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武夷山的“神仙蛻骨”之謎

  武夷山為我國的一座名山,武夷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綿綿數百千米,與海岸線平行。這裏至今仍保留有較大麵積的原始森林,在古代更是森林密布,蔽日遮天。山林中懸崖突兀、峭壁險峻。再加之終年濕潤多雨,雲霧彌漫,更增添了武夷山區的神秘氣氛。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區的鬆溪縣花橋鄉外的深山陡崖上,有一個巨大的崖洞,當地人稱“萬棺洞”。洞內停放曆代棺柩數百具,層層疊疊地架擱在一起,除下層的已腐朽外,上層棺柩均較完好。這些棺柩按年代越推越近,甚至有解放後存入的新柩。“萬棺洞”位於海拔500多米的獅子崖上,山勢險峻。崖巔有一天然大裂隙,俗稱‘獅子口”,洞外張內收,寬300餘米,深100多米,高80米。崖坡朝陽,既遮雨蔽日,又幹燥通風,使棺柩能經久不壞,洞外荊棘叢生,人跡難進。

  懸棺葬作為一種特殊的埋葬習俗,據文獻記載,其時間最早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其民族大都屬於“百越”的範疇。越族分布很廣,古代南方的民族泛稱越,以其部族眾多,又名“百越”,地域包括東南和中西南地區。“百越之族”的葬製,多利用高崖絕壑、人跡少到的岩隙以藏屍,使之免於野獸侵襲和人為的損害。據考古發現,這種崖洞墓葬製,沿武夷山係,五嶺以及川滇一帶等13個省區都有遺跡可尋。但是自秦漢相繼統一了東南沿海之後,地方政權被消滅了,閩越文化逐漸融合於漢文化,傳統的葬法逐漸為後來的土坑葬製所取代。由於這種葬法的異常古老,曾經引起曆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重視,一直都在研究和探尋。

  鬆溪縣地屬武夷山脈,與浙江毗連,是當時閩越族的主要活動地區,留下閩越族的史跡本不為奇,然此種葬習何以能綿延至今?史書上說:漢武帝時滅閩越,陡其民於江淮間,然其被遷者主要為權貴,並非全部的族眾。正如《宋書地理誌》所說:“彼逃亡山穀者頗眾”。閩北一帶為越族活動之重地,花橋鄉“萬棺洞”懸崖葬俗,是否就是當年逃亡山穀者的越民世代相承下來的遺習?當地人風傳,新柩內的死者皆為40歲以下天亡之人,恐其鬼魅禍亂村寨,因此送在亡靈集中之處的崖洞,便於陰冥中鬼雄管理。不過,此種解釋似乎係後人牽強附會。

  武夷山的諸峰形成於地質年代的白堊紀到第三紀。山體是由陸相沉積而形成的沉積岩構成的。山體是東麵高而逐漸地向西北方緩慢地向下傾斜,因此武夷山的東麵多是峭壁懸崖,絕峰深穀,據說有三十六峰,七十二岩。在這些峭壁上形成了許多天然的洞穴。關於武夷山名稱的來曆,有這樣一種傳說,即在商代時有一位大夫名叫彭祖,也稱為老彭。他善於養生而長壽,隱居在山中,生了兩個孩子,長子名“武”,次子名“夷”,合稱為武夷。武夷山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到漢代時,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漢武帝劉徹信奉長生仙術,非常喜好祭祀天下的名山,並且也到過武夷山祭祀,還冊封了“武夷君”。所以武夷山又被稱為“漢祀山”。

  在1300多年以前,有一位名叫顧野王的南朝時期人,他曾在現在福建省境內的武夷山東麓一帶作過官,並在作官的期間多次遊曆了武夷山。他對於武夷山中崖葬那神秘而壯觀的景象是這樣描述的:“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由於年代的久遠,原來當地行崖葬習俗的土著民族的消失,再加上有關武夷山的神仙傳說,使得後代的人們在見到這些神秘的古代遺跡時,除了抒發懷古的感歎之外,同時還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和不懈的探索。而這些神秘的古代遺跡也就成為了千古之謎。

