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人類進化遷徙史

  隨後,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構成現代的世界人群。

  一、人類的起源

  人類的曆史始於人類的出現。人類如何起源,曆來傳說、爭論很多。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未能正確解釋古猿如何演變成人。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1876年他寫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類從動物狀態中脫離出來的根本原因是勞動,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勞動。文章論述了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古代的類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後來一部分古猿為尋找食物下到地麵活動,逐漸學會用兩腳直立行走,前肢則解放出來,並能使用石塊或木棒等工具,最後終於發展到用手製造工具。與此同時,在體質上,包括大腦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出現了人類的各種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樹上的古猿稱為“攀樹的猿群”,把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稱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夠製造工具的人稱作“完全形成的人”。隨著化石材料的不斷發現,測定年代方法的不斷改進,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也不斷深化。盡管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目前已經可以大致勾畫出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線索。

  猿類的出現可追溯到地質學上的漸新世。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1911年發現於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其生存年代為3500~3000萬年前。比原上猿稍晚的有1966~1967年在法雍發現的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約為2800~2600萬年前。更晚的則有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發現於法國的聖戈當,後來歐、亞、非洲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同類型的化石,其生存年代約在2300~1000萬年之前。這些古猿很可能是現代類人猿和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

  1.從猿到人的過渡

  森林古猿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瑪古猿等幾個分支。拉瑪古猿生存年代約為1400~700萬年以前,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國學者G。E。劉易斯在北印度的西瓦利克山地發現的一塊右上頜碎片,它具有若幹人類的特征。20世紀60年代之後,在肯尼亞的特南堡、匈牙利的魯道巴尼亞、希臘的皮爾戈斯、土耳其的錢德爾、巴基斯坦的博德瓦爾高原及我國雲南祿豐,都發現了同類化石,其共同特征為:吻部短縮,齒弓向後張開,牙齒排列緊密,犬齒小,頰齒齒冠寬短,下頜第一前臼齒為雙尖型,釉質厚。這些特點與人類相似而與猿類不同,所以許多學者認為拉瑪古猿是人類的祖先。但近年有些學者發表不同意見,認為拉瑪古猿不屬人科,而是猩猩的祖先。也有學者持折中觀點,認為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拉瑪古猿之後出現了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大約為370~100萬年以前。有的學者把1967年在肯尼亞羅特加姆發現的一塊下頜標本也歸入南方古猿,從而將南方古猿存在年代的上限推到550萬年以前。南方古猿化石最早於1924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附近的湯恩發現,為一幼年頭骨。其後陸續在非洲、亞洲發現十多處。其中較突出的代表是1959年在奧杜瓦伊峽穀發現的東非人頭骨化石。南方古猿的體質特征和人接近,齒弓呈拋物線形,犬齒不突出,無齒隙;拇指可和其他四指對握,能使用天然工具;頭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顱底中央,骨盆比猿類寬,能直立行走;腦頂葉擴大,可能有原始的語言能力。根據目前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或稱纖細種)南方古猿粗壯種和比粗壯種更為粗壯的南方古猿鮑氏種。1973年美國學者D。C。約翰遜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一膝關節化石。次年發現一具人科動物化石,年代距今約300萬年前,全身骨骼保存達40%左右,是一個20歲左右之女性,約翰遜稱之為“露西女士”,定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

  2.關於南方古猿的演化

  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約1200萬年前,地殼運動使非洲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條大裂穀,大裂穀的形成把非洲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個獨立的動物係統,大裂穀這個阻隔成為人和猿分道揚鑣的關鍵,裂穀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濕潤的樹叢,猿類為適應改變不大的環境,它們不需作出太大的改變來協調,就注定了它們的迄今仍處在猿類的階段,如大猩猩等。大裂穀以東由於地殼變動,降雨量漸次減少,林地消失出現了草原,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滅絕,其中一小部分慣於攀爬的猿類適應了新環境,學習在地上活動在開闊的環境中生活,形成了獨特演化模式,避開了滅絕的危機。約600萬年前,出現了一種大型的,勉強以雙足著地,雙手作輔助的靈長類動物——古猿,由於隻分布於非洲大陸南部,故名為南方古猿。

