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日本風俗

  日本最常見的姓氏是佐藤、鈴木、田中等。據估計,日本目前有姓氏約12萬個,其數量遠遠地超過了中國姓氏數量!

  日本姓氏趣聞

  在中國,除了遠古時期人類以氏族為姓外到後來都有姓氏。而在日本,幾個世紀以前卻沒有姓氏。直到近代,一些貴族才有簡單一點的姓氏。到了19世紀,明治維新時期,廢除了社會等級製度,平民百姓才開始有姓。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日本政府下令國民必須有姓,以便進行戶口登記。並且規定了時間,凡是不按時報姓氏的,都要受罰。由於時間緊迫,人們匆忙之間,便隨便指物、指地名、指職業為姓,有些甚至是開玩笑的話,也用來為姓。所以日本的姓氏既怪又多,真是五花八門,聽起來會叫人噴飯。

  如:穀村、東條、中島、田中、高橋、渡邊、西域、中村、井上等以地域特征為姓;山下、江上、岡崎、河本是以山川為姓;竹下、佐藤、近藤、櫻木、鬆坡、河稻則以植物為姓;豬木、龜山、小熊是以動物為姓;日光、北風是以天象為姓;觀音、西園寺、水前寺是以宗教為姓……尤其令人叫絕的是,姓氏中竟有“八月一日”、“十七女十八男”、“數十萬人”等。更有的人起出的姓氏居然是“犬養”、“九鬼”、“龜塚”、“牛尾”等。姓氏中最短的有“一”、“乙”,最長的有“藤木太郎喜佐衛門將時能”、“籠穀懿俯舍仰袁裏小野弘海外僑胞”等。日本最常見的姓氏是佐藤、鈴木、田中等。據估計,日本目前有姓氏約12萬個,其數量遠遠地超過了中國姓氏數量!日本茶道

  茶道是日本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流友誼的一種特殊禮節。如今,它已經作為一種專門的藝術和學問成為整個日本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了。

  茶道分新舊兩派。新派比較自由,不必拘泥於固有的繁瑣程式,主客之間可以隨便交談;而舊派必須要按規矩行事,嚴禁談論與茶道無關的事情。

  舉行茶道的時間分為朝茶(上午7時左右)、飯後(上午8時)、消晝(中午12時)和夜話(下午6時)四種情況。舉行茶道的環境也非常講究。

  條件稍好一點的家庭,一般在私人花園中蓋起三間精致的小屋,其中有兩間是相連著的,這兩間中一間作為舉行茶道用的茶室,另一間放置放風爐、茶具、木炭和水缸,是儲存室。還有一間是供客人用的休息室,與這兩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中間有一條彎曲的小路相連,小路旁栽種著奇花異木,路麵上鋪滿了各種顏色的精美石子,整個環境充溢著典雅、清幽的氣氛。

  茶室中的陳設十分簡單。除了桌、椅和茶幾以外,牆上再掛著幾幅古代珍貴的名人字畫,地上鋪著日式的“榻榻米”。靠近門口處的花架上,擺放著適合節令的瓶插鮮花。茶室的門也很有說道,那是一扇三尺高的格子門,經過的人都得彎著腰才能進去。據說這樣設計可教人為人處世須謹慎,不要自高自大。門口放有一隻大石臼,裏麵盛滿了清水,客人須先在這裏洗手,然後脫鞋進屋。客人到達及洗手時,主人必須一直躬身守候在門旁,以示尊敬和誠意。賓主入室以後,相互鞠躬,互致互候一番,主人就忙著準備茶具開始煮茶了。這時,客人須退出室外,在花園中散步或到休息室裏休息。聽到主人敲擊木鍾呼喚,方可再次返回茶室。

