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中國風俗

  有人統計,中國現有姓氏3017個。如果從裏麵摘出個別姓氏進行分類排列,可列出10個有趣的類別。

  中國百家姓

  有人統計,中國現有姓氏3017個。如果從裏麵摘出個別姓氏進行分類排列,可列出10個有趣的類別。

  1.植物類:桃、李、梅、蘭、菊、竹、鬆、柏、楊、柳。

  2.動物類:馬、牛、羊、豬、貓、雞、龍、虎、熊、蛇。

  3.人體類:頭、耳、目、口、舌、齒、膽、心、足、骨。

  4.稱呼類:父、子、孫、公、兄、弟、姐、姑、娘、姥。

  5.時間類:春、夏、秋、冬、晨、午、年、月、日、時。

  6.方位類:東、西、南、北、左、右、上、下、前、後。

  7.朝代類: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

  8.數字類:一、二、三、四、五、六、七、百、千、萬。

  9.顏色類:赤、橙、黃、綠、青、藍、紫、白、黑、丹。

  10.地支類:子、醜、寅、卯、辰、午、未、申、酉、戌。

  端午節

  農曆的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最有影響的節日之一——端午節,這一天又稱為重午節、端陽節。

  “端”與“初”的意思一樣,表示開始。農曆的正月舊稱建寅月,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恰是“午月”,古人又常把五日寫成“午日”,這樣,“初五”也就可以寫成“端午”了。又因為“午月”和“午日”中的兩個“午”字重複。所以又叫“重午”。古人還把“午時”當作“陽辰”,於是“端午”也可說成“端陽”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曆來眾說不一,但最具影響的卻不外以下幾種:第一種說法是,這一節日與寒食節一樣,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大臣介之推功成後不肯受封而被火燒死的故事而形成的;第二種說法是紀念戰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據說伍子胥被吳王賜劍自殺以後,滿懷冤憤,死不瞑目。他的屍體被裝進袋子裏,扔到錢塘江中,從此以後,錢塘江便常起怒潮,洶湧澎湃,頂數五月五日的潮水最凶,人們都說那是伍君冤氣未消,特意顯靈來了,於是都紛紛前去祭奠;第三種說法是越王勾踐戰敗以後,被俘往吳國,後來又巧計逃回越國,從此便臥薪嚐膽,立誌報仇雪恨,他積極操演軍隊,訓練水師,並在公元前476年的五月五日莊嚴出師,消滅了吳國。這種知恥後勇、堅韌不拔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人,於是,人們便在五月五日這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第四種說法盛行於北方,相傳在元朝末年,一些饑寒交迫的農民為了推翻統治者,籌劃在五月五日這天起義,後因叛徒出賣沒有成功。為了吸取教訓,永遠記住這一天,就把五日叫作“耽誤(當午)”了。

  但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對2000多年前楚國詩人屈原的懷念。當時,為了反對強敵秦國的入侵,愛國愛民的屈原積極主張聯齊抗秦,但他的正確主張卻不能被最高統治者所采納,他本人也屢遭排斥和放逐。在極度的悲憤與失望之餘,屈原終於在農曆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百姓唯恐江裏的魚蝦蛟龍傷害屈原的遺體,便自發組織起來在岸上敲鑼打鼓,驅趕魚龍,並從四麵八方劃船過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他們還紛紛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龍蝦蟹,以保屈原的遺體無恙。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有的地方還盛行掛艾蒿、掛蒲劍或灑雄黃水,據說這樣做可以驅蟲避邪、消毒殺菌、驅散瘟疫毒氣、保持自身清潔。

  “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要把已經嫁出去的老少姑娘請回娘家,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再送回婆家。那麽這一習俗是怎麽形成的呢?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曾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於列國之中,後又幫助重耳歸國繼位,是個大功臣。擔任宰相後他精心治理國家,政績卓著,深受君王和國民的愛戴和尊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之時,總有很多人前來祝壽送禮,阿諛逢迎。日子一長,狐偃就慢慢變得驕傲起來,人們也開始對他不滿了。狐偃的親家趙衰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多次對狐偃好言規勸,甚至當麵數落狐偃的不是。於是兩人鬧僵了,趙衰本來就年老體衰,一氣之下竟死去了。趙衰的兒子見嶽父這樣不講道理,異常氣憤,就決定在六月初六狐偃再過生日時大鬧壽筵,殺死狐偃,為父親報仇。他把這個計劃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卻不料妻子顧念父女之情把消息泄露給娘家人。趙衰的兒子眼見機密敗露,無計可施,隻好呆在家裏坐等嶽父派人來抓自己。再說狐偃那邊,自從親家翁氣死以後十分過意不去,覺得再沒臉見趙家的人了。這年他又到地方上放糧,親眼看到百姓所受的許多疾苦,越發意識到是自己錯了。所以這次女婿欲設計加害,他也大度地諒解了,並於六月初六生日這天的早晨,親到趙府賠情。趙衰之子一聽嶽父大駕光臨,嚇得麵如土色,預感到大禍即將臨頭,但還是不得不硬著頭皮出門迎接。誰知一見到狐偃,他卻像沒事人一樣,親親熱熱地拉著女婿的手並馬回到了相府。這一年的拜壽筵與往年不同,狐偃沒有坐在壽堂上靜等眾人叩拜,而是恭恭敬敬地把女兒女婿讓到了上席。狐偃轉身麵對眾位來賓說道:“老夫經過連日的反思,已經知道自己近年來做事有錯。現在,賢婿雖有害我之心,卻是出於為民除害為父報仇的考慮,而且也沒有造成後果,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還望賢婿看我舊日麵上,不計前嫌,兩相和好1一席肺腑之言說得眾人心悅誠服,皆大歡喜。女兒女婿也連忙離座,跪在父親麵前叩頭請罪。

  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也比以前更加親近了。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都在六月六生日這天把女兒女婿接回家團聚一番。這件事傳開以後,老百姓紛紛加以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怒、免災去難的吉利。天長日久相沿成習,就形成了“姑姑節”。

  女兒節

  農曆的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習慣上把這一天稱作“女節”、“女兒節”或“乞巧節”。“七夕”晚上,人們都喜歡圍坐在院子裏,一邊乘涼,一邊聽老年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感人故事。夜深人靜時分,有些天真頑皮的孩子還會相約著躲在葡萄架下悄悄偷聽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時的說笑聲。

  傳說中的織女心靈手巧,女工活做得極好,每當她織好一匹彩錦,總要拋撒在空中晾曬一番,於是天空中便又多了一朵五彩雲霞。人間的女子對織女異常崇拜,渴望能像她那樣學得一手織錦刺繡的絕技,於是便在“七夕”之日牛郎織女團圓之時,在家中庭院裏搭結彩樓、擺下瓜果梨桃兒,焚香祝拜,向織女乞巧。這就是我國民間流傳了2000多年的“七夕”乞巧節的由來。

