口。
18章第14節巴比倫哪,你所貪愛的果子離開了你!你一切的珍饈美味和華美的物件也從你中間毀滅,決不能再見了!
18章第15節販賣這些貨物、藉著她發了財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遠遠地站著哭泣悲哀,說:
18章第16節‘哀哉!哀哉!這大城啊!素常穿著細麻、紫色、朱紅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寶石和珍珠為妝飾。
18章第17節一時之間,這麽大的富厚就歸於無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處去的並眾水手,連所有靠海為業的,都遠遠地站著,
18章第18節看見燒她的煙,就喊著說:‘有何城能比這大城呢?’
18章第19節他們又把塵土撒在頭上,哭泣悲哀,喊著說:‘哀哉!哀哉!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寶成了富足,她在一時之間就成了荒場!
18章第20節天哪,眾聖徒、眾使徒、眾先知啊!你們都要因她歡喜,因為神已經在她身上伸了你們的冤/”
18章第21節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裏,說:“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地被扔下去,決不能再見了!
18章第22節彈琴、作樂、吹笛、吹號的聲音,在你中間決不能再聽見。各行手藝人,在你中間決不能再遇見。推磨的聲音,在你中間決不能再聽見。
18章第23節燈光在你中間決不能再照耀。新郎和新婦的聲音,在你中間決不能再聽見。你的客商原來是地上的尊貴人,萬國也被你的邪術迷惑了。
18章第24節先知和聖徒並地上一切被殺之人的血,都在這城裏看見了。”
19章第1節此後,我聽見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注:就是“要讚美耶和華”的意思)!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神!
19章第2節他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因他判斷了那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並且向淫婦討流仆人血的罪,給他們伸冤。”
19章第3節又說:“哈利路亞!燒淫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
19章第4節那二十四位長老與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寶座的神,說:“阿們!哈利路亞1
19章第5節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神的眾仆人哪,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都要讚美我們的神。”
19章第6節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
19章第7節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
19章第8節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19章第9節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1又對我說:“這是神真實的話。”
二、古埃及
古埃及(Ancient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紀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這段時間內尼羅河下遊地區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1.地理方位
埃及大部分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隻有尼羅河衝刷而過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綠帶,1/30的麵積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恒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也是法老王的陵墓,目前埃及共有80餘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麵像、木乃伊麵具也是埃及的象征。
2.曆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1)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裏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
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
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裏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功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事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權力使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2)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隻統治了70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8到27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6位法老,有3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3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複。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
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裏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曆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3)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隻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隻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10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鬥爭。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14位君主,其中有4位圖特摩斯,4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特(Hatshepset)、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10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Ramesess)
(4)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裏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界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曆史。
公元前3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曆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曆史分為30個(或31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製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製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3.古代埃及
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範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曆山大占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曆時3000多年的法老王朝。
(1)埃及文明的發生
自然環境和居民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麵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隻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幹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也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為狹窄的河穀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埃及的河穀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幹燥,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隻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征。