  南朝還有一位名叫肖子開的人,他在遊曆武夷山和屬於武夷山脈的欄杆山時,對崖葬的遺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觀察。並且他在《建安記》中詳細地描述了他的親眼所見,以及關於這些遺跡的曆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武夷山高高聳立數百上千米,其山間的岩石都是紫、紅二色的,宛如朝霞一樣。又有山雲霧靄繚繞在拔地而起的數百米石壁懸崖之間,景色壯觀不已。在這些石壁懸崖上有洞穴,可以望見裏麵有木碓、有去穀殼的木磨,還有簸箕、籮筐等等,總之居家的各種用具應有盡有。顧野王將這些稱之為“地仙之宅”,並且說在半崖上有數千具懸棺。相傳過去有神人武夷君在此山居住過,所以稱為武夷山。在武夷山南麵的欄杆山,其半崖上有一個很大的石室,可以容納60人,崖上還有木欄杆和半空中的飛閣棧道。遠遠望去,石室中隱約可見有床帳、憑幾、案台等家具放置其間。此外,山崖石岩之間還有懸棺仙葬可見,與武夷山的相似。

  這位名叫肖子開的古人查閱了古書的記載之後,得知前人認為這些就是仙人居住和仙人葬骨的地方。再在民間到處走訪,他又聽到了有關神仙武夷君的傳說。從這些上述的記載來看,他本人也相信這些遺跡便是仙人曾經居住和葬骨的地方。

  關於武夷山區這些奇異而神秘的崖葬遺跡,在其後的千年以來也不斷地吸引著無數的學者、文人和探險獵奇者,並在曆代的書籍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宋代時,人們對這些千古遺跡的認識和看法與前人已有所不同。在宋代的地理書籍《輿地紀勝》中記載有一首李左史的關於武夷山仙跡的詩句:玉棺插偏兩岩傍,有罅開如小洞房。煉就陽魂歸紫府,空餘靈骨此中藏。這首詩的大意是:有玉棺插在山崖的縫隙中,而這縫隙張開就宛如小洞房一般。仙人修煉成功已魂歸紫府,而洞內僅僅是空藏靈骨而已。

  宋代人還有關於這種“仙蛻”、“仙骸”和“仙骨”的記載,例如在《輿地紀勝》中就記載在武夷山中有“仙人石”,可以從山腳下一直攀援到山頂,在頂上有一座石室,石室中有仙骸數函。宋代人祝穆的《武夷山記》中也記載說:在武夷山的東南隅有座天柱峰,山峰的石壁上有石室,名叫“升真洞”,洞中藏有神仙的蛻骨,已不能計算到底是幾位神仙的蛻骨了。在洞的前麵有用黃心的木料作成的木棧橋。又有四條木船,兩兩相複,也是盛裝仙蛻的。這些木船一半放在洞內,一半枕在棧橋上,既不墜落也不毀壞。

  從這些記載看,宋代的人們認為這些遺跡都是仙人藏其仙骨的地方。仙人們曾在這些石室中修煉,成仙之後便升仙去了仙境紫府,而留下的僅是升仙時蛻去的骨骸。這種留下骨骸自己升仙而去的作法,是古代人認為修煉升仙的方法之一,在道家的仙術被稱為“仙蛻”。

  此外,對於這些千古遺跡,宋代人還有一種看法。例如在《輿地紀勝》中說在武夷山中有仙機岩,岩上有石室,石室內有被稱為“仙機”的機杼。機杼就是織布機。看來,當時的人們還認為這些石室有的是仙人織布的地方,所以石室中殘留有仙人曾經使用過的織布機。

  宋代的人們不僅在下麵遙望這些千古遺跡,而且還要攀援峭壁,到這些神秘的洞內親眼觀察。例如宋代人祝穆就詳細地描述過他的考察結果。他說升真洞在武夷山大王洞的東隅,這是一處石壁之上的幽深險峻的石室。石室中放置的五個表麵裝飾有雷紋的陶缸,其中有一個放置在石窖之中,取不出來,因為窖口狹小而將瓷缸束縛在裏麵。另外四個缸並排陳放在較寬大的窖中。洞室之前的懸崖邊上,還有精心用黃心木縱橫相交而做成的棧橋,被稱為“虹橋”,這是為了讓神仙往來所特意修建的。這個洞室之上又有一處洞穴,橫插有雙木作為虹橋,橋長約三丈。在距橋的西壁隻有十幾步的範圍之內,還有一道裂縫,裂縫的長寬都隻有一尺多,裏麵放有香爐、藥缸之類的物品,可望而不可及。洞室的下麵,有一條縫隙,一個鼎存放在內麵,相傳為仙人煉丹的地方。祝穆數次觀察後深信:石室中放置的五個陶缸,都是盛“仙蛻”的用具。