  在古時候,人們對這個節日非常重視。每逢這一天到來,婦女們都要比賽“乞巧”。“乞巧”的活動大致有這樣幾種:一是“卜巧”,就是卜問自己將來是笨是巧,如果是巧,究竟能巧到什麽程度?據古書記載,唐代的宮女“卜巧”的辦法是將1隻小蜘蛛放在1個小盒中,看第2天是否結網,或網結的是疏是密,是否整齊,以此來判斷是否得巧。二是“泡巧”,在農曆六月,用井水浸泡豌豆或綠豆,然後放到看不見陽光的背陰處,幾天換一次水,到了“七夕”之日把豆芽摘下來,投進水盆裏在太陽光下照影子,看誰的豆芽影子像針、剪、花、鳥、蟲、魚,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有一首民謠唱的就是這個習俗:“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手巾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三是比試針線活兒,七夕晚上,姑娘媳婦們圍坐在一起比賽穿針引線,誰先穿上針誰就先得巧,誰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揚。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稱作“女兒節”,規定這天不嫁女,因為織女在婚姻上曾遭過不幸,人們生怕自己的女兒也受此委屈。有的人家還在七月七把已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與娘家人團圓,他們這要做是表明自己與王母娘娘相反,怕玉皇大帝在七月七這天發現人間的男女長年幸福歡樂地生活在一起,從而在“七夕”過後將他們強迫拆散。

  標鼠為媒

  標鼠是一種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中的動物,樣子頗有些像鬆鼠,隻是個頭要大些。它一般是在清晨和黃昏才出來活動,尋覓食物。標鼠身輕靈巧,一次能跳兩米多高、20多米遠,很難捕捉到。在當地的少數民族拉祜族(苦聰人)看來,這是一種極為珍貴的動物,不但味道鮮美可口,而且還是青年人尋覓佳偶的大媒。

  在苦聰人的婚俗裏,說親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把親手射來的標鼠獻給姑娘的父母。能否射得標鼠,是衡量一個拉祜族小夥子是否勤勞、勇敢的重要標誌。因此,每一個苦聰的男子都得從小練就出一手過硬的射箭本領。有的小夥子到了結婚的年齡了,卻還沒有哪個姑娘願意嫁給他,那就是因為他至今還沒有獵獲過一隻標鼠。

  不過,標鼠數量稀少,也不易捕捉,一個苦聰人從10歲來起一直到20多歲,最多也就能捉到3隻左右。由此可知,對一個苦聰小夥子來講,肩上的擔子是格外沉重的。

  死雞贈客

  居住在貴州從江縣加鳩地區的苗族有個奇怪的風俗,他們贈送親友和貴客的最珍貴禮物是死雞。走在當地的山間小路上,你隨時都可以看到一些人肩上扛的木棒或扁擔上,吊掛著幾隻死雞。不用打聽,這些人一定是剛剛走親串友歸來。

  有意思的是,主人贈送給客人的本來都是活雞,但是卻要用繩子套住雞的脖子。這樣,客人走不了多一會兒,就會活活地把雞給勒死了。那麽為什麽要把活雞給套死呢?原來,在主人看來,如果雞是活的,客人或許帶回家去後會舍不得馬上殺了吃,這樣就有些違背主人送雞的初衷了。可如果雞死了,一到家就會馬上做了吃,客人一家就能及時領受送雞者的情意,豈不皆大歡喜?這樣,苗族人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將活雞套頸後再送給客人。

  達翰爾人的婚姻觀

  達斡爾族男子在娶親時,要迎著初升的太陽去接新娘,這象征著新的家庭如同旭日東升一樣,永遠幸福美滿。

  沿途所碰見的行人,不論認識不認識,都要分給對方一份結婚的禮物——酒肉和點心。婚禮之後男女雙方親屬中的青年男子還要舉行賽馬比賽,看一看哪個家族中的男子更具有男子漢的風采。按照當地的風俗,女方送親者要在新郎家偷些碗碟帶回去。達斡爾人把離婚看作是件很不吉利的事。當地有句俗話叫作:“寫離婚書的那塊地方,三年內寸草不長。”如果男方堅持要離婚,必須舉行儀式。儀式由娘家人主持,丈夫俯伏在地上,妻子橫跨過他的脖子,然後在男方家的爐灶口和煙囪上纏一塊白布,象征著丈夫已經死去了,這才標誌著正式離婚。

  中秋“送子”

  在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過中秋節時有一種偷瓜的習俗是外地所沒有的。在農曆八月十五的夜晚,人們選擇平時最壞的人家的瓜園去偷瓜,這些瓜通常是冬瓜或南瓜。偷來以後,要用筆在瓜上畫上娃娃的臉,再在瓜尾巴的旁邊插進一節約5寸長的小竹管,然後往瓜內注水,直到把整個瓜注滿為止。當那些缺兒少女的人家出外賞月的時候,便有人自告奮勇地悄悄前去把瓜送到他們的家裏,藏在被窩裏。夜深時分,主人賞月歸來要睡覺了,一拉被子,不料瓜娃娃一翻身,水流了一床,像小孩兒撒尿似的。主人卻並不急惱,他們明白這種“惡作劇”是善意的,含有祝福之意,於是便在心裏暗暗感謝親友和鄰裏的關心。有些地方卻不習慣於這種偷偷摸摸的送法,他們敲鑼打鼓大搖大擺地把瓜抬到別人家去,並當眾把瓜砍來煮著吃,他們相信這樣做效果更好,可以很快讓那家喜得貴子。而受“子”的人家則要請送“子”的人吃一頓月餅。

  那些丟了瓜的人家呢,第二天會公然站出來罵園的。偷瓜的人聽到叫罵聲,反倒高興起來,得“子”的人家聽到罵聲也不覺難過。原來,據說這時罵得越凶,將來生的孩子也越健壯。受“子”的人家,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小孩,還要讓兒女拜那些送子的人為“幹爺”、“幹爹”和“幹媽”呢。

  重陽節

  農曆的九月初九,是我國“一年一度秋風勁”的重陽節。古人習慣上用“九”來代表陽數,用“六”代表陰數,因此,“重九”也被稱作“重陽”。

  另外,重陽節正巧二九相逢,日月並應“九九”又與“久久”同音,古人便認為那是個宜於長久的吉利日子。

  這一天,天高雲淡、晴空萬裏、金風送爽、五穀飄香,我國素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據記載,形成這一風俗的最有影響的一件事是:東漢時期,桓景拜道士費長房為師。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預言:“九月九日這天,你家中將有大難。”桓景聽了以後大驚失色,連忙討求回避解救之法。費長房說:“你快叫家裏人做一隻紅布袋,裏麵裝滿茱萸,係紮在手臂上,然後與家人一同登上高山,再喝點菊花酒,這樣便可以免脫此難了。”桓景一一照辦了,到了晚上回家一看,果然所養的雞犬牛羊等都替代主人暴死多時了。這個故事雖說有些荒誕不經,但它畢竟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從此也就留下了九月初九登高避邪、討求吉利、希冀長生不老的風俗。

  登高作為古代的一種健身娛樂活動,對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大有好處。

  同時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胸懷,陶冶了情操和品性,因此大受人們尤其是文人的歡迎。特別是一邊品嚐著粉麵棗糕,一邊喝著菊花香酒,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帶茱萸的習俗在唐宋兩代十分盛行。為此,許多詩人和詞人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其中最被人們廣為傳頌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拋擲新娘

  在烏龍山下新安江畔的梅城,住著一些漁戶。他們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船上,即使是娶親,也在船上進行。不過,他們迎娶的方式非常獨特,盛行著一種“拋擲新娘”的習俗。

  結婚那天,新娘由家人用船護送到江心,而男方家族的船早就迎候在那裏了。女家的船在距離男家3尺遠的水麵上停好。新娘如要過去,隻有兩種辦法:一是用一隻大木盆讓新娘坐在中間,順水漂過去;但多數人都覺得這種方式缺乏刺激,不夠精彩,他們往往願意采用另一種“拋擲新娘”的辦法。