文明的發生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曆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裏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裏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矗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製和階級關係的萌芽。在屬於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裏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誌)。在屬於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征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誌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裏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製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裏兩地,發現了與普通人的十分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裏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麵,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劃槳,還有一人端坐於其上,此人顯係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征王權的白冠(以鷹為其標誌)、腰係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為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
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製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表示一塊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幹個。在這些小國家裏,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牆圍護起來,成為一個要塞。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麵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並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製君主。
在希拉康波裏,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於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征伐,甚至可能控製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
早王朝時期據曼涅托(生活於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曆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曆史劃分為若幹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幹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穀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為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裏、阿卑多斯等地進行的發掘,20世紀30~50年代初在開羅附近尼羅河西岸的薩卡拉進行的發掘,為研究早王朝時期的曆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反映了埃及的統一和君主專製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裏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反映了納爾邁國王對北方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帶回了大批戰俘和其他虜獲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刻著他從北方俘獲了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和142萬頭小牲畜。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了納爾邁對利比亞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在納爾邁調色板的正麵,這位國王頭戴象征上埃及王權的白冠,在調色板背麵,他又戴著象征下埃及王權的紅冠,也表示了他對南部和北部的統治權力。但是,納爾邁實際上並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統一整個國家。
在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其餘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與他們進行過統一戰爭有關的。例如,阿哈國王的一件文物上刻著俘虜的場麵,並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銘文;阿哈還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個為舍易斯諾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廟。又如,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登統治時期的雕刻中,國王登的頭上同時戴著象征上下埃及王權的白冠和紅冠,還第一次采用了象征上下埃及王權的雙重王銜,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謝海姆的國王雕像的基座上,還刻著他殺死“北方的敵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對北方戰爭的巨大規模和殘酷性。大概他通過這些戰爭,才最後征服了北方,統一了全國。因此,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國王是一個人)才采用了“荷魯斯和塞特”雙重王銜,他的較完整的名字後都附加有“在其中的兩個神和睦相處”,這顯然意味著埃及傳說中的兩個部分(以塞特為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魯斯為代表的下埃及)的統一。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統一使尼羅河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也有利於在更大的規模上利用尼羅河、發展灌溉農業,從而大大促進埃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帕勒摩石碑》中對尼羅河水每年漲水情況的記載就是一個證據。
隨著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於薄弱,已遠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這些新設立的國家機關明顯地是以國王為中心的,這表明了王權的逐步加強。君主專製在逐漸形成:王位世襲製出現了,王權神化明顯加強了,國王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在國王阿哈的墓中,發現有一個王室地產模型可以為證),組成了王室經濟。現代學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後的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不過,有的學者認為,嚴格地說,可能要到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國王才稱為法老),即把他們視為專製君主。
(2)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隸製經濟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係統在更大範圍內的修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代在埃及種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亞麻、葡萄、無花果等),在古王國時期都已種植。在農具方麵,奴隸主的經濟中使用了由兩頭牛牽引的重犁,這比用簡單的木犁耕地要先進得多。從貴族墓中的畫裏可以看出,農業技術總的來說還很原始,但因尼羅河泛濫後沉積下來的淤泥十分肥沃,糧食產量仍可供養古王國時期龐大的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廣大的手工業者。
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築、采礦、冶金和金屬加工製造等等都很發達。近年來在第五王朝國王烏舍爾卡弗的金字塔入口處發掘出的數百尊青銅雕像表明,古王國時期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能這時埃及已進入青銅時代。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物(神廟)不僅說明了這時建築業的高超水平,而且說明了采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從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國時期一些國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這時,埃及人已到西奈開采銅礦。以飼養豬、羊、牛、驢為主的畜牧業,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水草豐美的三角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條件。
