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黃河之上,有一個華夏聞名的大瀑布,這就是壺口瀑布。從平麵上看瀑布全景,它的確像一個巨大的壺口,翻滾傾注著滔滔黃河之水。
那麽,這氣吞山河的壺口瀑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任何一個瀑布的形成和發育,是與其所在河流的發育演化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壺口瀑布亦不例外,它與黃河河道的發育是分不開的。在地質時期,壺口之下龍門地區曾發生過強烈的地殼構造運動,產生了斷裂,並沿斷裂麵發生了顯著的相對位移,形成走向東西的斷層。自北南流的黃河,流經斷層時,便產生了瀑布急流。瀑下河床由三迭係砂岩夾薄層頁岩組成,質地並不十分堅硬,故日漸被衝蝕,形成深槽。同時,砂岩傾角較緩,隻有三四度,幾乎近於水平,亦是形成壺口瀑布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瀑布的強烈衝擊下,不僅瀑下衝蝕出極深的槽潭,且瀑崖亦隨之而漸漸後退,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中,稱為溯源侵蝕。據估計,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瀑布每年以三四厘米的速度,向上遊後退著,孟門的石島,就是這種侵蝕作用留下的殘存部分。如果按這一速度推算,壺口瀑布在孟門附近時的時代是距今十萬年至七點五萬年之間。傳說“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說的是鯉魚逆水而上遊,若能跳過黃河龍門者,便可化而為龍,騰雲駕霧,翱翔在九天之上。如果再按每年三四厘米的溯源侵蝕速度估算,那麽在一二百萬年之前的時候,如今的壺口瀑布該在下遊65千米之遙的龍門,這樣看來,鯉魚跳龍門之傳說,也就有些事出有因了。
壺口瀑布西瀕陝西省宜川縣,東臨山西省吉縣,位於兩省的交接處。黃河流經這一帶地區,漸漸束窄,兩岸由於河床下切而呈峽穀。壺口峽穀底寬約250至300米,穀底以上百餘米處,崖岸陡立,在龍王坡以上,穀形則寬展平坦,壺口峽穀宛若穀中之穀。黃河在龍王迪以上,河道寬度與峽穀寬度基本一致,而至龍王迪以下,河水在平整的穀底衝蝕出一道深槽,其寬不過30至50米。黃河在寬闊的河槽中突然奔放從束窄到深槽之中,不禁傾瀉而下,形成瀑布。“懸注瀠旋,有若壺然”,《禹貢》上亦記載道:“蓋河漩渦,為一壺然,故名”。壺口之名由此而來。
壺口瀑布的高度一般在15米至20米之間,雖然在我國眾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然而,壺口瀑布的水量卻是我國瀑布之中最大的。巨量的河水,似銀河決口,大海倒懸,萬馬奔騰似的瀉下,那氣勢,那聲響,當是華夏國土上最為雄壯的奇觀之一。數裏之外,便可聽到壺口瀑布之轟鳴,瀑布激起的團團水煙雨霧,遠遠即可看見。倘若走到壺口瀑布的附近岩石上,則感覺大地強烈地顫抖著,山穀回蕩著隆隆的雷鳴般聲響,仿佛在河水的巨大衝擊之下,大地山穀已覺得無法抵抗,任憑河水肆虐。衝刷岩石,帶走泥土,唯有恐懼地抖動著,不停地發出呻吟。
