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雪的故鄉”喜馬拉雅山之謎

  “喜馬拉雅”一詞來自梵文,原意為“雪的故鄉”。它全長2400千米,寬200至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達6000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輕的山係。

  高聳挺拔的喜馬拉雅山脈東西橫亙,逶迤綿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緣。喜馬拉雅山係由許多平行的山脈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為山麓、小喜馬拉雅山和大喜馬拉雅山三個帶。大喜馬拉雅山寬50至90千米,地勢最高,是整個山係的主脈。

  位於中尼邊境中部的喜馬拉雅山,雪峰林立,有數十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這一地區,海拔8000米以上的極高峰也比較集中,僅在我國境內的就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洛子峰、馬卡魯峰、卓奧友峰和希夏邦馬峰。它們和境外的幹城章嘉峰、馬納斯仟峰、道拉吉裏峰及安那魯納爾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組成整個喜馬拉雅山係的最高地段。

  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北翼自然條件差異顯著,動物和植物的種類組成截然不同。這種懸殊的自然景觀十分奇特,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為例:中喜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穀深,具有濕潤、半濕潤的季風氣候特點。在短短幾十千米的水平距離內,相對高差達6000米至7000米,垂直自然帶十分明顯。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帶是以婆羅雙樹為主的季雨林帶。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地方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帶,與我國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類似,主要有栲、石櫟、青岡、楨楠、木荷、樟、木蘭等常綠樹種。林木蒼鬱,有多種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雜生其間。森林中常可見到長尾葉猴、小熊貓、綠喉太陽鳥等,表現出熱帶、亞熱帶生物區的特點。海拔2100米至3100米的地方為針闊葉混交林帶,主要由雲南鐵杉、高山櫟和喬鬆等耐冷濕、耐幹旱的樹種組成。植物組成具有過渡特征,隨季節變化而作垂直的遷移。海拔3100米至3900米的地方為以喜馬拉雅冷杉為主的山地暗針葉林帶。森林鬱閉陰濕,地麵石塊及樹木上長滿苔蘚,長鬆蘿懸掛搖曳,形成黃綠色的“樹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適於這種環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長鬆蘿。冷杉林以上為糙皮樺林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米至4700米的地方為灌叢帶。陰坡是各類杜鵑組成的稠密灌叢,陽坡則是匍匐生長的暗綠色圓盤狀的圓柏灌叢。海拔4700米至5200米的地方為小蒿草、蓼及細柄茅等組成的高山草甸帶。再往上則為高寒凍風化帶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帶。

  中喜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氣候比較幹旱,沒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5000米的範圍內生長著以紫花針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為主的草原植被,組成高山草原帶。這裏的動物多為高原上廣布的種類,如藏原羚、野驢、高山田鼠、藏倉鼠、高原山鶉、褶背地鴉等。海拔5000米至6000米的地方為以小蒿草、黑穗苔草等為主的高寒草甸以及座墊植被帶。主要動物有喜馬拉雅旱獺、岩羚羊和藏倉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線(6000米)間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地麵一片石海,隻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黃、橙、綠、紅、黑、白等各種色彩,組成獨具一格的圖案。

  喜馬拉雅山脈的東、中、西各段也有明顯差異。東段比較濕潤,以山地森林帶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異較小;西段較幹旱,分布著山地灌叢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勢高聳,南北翼山地形成鮮明對照。喜馬拉雅山的頂峰終年白雪皚皚,在紅日映照下,更顯得晶瑩剔透、絢麗多彩;一旦漫天風雪來臨,它就被裹上一層乳白色的輕紗,猶如從茫茫太空中飄來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來,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人們,利用河流切穿山脈的山口地帶,南北穿行。喜馬拉雅山區的農業開發曆史約有600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穀階地和緩坡上開墾耕地,修築梯田,他們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類別,開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種植青稞、燕麥、玉米等作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根據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變化,來判斷氣候的變化。他們看山影,觀候鳥,觀察報春花發芽、生葉和開花等物候現象,來掌握播種時節,安排田間管理。這些豐富的經驗,對於發展喜馬拉雅山區的農牧業有很實用的價值。

  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瑪峰巍然屹立,為群峰之首。最先發現和熟悉這一世界最高峰的是我國的藏族同胞和尼泊爾人民。在西藏的曆史記載和傳說中,也流傳著不少關於珠穆朗瑪峰的故事。據西藏佛經記載,藏王下命令把這個地區作為供養百鳥的地方,當地的喇嘛教則把所有的鳥視為神。尼泊爾人民稱它為“薩加瑪塔”,這是一個梵語複詞:“薩加”意為“天”,“瑪塔”意為“頭”或“山峰”,兩個詞合在一起便是“高達天庭的山峰”或“摩天嶺”之意。18世紀初,中國測量人員測定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並把它載入1719年銅版印製的《皇輿全覽圖》。

  為了攀登珠穆朗瑪峰,從1921年到1938年,英國人在北坡進行過多次嚐試,但都沒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們首次從南坡登頂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個是尼泊爾謝爾巴族人,另一個為新西蘭人。1960年5月25日,我國登山隊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