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古王國時期的國內貿易還處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一個貴族墓中所畫的一幅市場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為證。這時留下的一分買賣房屋的契約也是這種情況的例證。手工業者的工資都以實物支付,如油、麵包、蔬菜、衣物等,偶爾也付給銅,但不是作為貨幣,而是如同其他實物一樣,這在許多貴族墓中的銘文裏皆有提及。對外貿易控製在國家手中,國家或國王常常派出商隊到國外去。這種對外貿易往往是同對外掠奪相結合的。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官僚貴族奴隸主的經濟占有極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占了支配地位。它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擁有極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他們的經濟中,既包括了農業,也包括了手工業、畜牧業、漁業、園藝業等部分,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整體,他們很少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物品,同市場絕少聯係。古王國時期的土地占有情況大致如下:國家(包括諾姆)占有的土地、國王占有的土地、神廟占有的土地、官僚貴族占有的土地等。關於小生產者或農村公社的情況,沒有直接資料說明。生活於第3~4王朝之交的大官梅騰墓銘文講到他從“尼蘇提烏”(“國王的人們”)那裏,用酬金獲得200斯塔特耕地(1斯塔特等於2375平方米),人們推測這些尼蘇提烏或許是小生產者或公社成員,但因缺乏更多資料,還不能說出什麽肯定的意見。
各類奴隸主除了剝削奴隸外,還剝削喪失了生產資料的其他勞動者,在古王國時期,主要是剝削一種名叫麥爾特的勞動者。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方麵的原因,大批勞動者失去土地,或者到奴隸主的土地上去勞動,以領取口糧和衣物等,或租種奴隸主的土地,交租納稅。貴族墓中有農民因交不起租稅而被捆綁吊打的情景,可見勞動者的處景十分悲慘。古王國時期的農民還要服勞役和兵役,其負擔必定是很沉重的。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製古王國時期,埃及的君主專製開始確立,這從許多方麵可以看出來。
國王對行政權力的控製:古王國時期,國王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和代表。國王之下有一宰相(現代埃及學家借用阿拉伯語稱之為維西爾),主持日常政務,主管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事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但決策權並不在維西爾手中,而是在國王手中。軍權也不在維西爾手中。維西爾是由國王任命的,其他高級官吏也是如此。這些官吏都對國王負責,並對國王的寵惠感恩戴德。
國王對國家經濟的控製古王國時期的國王不僅直接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財富,而且還控製了國家的土地、灌溉係統和對外貿易,一切戰利品也都歸國王。《帕勒摩石碑》及其他銘文記載了古王國時期國王把土地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並把土地贈給貴族的情況。國王們甚至可動用全國的人力和物力給自己、給自己的親屬修建金字塔,朕即國家。在經濟方麵的表現就是將全國財政置於國王的控製之下。
國王對軍隊的控製古王國時期有一支相對來說是強大的軍隊,這是君主專製統治的主要物質力量。這支軍隊既用之於對內鎮壓和統治,也用之於對外征戰。軍隊由國王直接統率,戰時國王常常禦駕親征,有時雖派人率軍遠征,也要經常向國王報告情況,或向國王請示。軍隊大概由常備軍和臨時征召的部隊兩部分組成。駐守在邊境要塞的多半是常備軍。戰時臨時征召部隊,在《大臣烏尼傳》中有明確的記載。
國王對司法權力的控製古代埃及沒有法典之類的法律文獻傳世,雖然在一些資料中提到有法律紙卷、法律皮卷之類,但現代的人們從未見過。在古代埃及,國王的話就是法律。國王可頒布相當於法律的敕令,涉及古王國末期神廟經濟的若幹敕令保留了下來。古代埃及有兩種法庭:世俗法庭和神廟法庭。世俗法庭由維西爾擔任最高法官,一般的重大案件由他審理。但國王可插手司法審判,他可越過維西爾自行任命法官審理一些案件,《大臣烏尼傳》中就說到國王任命烏尼為法官審理內宮的秘密案件。神廟法庭一般隻處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糾紛。
國王對地方行政的控製古王國時期地方上的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是諾姆(州),其行政長官為諾馬爾赫(州長)。州長既有世襲的,也有由國王任命的。世襲的州長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國王任命或批準。有的人可擔任兩個諾姆的諾馬爾赫。諾馬爾赫管理地方行政、統率地方上的軍隊、維持地方治安、代收國家賦稅、管理在該諾姆中的王室經濟和國家地產、管理地方神廟事務、維持地方上的灌溉係統等。古王國時期的諾馬爾赫多半是地方上的舊貴族,他們在本諾姆中的勢力和影響都很大。古王國初期,王權還能控製住他們;到古王國末期,君主專製大為削弱,王權要在很多方麵依靠他們,從他們中選拔高級官吏,有的地方貴族甚至與國王聯姻,擔任了維西爾等高級官職。因此,有的諾馬爾赫表現了極大的分離主義傾向,他們甚至靠削弱王室經濟以自肥。在諾姆與中央政府之間,在第5王朝末設有上埃及官邸,大臣烏尼就擔任過上埃及官邸的長官。有的研究者認為,下埃及官邸的設立較晚,可能要到第11王朝時期,但在《大臣烏尼傳》中提到過上下埃及各首長、上下埃及的僧侶首長的官職,似乎表明在古王國時也已設立了下埃及官郟上埃及長官顯然是由國王任命的。從烏尼的情況看,其權限包括:代國家征稅,戰時統率地方上臨時征召的軍隊等等。可能也起代國王監視地方諾馬爾赫的作用。
王室家族控製朝政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製不僅表現在國王個人直接控製國家的主要權力,還表現在王室家族控製朝政,高官顯宦多為王室家族成員。第4王朝時,維西爾一職多為王子擔任,即使到第5~6王朝時,也有王子擔任維西爾的。在薩卡拉地方的第5~6王朝時的6個王子墓中,就有一位擔任過維西爾;有兩人擔任過王室事務監督和軍隊司令官的職務。在古王國末期,王權削弱,地方貴族勢力抬頭,有的地方貴族擔任了維西爾,如第6王朝時一個名叫紮烏的維西爾,原來就是個地方貴族。不過紮烏之所以能擔任維西爾之職,可能與他的兩個姐妹成了王後有關。
國王對其臣民有無限權威在古代埃及,國王淩駕於國家之上,一切臣民似乎都成了他的奴仆。臣民見了國王隻能吻他腳前的塵土,一位駙馬被允許吻國王的腳,就會感到莫大榮幸。第5~6王朝時的一些官吏(如烏尼等人)的銘文中反映的對國王奴顏婢膝的態度,充分說明了當時君臣關係的性質。不過,梅騰墓銘文中反映的第3~4王朝之交的官吏與國王的關係似乎並非如此,第5~6王朝時的亨庫和伊比等人的銘文似乎表明地方貴族與國王的關係也並非如此。可能,象烏尼這樣的人,是國王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因此,他們對國王的態度同地方貴族有很大的區別。
王權被進一步神化君主專製利用神權以強化王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古王國初期及其以前,鷹神荷魯斯是王權的主要保護神。第4王朝哈佛拉國王的一個雕像,就是由荷魯斯展開雙翅保護著他的頭。那時的國王還有一個荷魯斯名(王銜名)。但是,在古王國時期,對太陽神拉的崇拜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第5王朝占了上風。據魏斯特卡爾紙草說,第5王朝頭三個國王都宣稱自己是拉神之子,即拉神的後代。從第3王朝時起,國王的名字被寫在一個橢圓形的框子裏。這個框子象征的是太陽照耀的區域,也是表示國王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古王國時期,許多國王的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為了得到神權勢力的支持,古王國時期的國王們捐贈給神廟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神化王權既是王權本身的要求,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王權的神化也意味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神化。因此,它也為奴隸主階級所容忍。為此,古代埃及奴隸主豢養了整整一個祭司集團。
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莊嚴雄偉。於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麵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現在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
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為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為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為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於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