  茶道所用的茶葉是上好的綠茶,事先要把它用石臼研成粉末。舉行茶道時,主人將兩木勺綠茶粉末放在茶碗裏,用滾沸的開水衝泡後,再用竹筷攪拌均勻,這時茶汁便濃如豆羹了。所用的茶碗,也都是粗糙厚重的,並塗以橙色或暗黑色的彩釉,古色古香,莊重典雅。茶泡好以後,第一碗須先敬首席,然後才敬其他的客人。主人在敬茶的時候要用左手把茶碗托到客人的麵前,客人接過後要把茶碗舉到同額眉一般地高,然後才可飲用。接著主客雙方便圍繞茶道的話題熱烈地談論起來。茶越喝越香,話越談興致越濃,整個茶道的氣氛始終非常高漲。當客人餘興未盡地起身告辭以後,主人要跪坐在門外送別,雙方約定好下次舉行茶道時的東道主。

  需要強調的是,舉行茶道時,賓主雙方必須要自始至終地身著日本的民族服裝——和服。

  習慣成自然

  日本人重視禮儀,尤其擅長鞠躬。凡是了解日本的人都會感到,日本人的鞠躬禮在世界上恐怕是首屈一指。首先,日本人重視禮儀教育。一些大公司招用新雇員,首先對他們進行的是包括鞠躬在內的禮儀教育。如果這一職業教育過不了關,老板就不接收這名新雇員。在日本,無論什麽階層的人,見麵時都是先鞠躬後說話。包括日本首相在內,他在對議員演說之前,總是先施一鞠躬禮;電視播音員在播送晚上新聞時,通常也向觀眾鞠躬致意;商店營業員接待顧客,幾乎要向每一位顧客鞠躬好幾次,一天真不知道要鞠多少次躬呢?一位女電梯司機說,她平均每天要鞠躬2560次!令人驚奇的是,有些日本人在打電話時,即使與對方遠隔千山萬水,根本無法見麵,也在放下電話之前畢恭畢敬地鞠上一躬!這真是“習慣成自然”了。

  日本人名趣談

  在名字裏能讓人知道此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幾,這在世界所有國家當中,日本可謂首屈一指。有人統計過,在日本的人口中,至少有1/3的人可以通過姓名知道他的排行。

  如:長子:稱“太郎”。

  次子:稱“二郎”、“次郎”或稱“治”。

  三子:稱“三郎”、“造”或“藏”。

  四子或五子便稱為“四郎”、“五郎”了。

  日本的女子一般都稱“子”。長女稱“太子”,次女稱“中子”,三女稱“三子”。後來又發生了變化,多采用文雅一點的字眼。如“陽子”、“惠子”、“博子”、“洋子”等。

  狗相撲比賽

  日本的相撲比賽被譽為“國技”,它已擁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然而,在日本四國島的高知縣,還流行著一種狗相撲比賽。那裏專門設有培養相撲狗的訓練中心,並配有5名專職的馴狗員,每個馴狗員大約管40多條相撲狗。每年當地都要舉行多次的狗相撲比賽。

  狗相撲比賽與人的相撲賽一樣,也分重量級和輕量級等不同等級。比賽的狗也跟人一樣穿著相撲圍裙,係著相撲腰帶。比賽場上,香煙繚繞,一些名狗還被木雕成像掛在牆上,以加深人們的印象和擴大宣傳的效果。比賽開始以後,相撲狗個個奮勇爭先,撲咬著對手,它們的主人——馴狗員則站在場外大聲地發號施令。這樣,經過15分鍾的一個回合的較量,大概就可以定出勝負輸贏了,如果一個回合不行的話,就再加一個回合。裁判員往往以狗的撲咬凶猛程度、戰鬥意誌的強弱和撕咬技術的高低作為評判的標準。如果其中一條狗受了傷或夾著尾巴逃走的話,就算輸了。

  這些相撲狗的平均壽命大約是10年。通常從1歲一直戰鬥到8歲,然後退休。人們對這些狗非常愛護和關懷,即使它們死了,也要請和尚為它們念經,超度狗魂。

  日本“木屐”