  拋擲新娘是一種極其緊張而驚險的事情,稍有不慎,拋的人和新娘就會一塊兒落水,從而引起圍觀人們的哄笑。為了保險起見,事先一般要用安全帶把拋的人緊緊係住,以防發生意外。拋的時候,要一手摟住新娘的雙腿,一手托住新娘的背,用很大的力氣去拋。這樣,對拋的人也有嚴格的要求。

  如果是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新娘會覺得不好意思,新郎也會不高興的;可如果是個上了年紀的人,力氣又不夠用,真是叫人左右為難。拋新娘的女方家要放3聲炮。第一聲叫“招呼炮”,請男方船上的人集中精力,做好準備迎接新娘;第二聲叫“動手炮”,代表著拋新娘的開始;第三聲叫“結束炮”,表示儀式到此告一段落。男方船上也要放兩聲炮,第一炮是“進門炮”,第二炮是“勝利炮”。

  最後,雙方船上的人都齊立船邊,相互致意,然後便掉轉船頭返回各自的駐地。

  認“舅舅”

  在夏季的黃昏或初春的早晨,走在雲南哈尼人的山寨旁,經常會碰到一些少婦懷抱幼兒坐在小路邊,熱情地同過往的行人打著招呼。原來她們是在認“舅舅”。

  認“舅舅”通常是在孩子滿三四個月以後。出門的時候,一定要帶上一包糯米飯,兩個煮雞蛋或鴨蛋,一二斤炒黃豆。走在小路上,凡是碰到迎麵走來的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請他吃炒黃豆。在經過小溪或小河時,首先要找一顆小石子扔過河去,過河以後,再把小石子找回來放在一個可靠的地方。這時就可以坐下來休息,一邊吃著糯米飯,一邊把雞蛋剝好放在橋頭。如果有人路過那裏,一定要熱情地邀請他同吃一頓。

  這一天所碰到的第一個年輕的男子就是“舅舅”了。見到“舅舅”以後,要行見麵禮,“舅舅”還要從隨身攜帶的物品中選出一件送給孩子作為紀念。隨後,“舅舅”就把孩子抱回家中,小住三五天再送回原來接孩子的地方。孩子的母親早已等候在那裏了,她把孩子接過去以後,連聲致謝,認“舅舅”一事也就告一段落了。孩子的母親必須要重新找回原來過河扔過來的小石頭,再扔回去,方才可以過河回家。她們相信,隻有這樣做才不至於迷失方向。

  “談婚洞”

  貴州境內的瑤族姑娘都住在木板樓內,在她們床頭的板壁上,通常鑿有一個比酒杯略大的小圓洞。這個洞是幹什麽用的呢?原來這叫“談婚洞”。當一個小夥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他就會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來到姑娘居住的房子外麵,把一根細木棒輕輕捅進小圓洞中。姑娘一看便知道是求婚者來了,於是便通過洞口與外麵的人聊起天來。

  如果小夥子和所愛的姑娘還不熟悉也不要緊,他可以邀請一些同伴和自己一齊來到姑娘房外,並演奏起各種美妙動聽的樂曲。姑娘從洞口向外觀望,發現人群裏有自己中意的小夥子,就會唱起迎客歌來,歡迎小夥子們進屋坐坐。小夥子們被迎進門中,圍坐在火炕上;姑娘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與小夥子們縱情交談、唱歌。經過一番對歌以後,姑娘就會明確地表達出喜歡哪個小夥子來,以後他就可以單獨來到姑娘房外,通過“談婚洞”跟姑娘傾心交談、互訴衷腸。

  許許多多的姑娘和小夥子,就是這樣通過“談婚洞”來談情說愛、結成恩愛夫妻的。

  “紅線纏蛋”

  我國南方有的少數民族有用紅線過生日的習俗,其中最有名的是吃用紅線纏過的雞蛋。

  按著當地的風俗和規矩,人們先將雞蛋煮熟並晾涼,然後再用一根紅色的絲線層層纏繞,過幾歲的生日就纏繞幾圈。最後將纏好的雞蛋在盤中層層擺好,端上桌去賓主分享。據說吃了紅線纏繞過的雞蛋以後,可以祛病避邪、幸福長壽。親戚朋友鄰居在為主人祝壽時,也要吃上幾個,以沾沾那人福和壽的光。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也就越高興,認為這樣做會給自己添福增壽。壽筵上除了“紅線纏蛋”這道主“菜”以外,其他食品如水果、青菜、雞、魚等也可以用紅線纏繞。可以想象,一桌以紅線為聯係的筵席定會洋溢著“壽星爺”全部的喜氣,同時也增添了賓主之間那無盡的綿綿情意。

  剃淨須發表孝心

  在白族的民間,無論貧富貴賤,凡有喪事的人家都一概遵循“削發為孝”的古老習俗。這一喪俗流傳了數百年之久,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父親或母親死的當天,作為孝順的子孫都要把頭發和胡須全部剃除幹淨,並且要脫去腳上的鞋襪,換上用稻草編成的草鞋坐守於靈柩兩側,吃睡都不準離開。長子要由族人陪著,挨家挨戶地向親朋好友和周圍鄰居家報喪,報喪時孝子不能進入別人的家門,也不能在人家的門前喊叫和哭號,隻能由陪同的族人在門外喊話。待那家的主人出門來時,孝子不分輩分高低、年齡大孝是男是女,都得跪在地上磕頭,直到陪同的人把情由說完,才能站起來。

  孝子服喪的期限通常為一個月,有的地方是21天。過了這個期限後,才可以把須發蓄留起來。

  開口奶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孩子生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討要開口奶”,也叫作“開喉奶”或“始奶”。人們相信,沒喝過這種開口奶的嬰兒是不會順順當當長大成人的。

  這一口奶必須向別家的婦女討來。而且生女嬰的人家要向生男嬰的婦女討奶,生男嬰的人家要向生女嬰的婦女討奶。有的地方如溫州一帶還必須向外姓婦女討奶,這意味著將來孩子長大了,須向別姓的人家去找對象。

  喂這一口奶前,一般還得喂嬰兒幾種湯,這些湯酸辣苦鹹四味俱全,唯獨缺少甜。這個意思是說,先讓孩子嚐嚐人間的各種酸苦,然後再給他(她)奶吃,使他(她)從小就懂得先苦後甜的道理,以便在將來的人生中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樹葉“情書”

  雲南景頗族的男女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一些植物葉子作“情書”。這種“情書”雖然沒有文字,含義都很明白。例如“蒲謝”的葉子表示:“無論你躲到哪裏,我都會找你出來玩的”;“石根哈”的葉子表示:“我誠懇地向你求愛,你可千萬不要拒絕我”;“木克”的葉子表示:“咱倆發誓永遠相愛,決不變心”;如果得到的是對方的“莫那”葉子,那就等於說:“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不然別人會笑話我的”。這等於被對方婉言謝絕了。

  “轉椿樹”祈盼長高

  在河北省的南部,有一種“轉椿樹”的習俗,它是那些矮人渴盼長高的心理寄托。

  每當除夕之夜到來,在夜深人靜以後,那些矮人就會悄悄跑到白天選好的一棵挺拔直峭的椿樹前,一邊圍著樹身轉圈兒,一邊低聲哼唱著自己編的小曲兒:椿樹椿樹你真香,隻轉三圈身就長。今年我若長了個,明年給你燒炷香。