  從猿到人的過渡,如果從拉瑪古猿算起,大約經過了1000多萬年;如果從南方古猿算起,則有200~300萬年。在長期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過渡時期的生物終於學會了製造工具。工具的製造是有意識的活動,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特點,它標誌著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結束。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早期人類,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年至150萬年之間。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約300多萬年前),南方古猿的頭骨要比人類的短,其腦容量也要比人類的小,但腦結構已與人類相近。他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並使用天然工具。研究南方古猿,對於探索人類的起源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發現於1924年,地點是在南非金伯利以北,那是一個幼年古猿的頭骨。後來,在南非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東非奧莫、奧杜威等地也有發現。這些化石主要是頭骨、下頜骨、髖骨、牙齒、四肢骨等。南方古猿的牙齒、頭顱、髖骨等和人相近,和猿類有顯著的差別,可能已會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其出現年代少於400萬~300萬年,這個物種腦容量很小,雄性明顯遠比雌性為大,被稱為“露西”(Lucy)的年輕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亞出土,由於骨骼較為完整,使人能確立古猿的行走形式:以足直立,步履蹣跚,科學家從肩胛骨及臂骨分析發現:南方古猿仍保持靈長類遠祖的攀援的特征。之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據推測:身高為145厘米,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雌性35千克,腦容量為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南方古猿至少有粗壯型和纖細型兩種。粗壯型體重平均在40公斤以上,腦量大於500毫升,身材較高。纖細型身材高約1.2到1.3米左右,腦量平均不到450毫升,體重約在25公斤左右。

  一般認為,粗壯型是南方古猿發展中已經絕滅的旁支,而纖細型則是人類的祖先。粗壯型是蔬食者;纖細型是雜食者,肉類在食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美國的原始叢林中,人們曾經碰到過可怕的“野人”。他們身上長著長長的毛,頭上有一縷尖尖的發梢,身材高大,可以像人那樣站立、行走和迅跑。埋伏在叢林深處的攝像機曾經拍攝到一個“野人”洗手、取食的情景。一些學者認為,這些“野人”是南方古猿粗壯型的幸存者。

  ①粗壯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robustus)已有臼齒的產生,它們開始以硬質及多且纖維的植物為食。它們已經有明顯的社會關係,能製造及使用簡單工具,最早的石器出現於250萬年前,工具亦有明顯的分化,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邊器,此外,還在古猿遺址中發現獸骨與角器等。在屏障東部成功進化的大量粗壯型南方古猿最終不敵天然的災害:300萬年前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東非大裂穀的火場中,這是人類進代曆史上一場大浩劫。鮑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boisei)稱為東非人,被認為是粗壯南方古猿的地理變異種。

  ②纖細型南方古猿

  最接近人屬(Homo)的古猿,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采集植物的塊莖和野果為食,它們可能還會拾取死獸分吃屍肉,為了保障足夠的食物來源,開始出現了狩獵,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驢成為了獵殺的對象,同時為了防止大型肉食動物的侵襲,它們會有守望相助的義務,它們經過一係列的自然適應,成功演變向人的發展方向。距今350萬~150萬年前,這種南方古猿以雙足行走的穩健演化,使它們成功地晉身為人類的原形。

  3.人類體質形態發展的分期

  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結束後,人類的體質形態仍在繼續發展。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人們把這一發展過程分為猿人、古人、新人三個階段。由於化石材料的不斷豐富和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這一分期法已不適用。目前國外學者主要采用兩種分期法。一是分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3個階段;智人又分為早期智人和現代智人。這一劃分法的缺點是把不會製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和能製造工具的能人及1470號人(一種東非能人類型人類化石,因編號為1470號而得名。)歸入同一範疇。另一種是分為最早的人類(或最早的人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智人4個階段。中國學者也提出4個階段的劃分法,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猿人”階段相當於國外學者提出的“最早的人類(人屬)”階段。雖然直立人之前的化石材料發現不多,但將其單獨列為一個階段以別於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仍是較妥當的辦法。