  木屐是日本人的傳統鞋子,穿夏季和式服裝時,腳下必穿木屐。有趣的是,木屐不僅是日本人的鞋子,而且還是很好的饋贈品。特別是正月和夏季的盂蘭盆節時,更喜歡互相贈花樣繁多的木屐,簡直就像是一件藝術品。

  木屐底下前後各有兩塊木齒,用來支撐腳底並保持腳的清潔。其形狀多為方形,也有圓形的。男木屐一般多為黃色,女木屐則有各種顏色,並且還雕有各種花紋。盡管傳統上木屐是與和服配套的,但發展到今天,也有一些青年用它來配西裝。他們雖然身著西裝和牛仔褲,腳下卻蹬著木屐,並以此來標新立異趕時髦。

  據有人考證,木屐是東南亞稻種文化的產物,約誕生在彌生時代。最初是為了水田作業方便,用木板或竹板為底,捆在腳下,以避免腳陷於泥水之中。後來因為穿著涼爽,就從水田穿到了陸地上。因為日本氣候潮濕,得腳濕病的人多,所以木屐傳入日本後,很受日本人的喜愛。發展到後來,終於成為日本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筷子節

  每年的8月4日,日本的一些地區都要舉行供奉筷子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有筷子生產商、經銷商、飲食業經營者和各行各業的群眾。他們把成千上萬雙用過的各式各樣的筷子擺列在一起供人們參觀、鑒賞、品評,然後把它們當眾焚燒銷毀,作為供奉。據說,筷子節是由一位名叫本田總一郎的學者發起的,目的和宗旨是為了感謝筷子成年累月地辛勤為人類服務,保持和發揚筷子精神。

  筷子中有不少學問,日本人用筷子也非常講究,除了一般的家庭,飯店裏所用的都是裝在紙袋裏的衛生筷子。日本人還喜歡把一些哲理格言、古典詩詞名句燙刻在筷子上,使人們在餐桌之上就能從中受到某些教益和啟迪。

  另外,日本的筷子也與中國的筷子有所區別,中國的筷子長、筷子頭粗,而日本筷子短、筷子頭尖日本人用筷子時還有八條忌諱,稱之為“忌八筷”:

  一是舔筷。用舌頭舔筷子是日本人所討厭的;

  二是迷筷。即手拿筷子,猶豫不定到底吃哪盤菜,在餐桌上四處遊尋;

  三是扭筷。扭轉筷子,用舌頭舔粘在筷子上的飯粒;

  四是移筷。夾了一個菜以後,不接著吃飯,而又去夾另一個菜;

  五是插筷。即把筷子插在菜中來吃;

  六是掏筷。用筷子從菜中扒弄著吃,或盡挑些自己所喜歡的食物,而不是從一邊排著吃;

  七是跨筷。停吃的時候,把筷子橫跨放在碗或碟子上;

  八是剔筷。用筷子代替牙簽來剔牙。

  以上8種做法是日本人在飯桌上所最為忌諱的,也是他們進行兒童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所以與日本人同桌就餐時一定要對此加以特殊的注意。

  男孩節和女孩節

  日本的少年兒童,除了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歡度“六一”國際兒童節以外,還有他們自己民族傳統的兒童節日——5月5日男孩節(日語叫“子供之日”)和3月3日女孩節(日語叫“雛祭”)。

  男孩節這天,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隻要是有兒子的家庭,室外都用竹竿掛起鯉幟,有幾個男孩就掛幾個。鯉幟的大小也並不一樣,大的代表家裏的大男孩,小的代表小男孩,最大的鯉幟竟長達二三十尺。這些用棉布、紙或塑料布做的空心鯉魚,分紅色、藍色和青灰色等幾種,在鯉幟上邊的竹竿上還掛著五條彩色帶子。和煦的春風吹來,無數鯉幟和彩帶在竹竿上隨風飄蕩。遠遠望去,就像一條巨型鯉魚在晴空中跳躍嬉戲,非常好看。男孩節之所以要用鯉幟表示慶賀,是因為鯉魚喜歡逆水遨遊,顯示出勇敢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所以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像鯉魚一樣朝氣蓬勃,永遠向上。