  轉圈時有很多講究:隻能正轉,不能倒圍,而且轉完以後,要不回頭地一溜小跑趕回家。倘若路上碰到人或回頭看,就不靈驗了。

  老人說,選擇這種時刻是因為天地神靈和人一樣,要歡慶佳節,心情舒暢,最容易給求告的人賜福。

  雞心認親

  生活在廣西隆林、貴州西南和雲南東南地區的苗族,有各種姓氏和家族,他們都有許多自己忌吃的東西。如姓楊的大多不吃雞心,姓李的不吃脾。

  當他們碰到一起,有心人要認一認親兄弟的時候,東道主往往要殺一隻雞宴請大家,如果吃到最後,鍋中的肉和湯都吃光了,隻剩下雞心了,大家便認為是同宗同族的親兄弟,分外親熱。第二天,還要舉行更加豐盛的慶賀宴會。

  相反,如果雞心不見了,東道主便會默不作聲地再殺一隻雞,煮熟以後撈出雞心放好,再請第一次赴宴的人來吃飯。酒過三巡,東道主挾起雞心不動聲色地挨個勸吃,誰若是當真把雞心給吃了,飯後主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告訴他:“尊貴的朋友,雖然我們都同姓,可惜老天爺沒讓我們成為一奶同胞,所以隻好對不起了,請莫要見怪。”這是不能認親的最後判詞,也是逐客令,從此吃心的人便不可能再參加更為隆重的慶祝團圓盛會了。這就是苗族有名的“雞心認親”。

  “闖姓踏名”

  青海的農村是我國最落後的地區之一,那裏過去由於醫療條件太差,嬰兒死亡率特別高,人們不得不祈求神靈來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免遭禍患,所以小孩子小名叫“保”字的特別多。

  當孩子生下以後,其父母便決定把嬰兒交給神來保佑,他們準備好豐盛的供品、用虔誠的禱告許下心願。等孩子長到12歲時,還要再進行一次還願心的贖身儀式。贖身意味著孩子從靈魂到肉體都不再屬於神靈庇佑而重歸父母的膝下了。這就是奶名中經常聽到的“觀音保”、“菩薩保”、“娘娘保”、“財神保”、“龍王保”、“藥王保”之名的由來。

  但是,由於一般的人家都住在荒郊野外,那裏根本就沒有寺廟,因而也就不可能請來神靈保佑孩子。這樣,就形成了另外一種變通的辦法——找人來保,用“闖姓踏名”的辦法為孩子取奶名。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經過“洗三”以後,孩子的父母沐浴更衣,懷抱著嬰兒攜帶著饃饃、核桃、紅棗等食品,清晨出門,朝大路上“闖姓”去了。對碰到迎麵走來的第一個過路人,夫婦倆便跪倒、攔住,詢問來人的尊姓大名,並奉上酒食,請求認子賜名。比如來者姓張,而嬰兒又恰好為男性,那就幹脆叫“張家保”,姓張的也就是義父了;如果嬰兒為女性,其奶名就叫“張家存”了。

  闖姓踏名,通常要在太陽出來以前完成。有時候一出門就會碰到一條狗,農村人都視狗為“山神”,於是孩子的奶名就叫“山神保”或“狗保”了。

  “串姑娘”

  雲南省瀾滄江流域聚居著勤勞勇敢的拉祜族人。“拉祜”譯成漢語就是“用火烤食虎肉”的意思,因而又被稱作“獵虎”民族。

  “串姑娘”是那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每逢新年佳節或春種秋收以後,青年男女便相約成群,歡歌跳舞。歌舞之際,小夥子若是相中了一位姑娘,便趁其不備搶走她的頭巾,朝幽靜的地方跑去,姑娘則在後麵緊緊追趕。若是姑娘無意,便向小夥子索回頭巾;若是有意,便會隨小夥子坐下來互訴衷腸、互贈定情禮物。小夥子一般要贈送一些煙草、石灰之類的東西,姑娘則以帽子、背袋之類回贈;還有的贈送“蘿卜籽”,意思是願婚後所生的子女能像蘿卜籽一樣富有生命力,像蘿卜那樣豐滿漂亮。他們的婚禮,通常是在男方家舉行,但成婚的當晚,新郎要帶上生產工具到女方家吃住一段,並從事耕作等勞動,以報答妻子父母的養育之恩。

  新婚之日“搶紅蛋”

  湖南、廣西、貴州三省相鄰的十幾個縣,是侗族聚集的地方。那裏男女青年結婚的儀式雖然大同小異,卻各具特色。

  其中“三寶侗”的侗族在結婚那天,洞房空無一人,隻有一張床。男方家用不著進行什麽樣的精心準備,也沒有多少破費。而女方家卻要邀請許多心靈手巧的有經驗的婦女,把娘家陪送的嫁妝送進洞房。眾人七手八腳地一陣忙活,不一會兒便把洞房布置一新了。當花被一打開,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一擁而上地擠到前麵,爭搶放在花被裏的糯米包紅蛋,這就是有名的“搶紅蛋”。據說,搶到紅蛋者,沒有孩子的以後能有孩子,老人能健康長壽,兒童能茁壯成長。

  冬至節吃麵食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時間大約在農曆的十一月中旬左右。冬至在民間稱作“交九”,也叫“數九”,是寒冬的開始。從此以後,北方便進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親娘親不如火親”的真正寒冷季節了,所以有人說“冬至未來莫道寒”。

  冬至日盛行祭祖先、趕廟會、多吃麵食,特別是長壽麵、肉餡餛飩和餃子更是必不可少的,據說吃了它們可以消寒驅冷、增強身體。北方農村至今還流傳著“吃了冬至節的餃子,不凍耳朵”、“吃了冬至麵,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關於冬至為什麽吃餃子還有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哩:相傳漢朝末年有個“醫聖”叫張仲景,他原本在長沙一帶做官。告老還鄉以後,他發現有許多窮人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而把耳朵凍爛了,於是便萌發出施舍治耳藥給窮人治凍傷的念頭。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研製出一種特效藥叫“祛寒嬌耳湯”。這種藥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熬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每個耳朵凍傷的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以後,頓覺渾身發暖,兩耳起熱,慢慢凍傷全被治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一種食品,為了與“祛寒嬌耳湯”中的“嬌耳”區別開,就把它稱作“餃耳”、“餃子”、“扁食”等。天長日久,就成了習慣。從此,就在民間流傳起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於是在冬至這一天,到處都忙著包餃子。

  鄂倫春族民俗

  鄂倫春族是黑龍江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世世代代以打獵為生。這個民族崇拜的圖騰是熊,他們認為熊不同於一般的動物,它與自己民族遠古時代的祖先有著血緣關係。因此,在鄂倫春人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有許多有關熊變成人的故事。

  平時,鄂倫春人最忌諱直接叫熊的稱呼“牛牛庫”了,在他們的心目中,熊總是占據著人的親屬稱謂中的最高地位的。他們習慣於把公熊稱為“雅亞”(祖父)或“阿瑪吃”(舅父),把母熊稱為“太帖”(祖母)。除了給熊這些尊稱以外,他們還特別忌諱對熊說“死”字,隻能說它已經“阿帕給”了,意即睡著了。