  4.最早的人類

  從1974年開始,英國學者M。D。利基在坦桑尼亞萊托利的萊托利爾地層發現了人類化石,除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外,還發現一些成人的上下頜碎片及牙齒,定年在380~360萬年前之間。1978年在萊托利爾地層中發現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類腳印,屬一大一小兩個個體。腳印有凸起的足弓,圓形的足跟,大足趾與其他四趾並列於足前方,這些都是人類的特征,因此有些學者把它歸入人屬。但在同一地層中沒有發現石器。約翰遜等人認為萊托利爾地層發現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種,並非真正的人類。

  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庫彼弗拉發現了編號為KNM-ER1470號人的頭骨,定年為290萬年前。腦量約為775毫升。頭骨無直立人那樣明顯突出的眉脊,因此它在進化係統中的位置還有爭議。在KNM-ER1470號人的層位稍高處,於1968年發現有舊石器,當時測定為261萬年前,1975和1976年有人重新測定其年代分別為182萬年和244萬年前,後一年代與最初測定的年代較接近。

  從1960年起,在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穀陸續發現一些人類化石。1964年定名為“能人”。其腦量約為680毫升,手骨及足骨與現代人相似。在發現能人的層位發現不少礫石打製的工具,主要是砍砸器。此外還發現石塊堆成的圓圈,推測是能人所建的簡單住所。能人生活的時代距今180萬年。

  發現於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稱為莫佐克托猿人,近年有人研究,認為可能屬於能人,定年為約190萬年前。

  5.直立人

  在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或150萬年前至二、三十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其腦容量為775~1400毫升。最早發現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蘭軍醫E·杜布瓦。在爪哇中部特裏尼爾附近找到的一個頭蓋骨及一枚牙齒,次年又在同一地層發現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骨很厚,眉脊突出,顱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但腿骨似人,適於直立行走,所以當時定名為“直立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都有發現。在中國有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在非洲有肯尼亞的KNM-ER3733號人、KNM-ER992號人、KNM-ER3228號人、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穀的OH9號人、OH28號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毛裏坦人等;在歐洲有德國的海德堡人。此外在匈牙利的維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國的比爾欽斯勒本近年也發現了猿人化石。

  6.早期智人

  又稱古人或尼安德特人。生活於距今約二、三十萬年至四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更新世晚期。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穀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一副人類骨架化石。定名為人屬尼安德特種,後其學名改為智人尼安德特亞種。

  早期智人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都有發現。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國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國的斯旺斯孔布人,定年約為25萬年前。許多學者認為他們處於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過渡階段。中國陝西省境內發現的大荔人,也具有這種過渡性質。

  早期智人體質形態已接近現代人,但仍保留若幹原始特征,如眉脊比現代人發達,前額低斜,頜部較突出,頦部不明顯等。腦容量約為1300~1750毫升,比直立人大得多,腦組織也更複雜。在長期勞動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和智慧都進一步發展了。

  目前許多人類學家認為早期智人可分兩種類型,一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發現於西班牙、法國、比利時、德國和意大利等地;一為“進步的尼安德特人”,發現於黎巴嫩、以色列等地。進步的尼安德特人腦量比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略小,但體質形態更接近晚期智人。一般認為進步的尼安德特人後來發展成為晚期智人。而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有的學者認為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一個滅絕的旁支,亦有的學者認為並未滅絕,而是後來歐洲人的祖先。

  7.晚期智人

  又稱新人,出現於4萬年前。其頭骨前額升高,眉脊幾乎消失,頜部退縮,下頦明顯,體質形態與現代人類已無多大差別。發現的化石分布於亞、非、歐、美、澳各大洲,說明此時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已有人居祝

  由於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發現了4.8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所以有人認為人類到達美洲的時間至少在距今5萬年前。但許多學者對該人類化石的年代表示懷疑。澳大利亞大陸最早的人類化石發現於蒙戈湖,年代為32750年前,所以人類從亞洲到達澳大利亞的時間可能在4萬年前。