  女孩子生下來以後過第一個3月3日時,父母要買來一套整齊的玩偶(一般是15個一套),寄托自己的一片心意,希望小寶貝得到幸福和快樂。節日的前一天,女孩的父母就邀請親戚朋友來共慶佳節,慶祝活動一直進行到第二天早晨。米酒、粽子、紅白綠三層菱形餅、紅白兩色的糖果和插滿桃花的花瓶,跟玩偶擺在一起,使家中充滿了節日的氣氛。玩偶則按傳統方式分別放在鋪著紅色天鵝絨的梯形架上。架的頂層是穿著華麗服裝的天皇和皇後,背後還襯著小巧的屏風;第2層是宮廷侍女;第3層是5個彈琴吹奏的女藝人;第4層是左右兩丞相;最下一層是兩個仆人。每一層還配有相應的小巧玲瓏的家具和擺設。這一套玩偶十分形象地再現了封建時代的日本社會。

  這些玩偶以後就成了家中最為珍貴的東西了,每年女孩節那天,小姑娘總要把它搬出來,和自己一起歡度節日。在她長大成人以後,玩偶仍會引起她幸福的回憶。

  在日本,男孩節是“固定節日”,受到各方麵的重視。而女孩節卻沒有這樣的待遇。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日本男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祝賀孩子生牙

  在日本,當孩子出世以後的第100天或120天的時候,要舉行“食初”儀式,祝賀孩子開始生發牙齒,並希望他(她)能夠繼續健康地成長下去。

  在舉行“食初”儀式時,家長要為孩子做上一頓“紅豆飯”,飯裏有許多比飯粒略大的小石子。家長們希望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能夠吃到幾顆石子。

  他們認為,孩子在“食初”之日每吃到一顆小石子,就意味著他能夠長出一顆像石頭般結實的牙齒。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

  “敬老節”

  每年9月15日,是日本的敬老節。這天,人們慰問老年人,向老年人贈送紀念品。這個節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鼓勵尊老而規定的,但從民族感情來說,它的來源卻是很早的一則美麗的曆史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日本有一個小國,很不尊重老人,人一過了60歲就要被送到山上去“天葬”。有一家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祖父到60歲了,孫子不忍心送他去天葬,就把他藏在小閣樓裏,每天偷偷送去飯菜。這時候,一個國家來侵略,並派使者送來兩隻海蝦,說是隻要這個國家有人能辨出雌雄,便撤回重兵。然而全國無人能辨,國王十分著急。這時,躲在閣樓上的祖父知道這件事後,悄悄地把分辨雌雄之法告訴了孫子,孫子報告國王,分辨出了雌雄海蝦。於是,那個國家就撤兵了。國王重賞了孫子,並詢問辨認之法的來源。孫子道出了實情,國王大受感動,從此取消了天葬陋俗。

  這個故事在日本流傳很廣,尤其是在老人節期間,人們都願意講這個故事,借以教育後代尊敬老人。

  不受歡迎的梳子

  在日本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梳子備受冷遇。在許多家庭裏根本沒有梳子,在旅館或豪華飯店的客房裏也很少擺放梳子。在大街上,倘若有人不慎將梳子掉落地上,那是絕不會有人去撿的。在親友們的日常饋贈中,人們送什麽的都有,唯獨沒有單送梳子的。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原來,在日語中梳子的發音與“苦死”同音,這樣撿梳子就成了自討苦吃,送梳子給人也成了送給人辛苦,誰還願意幹這種既不吉利又討人嫌的事情呢?廁所也有節日