  每次打獵打死了熊以後,鄂倫春人都要就地風葬熊頭,然後才肯把熊馱回村寨。在食用熊肉及其內髒之前,要舉行一套完整而繁瑣的禱告儀式,以試圖消除既敬熊又要吃熊肉這種極端矛盾的做法。吃完熊以後,要把全部熊骨收集在一起,然後根據獵獲熊的地點的遠近分別處置,近則送往獵獲處與熊頭一起風葬,遠則就近葬於附近的荒野。葬的時候,隻需選一合適的地點,露天將熊骨堆在一處即可,無需動用火炭或泥土。熊骨經過長年風吹雨淋,就逐漸風化掉了。在葬骨的同時,人們要像死去了親人一般悲痛,要痛哭失聲,以表達哀悼之情。而且還要向熊的亡靈祈禱致詞,求它切莫降災於人,要保佑本部族人平安無事。

  蓋新房撒糕粽

  江蘇宜興一帶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把營造新房當作自己家庭中的頭等大喜事。每當這時,親朋好友無論遠近都要肩挑禮盒前去祝賀。這些禮盒中裝的多是南方人愛吃的用糯米做成的糕粽,因為“糕粽”同“高中”諧音,取個喜慶吉利的意思。其他禮物還有糖茶、水果、雞鴨之類。在過去,如果誰家蓋建新房,他的親朋好友即使典當衣物、變賣家產也要備置齊全各樣的禮物。

  整個建房過程中,最熱鬧的時刻是上房梁的時候拋撒糕粽。房梁上好以後,房主家裏的人把親友送來的所有糕粽都裝在筐子裏,然後騎在房梁上向四處拋撒。一時間,糕粽團急如流星,勢如雹雨,很是好看。前去看熱鬧的人競相爭搶著糕粽,以求分到些那家的福氣。

  踩腳後跟求愛

  在貴州省天柱縣的石洞一帶,人們非常喜歡趕集,用當地的話講就叫做“趕潮。趕場分為早班場和晚班場兩種。早班場又叫“老班潮,參加的人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主要從事各種經濟貿易活動。早班場結束以後,就到了晚班場,又叫“青年潮,活動的主角全是青年男女。他們一邊遊玩,一邊唱著山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青年潮開場以後,仨一群倆一夥的青年男女從四麵八方圍聚在一起,一邊在大街上來回走動,一邊東張西望地與人談論和打探情況。如果看中了某個人,就悄悄地跟在那人的後邊,找個機會故意狠狠地踩一下那人的腳後跟,然後扭頭便走。被踩的人回過頭來,如果一見是自己喜歡、中意的人,就會跟著他(她)走出場外“講日子”、“談條件”,若是對那人不喜歡、不中意,就裝作什麽也不知道,不去理睬。

  按規矩,那個踩別人腳跟的人,要一直走到場口才準扭回頭來看,否則會受到別人嘲笑的。如果對方真的跟來了,自然是有了情意,兩個人就可以手挽著手走到場外傾談。如果沒有跟出來,說明人家不願意,邀約失敗,隻好再度返回場中另尋他人了。

  “吃蠍子毒”

  山東省高唐縣有一種“吃蠍子毒”的怪俗,這一活動大約在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進行。

  二月初二這天一清早,高唐一帶的群眾便家家戶戶地全體動員起來,用濃鹽水把黃豆浸泡在缸中或罐中。大約24小時以後,再把水濾幹,把黃豆放在鍋裏炒熟。這些炒熟的黃豆就是“蠍子毒”了。

  這種怪俗的意義在於,二月二日龍抬頭以後,春雷鳴動,萬物驚起,巨毒的蠍子也將出來危害人類了,而當地蠍子又多得驚人,所以人們想盡辦法要把它們消滅,假托吃黃豆之名來表示吃蠍子毒。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避免被真正的蠍子所毒害。

  “借壽”治病

  江蘇淮安的民間盛行著一種“借壽”的習俗。凡是有病人的人家,如果用盡了藥物不見效驗的,最後的辦法就是在親朋好友之中舉行借壽的儀式。借壽時,病家要從親朋好友中邀集10個人親自前往廟中虔心拜禱,各人許願,每人“借”給病人一歲,祈求神靈延長病人的壽命,使病人早日恢複健康,得以治理家中以後的事情。借壽必須用10個人,而且必須是借出者自願才行。人們相信,如果是由病家請求或是由他人來說合,都不會靈驗。

  有的人雖然知道這是一種迷信的行為,毫無用處,但是出於對親朋好友的摯情和對病人家屬的安慰,也寧可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地“借”壽給病人,免得別人說自己缺乏情義。

  “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薩克姑娘、小夥子最喜愛的一種傳統民間遊戲,也是他們表達愛情的別致方式。

  遊戲開始時,一對對男女青年騎馬並肩向指定的目標徐徐進發。途中,小夥子可以隨意向姑娘表達愛慕之情,姑娘卻不能有任何反對的表示,即使羞紅了臉,也要默默地傾聽。但從指定目標返回的路上,姑娘卻可以用鞭子追打小夥子,小夥子也不能還手,隻能是神情緊張地拚命奔逃,姑娘則颯爽英姿地在後麵緊緊策馬追趕。觀眾們在為姑娘叫好助威的同時,也被小夥子的狼狽相逗得哈哈大笑。那場麵真是既生動又有趣。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有情,即使追上了,鞭子也隻在小夥子的頭上搖來晃去,不肯輕易落下;有些聰明的姑娘為了掩人耳目,也不得不輕輕地打幾下做做樣子。但是,如果姑娘不中意小夥子,那小夥子就難免要吃苦頭了,少不得被打得抱頭而逃。

  送燈籠

  江蘇淮安一帶過去有一種送子的習俗:農曆元宵節以後到二月初二以前這10多天的時間裏,親朋好友之間可以給老年無子或雖結婚多年卻沒有生育的夫婦送子。

  這是親朋好友為了迎合那些求子心切的人的心理所從事的一種活動。所送的“孩子”並不是自己親生或抱養的兒女,而是一隻用紅紙糊成的小燈籠。有的有時也送一塊磚頭,但這磚頭必須是取自東門外的麒麟橋墩,否則便沒有效驗,因為民間流傳著麒麟送子的動人故事。

  送子的過程是這樣的:要送子的人,首先選擇一個好日子,用柬帖把事情通知給要受子的人家。然後,便臨時邀約幾個人,敲鑼打鼓並吹奏器樂,捧著燈籠或磚頭送到對方的門前。受子的人家呢,則等在大門外迎接送子隊伍的到來。然後小心謹慎地把所送的燈籠或磚頭掛在望子者的床中,並擺下盛大的酒筵款待送子隊伍,以感謝他們的盛情。

  如果受子的人家將來果真得了孩子,則還要備下重禮進行答謝,而送子者則受之無愧。在當地人看來,似乎是如果沒有這一送子的儀式活動,就不會有真的孩子問世。

  滾爛泥田過生日

  分布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境內的侗族人過生日時要滾爛泥田,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從小就具有勇敢頑強的品質。

  孩子在成年以前隻有3個生日要滾爛泥田:一次在5歲,一次在10歲,最後一次在15歲。用侗族的諺語說就是:“從母親那裏學到善良,從父親那裏學到勤勞,從祖父那裏學到耐性。”孩子長到5歲時,開始脫離母親善良、溫柔的懷抱,跟著父親學習生產勞動,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了。於是,母親便把他領到田邊,讓他滾過田去,孩子的父親在田的另一頭接著。

  到了10歲那年的生日,則由父親把孩子領到田邊,孩子的祖父在田的另一頭接著。若是沒有祖父,就請村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代勞。這次滾泥田意味著孩子已經初步養成了勞動的習慣,下一步要讓他向祖父更好地學習和鍛煉,磨煉思想,鍛煉意誌,培養耐性。