壺口瀑布風光,隨四季而變幻。春季之壺口瀑布,上遊冰雪開始消融,所謂“桃汛”來臨。時值桃紅柳綠之際,風和日麗,遠山開始披上一層淡淡的翠綠,然而,上遊的冰淩仍不時飄浮而下,匯聚在壺口瀑布的上遊寬闊的河道,繼而傾瀉跌下,如山崩地裂,瓊宮驚傾,激起玉屑冰晶,四處拋灑。此時的水色山光,顯得格外嫵媚。而當夏季來臨,黃河進入洪汛時期,河水水位急驟抬高,反而減低了瀑布的原有落差,從而使壺口瀑布變成了一灘急流。這一現象與瀑布通常在洪季更顯得氣勢磅礴的特性不盡相同,此時去觀賞瀑布,則無法見其本色。
秋高氣爽,北雁南飛,秦晉高原萬裏無雲。登高遠望,壺口瀑布的來形去勢,一目了然,不禁令人感到心曠神怡。每當日出,瀑下煙霧,折射成道道彩虹,環跨天穹,色彩繽紛,若“桃浪兩飛翻海市,鬆崖雷起倒蜃樓”,之夢幻景象。而當大雨滂沱,或陣陣秋雨之後,黃河壺口瀑布,若黃龍騰雲駕霧而來,隻見風雨煙霧,彌漫天空,天地水三體一色,故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滔撼孟門”的詩句。至於數九寒月,秦晉高原往日的黃色大地頓然消失,而披上了素裹銀裝,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真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一派北國風光,此時之壺口瀑布,亦變成一匹白練,尤其令人神往。河水凍結,人畜來往無阻。
要盡情地領略壺口瀑布之氣勢,當下到河床穀底,蹲到孔道的半當中,此時再抬起頭來,眼前是一幅多麽壯觀的畫麵:黃河之水,自天降落下來,跌落到頑石之上,濺起無數的水珠,眨眼之間便化成了縹縹緲緲的雲霧,在陽光的照耀下,一道道絢麗的彩虹,橫跨蒼穹。河水隨後又衝落進偏西的一個深槽,奔騰著流向下遊。此情此景,恰如“湧來萬島排山勢,卷作千雷震地聲;”“映日彩虹連山水,滿天風雨不見雲。”
若再靠近瀑布,可發現在壺口瀑布的“壺嘴”正中有一塊閃亮的石頭,似乎在瀑布的急流之中,隨水流而上下浮動著。其形狀像一隻玩水的烏龜,故稱為“龜石”。它又像一顆明珠,兩側滾滾跌下的兩瀑宛若兩條遊龍,龍騰而珠躍,形成了一幅極其生動形象的雙龍戲珠的圖畫。對於這塊奇異的石頭,曾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有的說是當年禹王治水時,“先壺口,次孟門,後龍門,依次鑿石,引水而下”,疏通河道,製服了洪水,這塊奇石,就是治水時,開鑿壺口時留下的“寶石”;亦有的傳說此石是女媧補天時遺留下的“神石”;還有的說是伏羲和庖羲兄妹倆成親時的“媒石”,並引出了下麵一段傳說:
遠在很久很久的荒蠻時代,有一年,洪水暴發,泛濫成災,除了伏羲和庖羲兄妹兩人幸存下來之外,世上其他的人都被這洪水吞噬了。兄妹倆逃到兩個露出水麵的山頂,眼看著人類滅絕的悲慘景象,不禁傷心落淚,痛苦萬分。為了人類的繼續繁衍,兄妹倆必須結婚,以傳後代。然而,兄妹倆怎麽能結成夫妻呢?於是便想出了一個“隔溝滾磨”的方法。就是各自拿起一塊磨石,同時從山頂拋落下去,看它們是否能滾在一起,若滾合在一起,則可以配成夫妻;若兩石分開,則不能成婚。哪知天意難違,隻見兩塊石頭,從山上翻滾而下,如雷似電,飛快地匯合在一塊,並發出巨大的聲響,迸發出道道金光,轉眼之間,化為一塊光亮的青石,這塊青石,便是壺嘴正中之“龜石”,兄妹倆所站立的兩座山,分別取名“人祖山”和“庖山”。從此,兄妹倆隨天意融合在一起,人類從瀕於絕滅的困境中掙脫出來,代代相傳,生存不息,伏羲和庖羲成為人類最早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