  為了治理日本的市容衛生,1985年,日本成立了全國廁所協會。目前,參加該協會的人已超過30萬。這些會員大多是學者、建築家、環衛專家和市政人員。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個協會作出了一個規定,定於每年的11月10日為全日本的“廁所節”。每當節日來臨時,這些會員們便把全日本近3萬個廁所打掃得幹幹淨淨,同時開展廣泛的宣傳和組織工作,舉辦大型廁所展覽。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日本人的講究廁所衛生的環境意識。

  日本人寄信規矩多

  在日本,寄信有許多的講究,倘若因為不懂規矩而違反了它,定會引起收信人的誤解和不快。

  日本人在對遭受了火災的人發慰問信時,絕不能使用雙層信封,他們認為那是“禍不單行”的意思;日本人還忌諱收倒貼著郵票的來信,尤其是對正在熱戀中的男女來說更是這樣,因為這樣的信代表著朋友絕交、戀人分手,從此分道揚鑣。日本人寫信習慣於豎寫,因此他們在收到信以後,如果發現自己的名字被折疊得頭朝下就會非常不高興,他們認為那樣會給自己帶來不幸和晦氣。

  盂蘭盆節

  每年8月13日到15日的盂蘭盆節,是日本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民間,它被重視的程度簡直可與新年相媲美。

  節日期間,各大公司和機關團體都要放假,人們紛紛趕回家去與親人團聚。各地還要舉行慶祝活動,慶祝的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大的原則卻差不多:以15日為中心,前期叫“宵盆”、“迎盆”,後期稱“終了”、“末端”。

  13日是迎接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高掛起帶有家庭徽記的燈籠,點燃用蒿茅搓成的草繩,上墳去迎請祖先回家。有的還要用茄子、蘿卜、土豆等做一匹馬,讓祖先的神靈乘坐回家。請祖先時要向墓碑澆水,並供上一些鮮花。

  請到家中以後,要在佛壇上擺上祖先的牌位、遺像,再供上死者生前喜愛的食品、水果等,最後焚香祭拜。15日是歡送日,人們打著燈籠將先人的靈魂送回墳地,在墳地燒掉燈籠,口中念道:“××先人,明年盆節,請您再回家過節。”如果父母是當年去世的,這家這一年的盂蘭盆節便叫做“初盆”,紀念儀式要格外隆重,在外地的兒女也要趕回家來參加祭祀父母亡靈的活動。

  盂蘭盆節起源於中國,公元5世紀時,“盂蘭盆經”(佛教經文,“盂蘭盆”是古印度梵語的譯音,意為“救倒懸”)中的目蓮救母故事便在中國極為流行。目蓮是佛祖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他的生母死後處境極其悲苦,如同倒懸一般。目蓮眼見老母受難,心如刀絞,就請求佛祖慈悲救度。

  佛祖吩咐他隻要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備足百味飲食,供養10萬僧眾,就可解脫老母之苦。目蓮依照佛旨設下“盂蘭盆會”,果然使母親擺脫餓鬼,獲得拯救。盂蘭盆會本是佛教徒為緬懷先人而舉行的宗教儀式,時間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公元6世紀前期的梁武帝時代,才在我國民間仿效盛行起來,並於7世紀中葉傳入日本,成為深受日本人民喜愛的節日。後來,這一節日又與施舍餓鬼會、萬燈會等結合舉辦,就逐漸演變成現在這種形式,盂蘭盆節也成了“祭魂節”。日本改用公曆後,節期也由原來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改為公曆的8月中旬。

  嬰兒命名日

  日本孩子出生以後首先要舉行命名儀式,命名日多選在出生後的第3天至第14天舉行,而以第7天命名的人最多。日本人認為,這一天是命名的吉日,在這一天命名的兒童一生都會吉祥如意,所以把它叫做“禦七夜”。

  “禦七夜”這天,家長要早早起床,把室內外打掃得幹幹淨淨,然後擺下盛大宴席,遍邀親朋好友前來慶賀,同時當眾宣布為孩子取的名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不亞於中國兒童的“百天”和“周歲”。