  孩子長到15歲,祖父再次把他領到田邊,這時對麵的田坎上已經沒有人來接了。這表明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長大成人了,他需要自己去體驗人生的艱苦,並闖出自己的生活道路來。

  雞骨記歲

  在廣西隆林、貴州西南、雲南東南一帶居住的苗族人,有用雞骨來記歲的習俗。

  每當孩子在過生日時,其家長都要殺一隻雞來慶賀,全家人興致勃勃地把雞肉吃完,便把雞的兩根腿骨刮幹淨掛在院中的籬笆牆上。每過一次生日就掛一對,這樣一直掛到17歲為止。因為孩子到了17歲的時候,就可以步入成年人的生活了。

  因此,在那一帶的苗族人中,人們在相互問及孩子多大了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問他有幾歲了,而是問他家掛了幾對雞骨。

  罵大街後再上轎

  在浙江麗水地區的慶元縣南區,姑娘在即將成為新娘之前,都要先罵大街,大哭大鬧一番以後才準嫁到婆家。這一習俗流傳了數百年之久。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向人們顯示這家的姑娘非常孝順,她不願意遠離父母嫁往他鄉。

  喜期這天,花轎一到,新娘便開始罵大街了。有時候女方家裏的人唯恐還不夠熱鬧,便紛紛裝腔作勢地幫罵一通。經過這樣一鬧騰,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喜慶的氣氛也越來越濃。

  隨後,新娘要在娘家吃一頓辭堂飯,寓示著從此一別爹娘,難得再度相見了,做女兒的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接著,迎親的大轎被抬進中堂,人們圍聚在轎前祈禱,祭祀轎神,並請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酒碗、含酒潑轎,以示祝福。

  在新婚之夜臨就寢前,新郎還要為新娘把鳳冠摘下來,並將自己的禮帽壓在鳳冠上,象征著從此以後姑娘就是自己家的人,自己也把妻子製服了。奇特的“磨”貓習俗

  在每年秋收以後,穀物入倉之時,生活在廣西隆林民族自治縣的仡佬族人都要舉行一種奇特的“磨”貓儀式,進行娛樂歡慶豐收。

  “磨”貓的方法非常有趣:先由家中最年長的老人捧著新買的貓在火勢旺盛的灶頭上“磨”——晃三晃,這意思是說貓從此就會貪戀暖屋不再逃跑了。隨後,他便將貓遞給家中最能勞動的青年人來“磨”,青年人把貓放在石磨上麵,用力快速推磨轉三圈,意味著貓在一年之中能像這石磨一樣不停歇地捕捉老鼠。接著把貓傳給家中讀書最用功的孩子來“磨”,他抱著貓在廳堂上跑三圈,象征著穀物豐收了,貓要日夜守衛家園,像這孩子一樣用功,不偷懶。

  最後,全家人圍聚在一起,齊聲對貓說:“快去吧!能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這說明從此以後,這隻貓得到了全家人的接受和承認,它已經成為這個家庭中的一員了。於是貓就被放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了。

  泥巴定親

  湖南境內的瑤族人對泥巴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認為泥巴是世界上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在那裏青年人的傳統訂婚儀式就有一項打泥巴的活動。

  在訂婚那天,男方委托媒人前往女家送訂婚禮。媒人一手拿把老油紙傘,一手提隻大公雞,帶領幾個挑擔送禮的青年,天剛亮便啟程上路了。擔中的禮品全部都是食品,女家用這些食品招待媒人一行及其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

  正當客人們舉杯暢飲之際,女方家的女客趁機從水田裏挖來了一擔稀泥巴,放在中堂屋裏正門外的兩側。10多個瑤族姑娘每人手拿一塊稀泥巴,守候在門外作好打泥巴的準備。

  酒過四巡以後,突然屋外響起激烈的鞭炮聲,男方家來的人急忙放下碗筷,拿起油紙傘和大公雞趕快往外跑。可是,這時大門早已被人故意關了半邊,這些人隻能一個個地擠著出來。於是,在門口守候已久的姑娘們便一擁而上,用稀泥巴往跑出來的人身上亂塗亂擦。跑出來的人雖然沒有誰能僥幸逃脫,雖然他們的身上沾滿了爛泥,但卻個個喜形於色。

  原來,按照當地的規矩,泥巴打得越多,越表示女方家對這門親事十分滿意。最後,所有沾滿泥巴的衣服都要穿回去交給男方家,男方家則要作為珍貴的禮品保存5天,然後洗淨晾幹,退還本人。

  彝族人的雞冠帽

  雞冠帽,是居住在紅河一帶的彝族人的特殊裝飾,它是用一塊硬布剪裁成的雞冠形狀的帽子,再用大小200多顆銀泡鑲繡而成的,戴在頭上活像一隻“喔喔”啼叫的大公雞。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彝族青年在熱戀著。姑娘長得像妮尾綠山花般美麗,小夥子長得像金竹一樣標致。在一個迷人的月夜裏,他們到一處密林中約會,不料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魔王殺死,姑娘趁亂逃走了。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中以後,寨中突然傳來了一陣雄雞的啼鳴,魔王聽到雞鳴聲,立即停止了追趕,美麗的姑娘這才幸免落入魔掌。姑娘知道魔王害怕雄雞,就抱著一隻大雄雞來到她與小夥子約會的地方。隨著幾聲清脆的公雞啼鳴,小夥子又活了過來。一對有情人終於結為夫婦,過上了美滿而又幸福的生活。

  雞冠帽,是彝家人喜慶、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年過“尼遮西”節的時候,彝家姑娘都要繡製一兩頂雞冠帽,留給自己或送給情人。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陪伴著姑娘。而雞冠帽上的大小銀泡,則代表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象征著永遠光明和幸福。

  深情的抹黑臉

  居住在雲貴高原南盤江南岸和廣西西北角的彝族,有一種往臉上抹鍋煙的習俗。

  每逢婚喪或節日,屬姑表關係的青年男女,便雙手沾著鍋煙,各往對方的臉上塗抹。開始時對方都小心翼翼,每人的臉上隻有一兩個手指櫻一旦引發了對方報複心以後,場麵就白熱化了:雙方都用豬油或桐油拌和鍋煙,臉抹黑了就塗脖子,脖子塗黑了再塗身子。總之,要讓對方全身黑糊。人們目睹著這副狼狽的樣子,盡可以捧腹大笑一番,卻決不允許“黑臉人”發怒,隻準相互祝福,互致喜慶。

  抹鍋煙的對象除了姑表關係的表哥表妹以外,還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姑表關係但族規允許有婚姻來往的人。還有一種是外來人或外族人。逢年過節到彝家山寨拜年串寨的人,都是彝家人的貴客,同時也都是被抹黑臉的對象。當客人們被抹上黑臉,並表示快樂和歡喜以後,就算表明接受了彝家的祝福和友誼,就將品嚐到彝家的小米甜酒配糍粑,彝家也將永遠記住這種經過“鍋煙黑”考驗的友誼。

  花椒相好辣椒親

  白族人認為在婚禮上燒辣椒,才會把婚禮的氣氛搞得熱鬧一些,參加婚禮的人也會親熱一些。

  這種習俗的產生,又與白族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白語裏,“親戚”、“親家”、“親切”的“親”叫“氣”;而辣子味道的“辣”也叫“氣”,語音上完全相同。因此,辦喜事時燒辣椒,就是利用諧音,詼諧地表示“親”或者“相親”的意思了。