  晚期智人出現時現代人種亦形成。目前多把人種分為三大種,即:蒙古利亞人種、高加索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也有另立澳大利亞人種而分為四大人種的。大種之下又分若幹小種。人種形成的因素極為複雜,一般認為是自然條件和曆史條件長期影響的結果。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裏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2/3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注:中國“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還要古老,基本屬於早期原猴,也就是說所謂“曙猿”實際上還是猴子,根本談不上人類的起源——如果說“曙猿“是猴子的起源還差不多。)

  約2500萬年前,猴類開始了向猿類的進化,原始猿類出現並逐漸從猴類分離出來。此時準確而言尚不屬人類範疇。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約600萬年前,現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即人類的起源。最早出現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此後,原始人類逐漸從猿類分離出來。

  能人(Homohabilis)約150萬到250萬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

  直立人(Homoerectus)約20萬到200萬年,最早在非洲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的語言,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非洲開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歐亞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爪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屬於直立人)。注意:此時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約80萬年前,直立人來到現在的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約20萬年前,歐亞非的直立人逐漸消失,被來自非洲的新品種人類——智人取代。

  智人(Homosapiens)早期智人(earlyHomosapiens)約3萬到25萬年,舊石器中期。起源於非洲,後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尼安德特人都屬於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後,約60萬年前在歐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於約30萬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中近東。獨立演化成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後來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過一段時間。隨著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來,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獨立演化成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競爭中失敗,之後約6萬年前,隨著冰河期的到來,生存環境愈發困難,終於在約3萬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滅絕。

  晚期智人(lateHomosapiens)約1萬到5萬年,也就是所謂現代人的祖先(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屬於晚期智人)。後向歐亞非澳美5大洲各地擴張包括高緯度區,這是人類第3次走出非洲。這時,藝術出現。能夠人工取火。母係氏族公社,舊石器晚期,也是當今世界四大人種(黃、白、黑、棕)孕育形成的時期。這其間,猛獁和劍齒虎滅絕。

  二、遺傳學描繪人類進化遷徙史

  1.夏娃假說

  1987年,根據相關線粒體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說”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線粒體都是從大約20萬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婦女傳下來的,她的後代在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來到了歐亞大陸。

  1990年,對線粒體DNA(mtDNA)的研究發現,不論黑紅黃白種人,女性的線粒體DNA相同,這證明了現代人類來自一個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據考古學分子生物學推算確定,是非洲的一個女性;之後,根據對女性線粒體DNA男性Y染色體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綜合推算,人類共同智人祖先出現的比較科學可信的年代大約是5萬到10萬年前;繁衍路徑:非洲→亞洲→歐洲→美洲。

  注:僅存於細胞質中線粒體中的DNA,在受精過程中,由於卵細胞中含大量線粒體而精子中含量極少,因而個體細胞中的線粒體可認為僅來自母親。可用線粒體DNA來研究母係遺傳。

  2.尼安德特人

  1997年,根據線粒體DNA的研究分析進化路程,表明現代人類不是來自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說,尼安德特人是另外一個人類分支,與現存人類的祖先無關。約在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這個人類分支被來自非洲的新品種人類:晚期智人淘汰,並最終完全消亡。

  3.東亞人

  遺傳學Y染色體研究證明,東亞的現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約5萬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進入東亞的南部,然後隨著東亞的冰河期的逐漸結束,在以後的數萬年中逐漸向北遷移,進入東亞大陸,遍及中國大陸,北及西伯利亞。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祖先從東南亞進入中國南方,而後越過長江進入北方地區。另一批非洲智人從東南亞向東逐漸進入太平洋群島。隨後,約8500年前,中國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係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國三皇傳說時代。

  約5000年前,父係氏族公社。新石器後期。中國五帝傳說時代。埃及金字塔出現。

  約4000年前,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

  〔注:Y染色體是人類23對染色體中的性染色體,男性專有,因此傳遞方式隻能是從父親到兒子,可用於研究父係遺傳,如姓氏的遺傳等。〕

  4.西伯利亞人與印第安人

  2003年,美英科學家對西伯利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進行的比較分析表明:

  1.90%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和50%的北美洲印第安人,來自同一個父親。繁衍路徑:西伯利亞東北亞→通過百令海峽的陸橋→阿拉斯加,這時,來自東北亞的一群西伯利亞人中,其中的一個西伯利亞男人的生殖細胞Y染色體剛好起了變化,名為“M242”,大概發生在距今1.8萬年前(此時是最近的冰河期中末期,海平麵下移,使聯結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間的白令海峽可以通行)也就是說: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西伯利亞人首次進入美洲不早於1.8萬年前。且隻有這個男人的子孫生存並繁殖下來,隨後,他們的後代慢慢往南遷徙。

  2.此後不久,幾百或幾千年後,另外一群東北亞人也同樣的來到了阿拉斯加,他們的後代繁衍構成另外的一半美洲印第安人;但不知為何止步於北美洲,未有繼續南徙。

  5.中亞人

  中亞是歐亞大陸群體中遺傳多樣性最高的地區。在研究過的所有歐亞人類群體中,中亞群體是歐亞大陸上最古老的人類群體,它具有最高的遺傳多樣性,尤其是烏茲別克群體。

  中亞地區是西伯利亞、美洲及部分歐洲地區人類群體的祖先。這個地區是兩次主要遷移浪潮的起源地,中亞人類群體向北遷移至西伯利亞後,一支向東遷移至美洲,另一支向西遷移至歐洲。歐洲現在的人類群體基本上是在舊石器晚期(約4.5萬年前)及新石器早期(約1萬年前)這兩個時期組成。

  6.多地區進化說

  有關中國倡導的多地區進化說。

  所謂多地區進化說,即:自200萬年前直立人從非洲擴展到世界其他大陸以後分別獨立演化為現代的非洲人、亞洲人、大洋洲人和歐洲人,在此期間各地區之間有些許的基因交流。

  對於中國就是說: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是連續進化的,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獨立的進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獨立的進化出)→現代人(現代中國人)。即:北京猿人是來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後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來並獨自發展進化,最後演化成為現代中國人。

  但是,目前的人類考古學和現代遺傳學基因研究結果都顯示了中國早期智人的滅絕並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徹底取代的事實。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證據上,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出現了據今4~10萬年間的化石斷層,斷層時間大致與第四紀冰期相符。也就是說,中國的早期智人由於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約7.5萬年前,在蘇門答臘島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這次火山噴發在約6~7萬年前,造成全球進入冰河期),使得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絕大多數的生物種類由於惡劣的氣候而難以存活。

  因此,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是來自非洲的晚期智人,在冰河時期中末期,經由東南亞由南及北進入中國。

  因此,認為中國人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的人類起源說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7.特例——澳大利亞

  特例:對約6萬年前的澳洲人類遺骸提取出的線粒體DNA分析發現:它與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據認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類的古老DNA在遺傳上沒有聯係。這表明:在澳大利亞出現的早期現代人,其演化路線並非來自於非洲

  〔注:現生智人分為四大人種。中國人、東亞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屬於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歐洲、北非和南亞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非洲是黑種人;澳洲是棕種人(澳大利亞人種)。〕

  8.走出非洲

  人類走出非洲並不隻是一次。

  至少在40萬年到80萬年前就已經有部分人(直立人)走出非洲了。

  以線粒體及Y染色體估算,絕大部分人類(智人)走出非洲的時間是8萬年到15萬年前,

  之後發生了幾次人群回流非洲的趨向(可能是受全球進入冰河時期的影響)

  再以後又進一步擴張(隨著冰河時期結束,受氣候逐漸回暖的影響)

  隨後,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構成現代的世界人群。

  9.人口

  約100萬年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50萬。

  約7萬年前,最近的冰河時期,由於環境惡劣,生存困難,人口曾下降到隻有約2~3萬人。

  約1.1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氣候回暖,挪亞方舟大洪水時代,全球人口總數約有100萬。

  約5萬年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300萬。

  約1萬年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500萬。

  約7000年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3000萬。

  約3000年前,全球人口總數約有1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