  看日曆行事

  在日本,人們要做一件什麽事,總要先看一看日曆。因為日本日曆有一大特點:每星期一至星期六的日期下邊或一旁,常常注著吉凶禍福的預測。如大安、友引、先勝、赤口、先負、佛滅等字樣。人們稱之為“六曜”。

  “六曜”的大體含義是:大安——即平安,什麽事都會如願以償。

  友引——一半吉一半凶,晝凶夜吉。這一天千萬不要舉行葬禮,以防死人的靈魂把朋友帶到陰間。

  先勝——先到者勝,即這一天幹什麽事都要搶在別人前麵。

  赤口——早晚凶,9點到下午3點吉。這一天持刀具工作的木工、廚師要留心自己的手。因為“赤口”意味著流血的傷口。

  先負——與先勝相反,這一天千萬不要搶先做事,幹什麽都要慢騰騰地。

  佛滅——大凶之日,萬事均不如意。

  奇怪的是,這些本來很荒唐的事,日本人卻深信不疑。他們在入學考試、結婚、出門旅行都要尋大安”的日子;葬禮要避開“友引”這天;“先勝”日貨商店拋售廉價商品,一早晨便顧客盈門。如果那天碰上中意的姑娘,人們也一定會搶先去求婚;“先負”的上午則人們都是慢性子;“佛滅”日則遊客稀少。

  自然,也有一大部分日本人不相信“六曜”這一套,包括政府部門也對這些迷信說法嗤之以鼻,但由於公眾的心理因素,一時又無法扭轉。一些機關單位在安排工作日程上也要參考“六曜”。如日本的火葬場的休息日就選在“友引”這天。

  令日本孩子高興的日子

  日本的孩子在7歲、5歲和3歲時都要舉行儀式進行祝賀,這就是所謂的賀“七、五、三”。具體時間是每年公曆11月15日。屆時,孩子一家要穿上新和服去神社參拜,並把千歲飴,即棒狀麥芽糖染上紅白兩色,分別贈送給親友和鄰居。男孩在3歲時有束發的儀式,女孩在7歲時有束腰帶的儀式,到了這個年齡可以束上與大人相同的腰帶,這標誌著他們已經步入成年,可以參加成人的各種活動了。

  如今,賀“七、五、三”這種儀式已不多見了,但是“七、五、三”在日本孩子的心目中仍然是個穿新衣、吃糖、去神社遊覽的快樂日子。

  供奉杵臼

  杵臼是搗米的用具。杵是用石頭做的,一頭有榔頭的石柱;臼也是石頭做的,有些像大碗。尋常的杵臼,在日本卻有著不平常的地位。日本人視之為神,時時想著它,處處供著它。

  長野縣善光寺,是日本的著名寺廟,那裏的本尊大佛就安放在一座古老的石臼上;神奈川厚木神社及江之島八阪神社的神輿均乘坐在臼上休息;正月裏迎歲首,也是以臼為祭壇;很多吉祥喜慶事的儀式,往往用三根杵,由三位女子搗年糕;農民把杵臼放在主房大柱子旁邊,如翻蓋住宅或有火災時,首先將杵臼請出;生下第一個孩子要放入臼內,以祝其茁壯成長;年除夕之夜,人們也要請臼過年:在臼中放一升米,上麵再放一圓形年糕,旁邊置一桶清水,這就意味著臼也過年了……日本人為什麽尊杵臼如神呢?大概是因為在使用機器碾米之前,杵臼是製造食品的主要工具,而食品又與供奉緊密相連,在信仰、民俗、禮儀等物均離不開它。所以杵臼漸漸成為神聖的東西了。有趣的是,在高度機械化的日本,近年來石臼業又再度繁榮。據說是人們經過嚐試,覺得機械杵的年糕不如人工搗的年糕好吃,並且,手搗年糕又能營造出節日氣氛。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