  有的地方,白族人家辦喜事時開玩笑還喜歡在菜裏多多地放些花椒。這是因為花椒的白語叫“菽稿”,花椒味道“麻”叫“稿”;而“相好”一詞的白語叫“尚稿”。都有一個“稿”音。於是,花椒也就用來表示“相好”的意思了。

  因此,辦喜事燒辣椒放花椒,主人家倒很樂意。辣子辣,花椒麻,白語叫“氣氣稿稿”,這就包含有“更加相親相愛”的意思了。

  吃雞血米與“偷”肉過年

  生活在四川和雲南境內的布依族,有些與眾不同的風俗,其來曆都與他們過去的逃難生活有關。因為他們是從貴州一帶逃過去的。

  年三十晚或初一,家家都要吃雞血米和雞肉稀飯,以表示不忘祖先急難,遇事團結齊心。想當年他們的祖先在逃難的途中即將分散到各地的時候,把各家的雞全都給殺了,然後把雞血淋灑到大米上,這表示一種“血染沙場,決不回頭”的決心。這頓飯成為布依人的最後一頓團圓飯。

  現在在吃雞肉稀飯以前,當飯即將煮好之時,要先叫一個青壯年男子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手持梭鏢,在房前屋後巡視三圈,然後才開始吃。據說這是派出崗哨巡邏,看敵人是否前來偷襲的意思。

  姓韋的布依人在殺年豬時,隻把豬肉對半破為兩扇,而不砍成碎塊,然後吊在寢室內。到了三十晚上做菜時,便由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喬裝改扮地翻窗而入,躲躲藏藏地學上幾聲貓叫,裝出一副生怕別人發覺的樣子。家人聽到“貓叫”聲便要回避,不能與“偷肉”的人照麵。“偷肉”的人趁機將所需要的肉悄悄割下,仍從來路迅速返回。然後交給廚房做成過年的菜。韋家為什麽會留下這樣一個奇特的規矩呢?原來據說韋家人在貴州老家開始逃難的頭一天,官兵已經占領了村寨,由於家裏住著官兵,才冒險用這種辦法偷回豬肉,煮吃以後才逃命的。偷肉吃救過他們的命,所以如今他們總要紀念這件事。

  人死“吃濫肉”

  在湖南的中部和北部,不論誰家死了人,附近的親友和鄰居都會自動前來幫忙的,並在死者的家中吃飯。用當地俗諺概括說就是:“人死飯甑(zèng,一種炊具)開,不請自己來。”

  在一般的情況下,死了人的人家裏當天就要開餐,以此答謝前來幫忙的人。第二天以後,由於親友、村鄰都要前來吊唁、問候,所以吃飯的人也逐漸增多了。到了出葬那天,往往是全村出動,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入席,這叫作“吃濫肉”。吃濫肉可以不分尊卑親疏,也用不著道謝。在過去,這個時候是那些無事漢、無賴和叫花子大飽口福的好機會。

  這種習俗的形成,開始是出於互助。死了人的人家要打洞子和守靈,可以說是“一家有難大家相幫”,親友鄰居們主動前來也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最後一點悼念和心意,況且,對於喪家來說,誰又不願意多有幾個人前來協助和撫慰呢?“草標”當情書

  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地區,隻要留心觀察一下風景幽靜的路口,清澈見底的水溪旁邊,亭亭玉立的樟樹下麵,就不難發現苗族青年留下的特殊“情書”——草標。

  相傳在古時候,當地苗族的一個後生和一個姑娘在調秋會上,以木葉結情、山歌做媒,互定了終身。可是,不料寨主卻看上了這位姑娘,連夜把她搶走。在路過他們約會的地方時,姑娘靈機一動,含淚扯下幾根青草,挽成草標留下,請它把自己被搶一事轉告給情人。等後生來到這裏,草標當真說起話來,把姑娘的遭遇全部告訴給了後生。後生怒火衝天,跑到寨主家砍死了寨主,救出了姑娘。

  如今苗族青年依然喜歡用這種古樸的、別有風味的草標作情書。每當一對青年在秋千上或歌會裏互相定情以後,便當即使用苗歌喜語約定下相會的時間、地點。若一方有誤,先來者便摘下幾根小草,挽成草標留下。為了與其他人有別,每對情人相約的草標式樣都有所不同:有的挽幾根青草,表示幾天以後再來相會;有的挽成圓坨,表示團圓可期;有的青草夾黃,表示秋場再會;有的在草中夾上幾朵野花,表示“我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以鞋訂婚

  鞋與婚姻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可在有些地區,這二者之間又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西藏某地的藏族青年聯姻方式非常奇特,在那裏,一旦姑娘看中了哪個小夥子,便會悄悄地把他的鞋子偷去隱藏起來。小夥子如果對姑娘也中意,就可以馬上向對方求婚,如果不同意隻需要委婉地把鞋子要回來就行了。廣西邊防地區的瑤族盛行著一種猜謎聯婚的風俗。男女青年如果相中了對方,便相約每人回家做一隻木拖鞋。第二天相見時,把彼此的木拖鞋放在一起。如果兩隻都是左鞋或都是右鞋,雙方便認為這是天意,不能結合,婚事就是告吹。由於這種聯婚的方式帶有猜測的含意,所以又稱作猜謎聯婚。

  新郎難過小姨關

  在陝北一帶,新婚的夫婦都要在婚後的第三天回到女方家。這個時候,新郎最感到害怕的就是過不了小姨子這一關。

  原來,當地盛行著一種小姨子戲姐夫的習俗。新郎一跨進老丈人的家門,眼尖手快的小姨子就會趁姐夫不備,把鍋底灰抹滿姐夫一臉。這意思是說新娘嫁到男方家以後受了氣,回來以後需要償還。當然了,這是一種增進感情、融洽氣氛的戲謔,並無半點惡意。

  然而,這僅僅是第一關,更厲害的還在後頭哩。次日清晨,為了考察姐夫的心眼多不多,小姨子還要做回門餃子給姐夫吃。這種餃子裏麵包的都是花椒、辣麵、胡豆、幹樹葉、草棍之類,如果姐夫過於敦厚老實了,挾起來就吃,就會被嗆得涕淚交流或者被草根把嘴紮破,弄得狼狽不堪。姐夫受到如此捉弄,小姨子心裏樂開了花。最後,還是丈母娘心慈麵軟,疼愛女婿,會主動出來替女婿解圍,用另一碗白麵肉餡餃子把女婿手中的那碗“冒牌貨”換下來。

  巧用雞蛋

  在浙江的一些地區,雞蛋有許多妙用,它可以代表各種奇特的寓意。

  在男女青年交往過程中,男方到女家相親,女方是不是同意,隻需看用什麽蛋招待即可知道。如果她不同意,就用“木蛋”(即煮蛋)給小夥子吃,而且隻有一個,這分明是在暗示小夥子“你這是一廂情願,枉費心機”。如果姑娘同意了,就用兩個雞蛋做碗蛋湯,寓示著“好事成雙”。定親以前,親戚和鄰居要向男女雙方贈送兩隻又大又圓的蛋,祝願他們恩愛永久、好事圓滿。在結婚時,人們還要在雞蛋上貼一個紅“喜”字,這叫做“狀元”,勸壯”和“圓”的意思。有時候,人們還要把這種“喜”字蛋同紅棗、花生、桂元和瓜子放在一起,湊成一句吉祥的祝福話“早生貴子狀元郎”。孩子出生以後,還有“得子蛋”、“滿月蛋”、“生日蛋”和“上學蛋”等等。特別是在孩子上學時,父母總要鄭重地把兩個煮好的雞蛋交給孩子,並囑咐他們把蛋放在書頁上滾幾下,祝願孩子把書讀得滾瓜爛熟。

  平時來了客人,主人往往會端出雞子茶來待客,即茶水泡蛋。蛋又分“木蛋”和“蛋湯”兩種,一般的客人要燒兩隻,貴客稀客來了才燒3隻。不過絕不能燒4隻,因為這樣做舊時常常用來招待杠轎、抬棺材的人,含有輕視、看不起的意思。客人走的時候,主人也要給客人的口袋裝滿雞蛋,不讓他空手而歸。

  雞蛋在各個節日中更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在春節拜年時,人們相互贈送禮蛋以祝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立夏播種插秧時節,人們愛用黃酒、紅糖來煮蛋吃,他們相信,“立夏蛋酒”具有滋補身體的妙用。端午節更有吃“五王(黃)”的習俗,這“五王(黃)”是:蛋(黃)、黃鱔、黃魚、黃瓜、雄黃酒,按照當地的民間說法,“五王”可以驅除“五毒”(蛇、蠍、蜈蚣、蜘蛛、蟑螂)。

  除了上述習俗以外,在新年過後人們首次挑大糞,也要吃一對雞蛋來清除晦氣,討取吉利;鄰裏之間鬧糾紛,小孩子打架以後,最好的道歉方式也是送上兩個雞蛋。

  婦女剃光頭

  居住在雲南省雙江縣鎮內鄉村裏的拉祜族婦女,有一種與其他民族婦女不同的風俗習慣,這就是剃光頭。

  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是以打獵為生的。每當男子外出打獵時,做妻子的也要跟著去幫忙。為了防備被野獸抓住頭發,這些婦女就把頭剃得精光。這樣,居家和外出就都非常方便了。如今,拉祜族婦女雖然不再像從前那樣再跟男人進山打獵了,但她們仍然覺得剃了光頭以後,既舒服又衛生,不妨礙生產勞動,同時也展現了本民族婦女的美好形象。因此,凡是過了門的年輕姑娘,全都把頭剃得精光,有些人為了使頭皮油亮,保養得好,還經常擦拭一種用當地特產的油樹種籽製成的香油。不過,一般未出嫁的姑娘都不剃光頭,表明自己還在少女時期,還需要得到父母的撫養和保護。

  天葬

  在世界各地,采取天葬形式處理親友遺體的國家和民族是比較多的。

  蒙古人就有這種奇特的葬禮。蒙古人死後,其親友便把屍體拋在荒郊野嶺,麵孔朝天,臉上蓋一塊寫有經文咒語的白布,讓禽獸任意啄食。第3天過後再去探視。如果屍體被鳥獸吃得幹幹淨淨或者所剩無幾,那就認為死者生前行善積福,靈魂已升天,於是大家就笑逐顏開;如果原封未動或動得很少,便認為是死者生前作孽之故。死者家屬就立即請喇嘛誦經超度,一直到屍體骨肉全被鳥獸拖走吃盡才結束超度。

  我國的西藏至今還沿襲著天葬的習俗,藏人居住區附近都建有天葬台。

  人們把屍體背到建在山上的天葬台後,放在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上,由“天葬師”將屍體肢解、剁碎,和上酥油和糌粑,然後拋給早已守候在四周那些饑餓難耐的鷲鷹。鷲鷹大口吞嚼著死者的屍骨,而旁邊送葬的親友卻個個喜形於色,全無悲聲。原來,在他們看來,隨著屍體消失在鷲鷹的腹中,死者的靈魂也得以超升到了天國。

  印度奧那加人的天葬習俗也十分奇特。當一個人臨近死亡時,他的親友們一邊向他高聲呼喊,一邊用力跺地板、撞牆、向地上潑水驅邪。當這一切都無法挽回他的生命時,親友們便立即宰一隻雞,認為雞可以隨人的靈魂一起到另一個世界上去。人死以後,眾人七手八腳地將屍體抬放在屋外的平台上,並在四周燃起柴火熏烤,然後將熏幹的屍體送往村外,安放在路旁的草叢中任由風吹雨淋、禽叼獸咬地慢慢消逝。

  老撾佛教徒的盛大節日

  萬象的塔鑾是老撾的佛教聖地。每年佛曆(以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之年為紀元)12月13日到15日所舉行的塔鑾節,是老撾全國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塔鑾”是“皇塔”的意思,它建在首都萬象北郊的瓦塔鑾寺的北麵,屬於瓦塔鑾寺的一部分,在老撾人民的心目中具有無比神聖的魅力。至於塔鑾的由來,還有個頗有影響的傳說。相傳在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以後,他的門徒將他的遺骨火化,結果骨頭全部變成了骨質的小塔。佛祖的五個最親近的門徒,分頭到各國將骨塔埋於地下,然後在上麵修起佛塔,以供後人祭奠膜拜。佛曆8世紀時,在現在的皇塔原址上,修建了這座埋著佛祖恥骨化成骨塔的小塔。公元1566年,萬象的賽耶些他蒂拉王在這座小塔的基礎上又修建了一座大塔和周圍的30個小塔,以紀念佛祖的30處恩澤。修建工程總共曆時6年。塔建成後,該國王將它命名為“帕舍利羅加朱拉瑪尼”,意思是“佛祖骨塔”。但由於這個塔是國王下令所建,所以當地人民又都習慣地稱它為“塔鑾”。

  塔鑾節的主要活動,是全國佛教徒集中趕到萬象參加對佛祖的紀念和膜拜的隆重慶祝活動。瓦塔鑾寺是佛祖聖靈的標誌,老撾的佛教徒都以能到瓦塔鑾寺參加“朝聖”活動為榮。節日期間,國家的要員都要在釋迦牟尼佛像前舉行宣誓儀式,並飲“聖水”,到塔鑾寺前誦經,還興致勃勃地參加“遊神”活動。“遊神”在老撾話中叫“遊‘帕薩奔’”。所謂“帕薩奔”,就是用許許多多的香蕉幹搭成一座座王宮的模型,大小與花轎相仿,四人一組抬著走。這些特殊的遊行隊伍,由民族樂隊、彩旗隊、鮮花隊和穿著古代武士服裝的衛士開路,地方的行政官員一般也要參加遊行。

  塔鑾節期間,政府還要舉行布施儀式。來自全國各地各寺的僧侶,一齊聚集在塔鑾的圍牆內,老百姓則擠在牆外,官員們按程序把布施的食品和衣物分發給他們。

  節日結束前夕舉行的持燭繞行儀式是節日中各種宗教儀式的高潮。這一儀式在夜間舉行。由樂隊和“帕薩奔”作為前導,接著是手持燃香和亮燭的僧侶,最後是衣著整潔、手拿鮮花、喜氣洋洋的善男信女……在月光下,塔鑾前,鼓樂聲聲,燭光閃閃,給節日之夜增添了迷人的神韻。人們繞行塔鑾三周,然後麵向佛塔跪禮膜拜,各自祈禱,並把香燭和鮮花供奉在塔鑾之下,便算完成了這項儀式。別具風情的塔鑾節也隨即宣告結束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