  與眾不同的是,宋代的大學者朱熹在寫《武夷山圖序》的時候,用曆史文化的觀點,力排眾議,對武夷山中的這些千古傳說和神秘遺跡進行了一番學者式的考證研究。他先引用了《史記·封禪書》中關於“武夷君用乾魚”的記載,然後他論述了自己的看法。朱熹研究的結果是:武夷君這一名稱,從漢代開始見於記載,人們雖然用幹魚祭祀他,但卻不知道他究竟是一位什麽神。在宋代時的建安府崇安之南20多裏處有山,名叫武夷山,相傳那裏就是神仙武夷君居住的地方。武夷山中的峰巒岩壑秀拔而奇偉,又有清溪曲折九回地從山間潺潺流出。在山中的懸崖絕壁、人跡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往往有幹枯之木插在石縫之間,用以安放舟船和棺柩之類的東西。棺柩中存放有遺骨,棺柩外放置有陶器,都還沒有遭到損害。朱熹認為那些就是上古道路未通、河流堵塞未決的時候,夷人群落所居住的地方。而漢代人所祭祀的武夷君隻是他們的君長。因為這種避世之士為眾人所敬服,所以世代相傳,逐漸地演變,而最後成為神仙了。

  到了清代,關於這些千古遺跡的神話傳說又有了新的發展。例如在《武夷山誌》卷中就有關於這種傳說的記載:武夷山中有許多虹橋板,例如在大王峰的升真洞外麵,就有許多縱橫的木板插在懸崖邊上。相傳武夷君當年在幔亭設宴的時候,曾經架設虹橋來接引當地的鄉民百姓前來赴宴。但當到了宴席結束後鄉民百姓將要下山去的時候,橋卻斷了。這些虹橋的木板四處飛濺,插在了各個山峰的石罅中,一直到今天在大藏峰、小藏峰、鼓子峰、金雞洞等處都還有。

  在曆代的所有記載中,也以清代人董天工所著的《武夷山誌》對武夷山中千古遺跡的記載最多,至少有20條以上,並且描述也最為詳盡。例如,在《武夷山誌》卷9中記載:在武夷山大藏峰的半崖間,有金雞洞等幾個洞,可以清楚地看見在洞中的溝壑上麵架有虹橋。在旁邊還有一個豎立的裂罅,裏麵放有縱橫的木板數塊。這些東西都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在金雞洞的洞口有許多虹板亂堆放著,有一條船在洞外豎立倒懸,船頭伸進洞內,但是船居然沒有掉進洞內。船上豎一竹竿,就像懸繩垂吊一樣。當地的人將它稱為釣魚竿。據說在船內還有蛻骨。

  據專家的考證,過去的地方誌書中記載武夷山有仙船七具,其中有四具在升真洞,一具在兜鍪峰,兩具在小藏峰。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字。例如,有人說在兜鍪峰有兩具,此外還有六具,其中在金雞洞有一具,在雞窠岩有中三具,在真武洞有一具,在小藏峰北壁穴中有一具。實際上在小藏峰東壁所見的架壑船過去有四具,明代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夏天墜落了一具,裏麵藏有的陶瓷器摔下去後全部都碎了。有好事的人爭著收藏船板,這種木板聞起來有微香。在清代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秋天,又墜落了一具。現在小藏峰所存的還有三具。道士程應元曾在金雞洞內看見有一條貯香船,就是現在在洞口所懸的,實際上這也是兩具。又相傳在白雲洞還有一具。這樣一共有16具,不知道是否還有沒被統計到的。在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有鄉民用削了的竹簽插在仙船岩的崖壁上,慢慢地攀緣而上,曾看見在船中貯藏有一個銅盆。

  上述的這些傳說和記載大體上與前人的說法都是相同的。此外,到了明清時代,人們對於這些神秘的千古遺跡遺物還賦予了新的功能,認為它可以給鄉人百姓們帶來許多實際的好處。例如,當時的人們認為通過對這些“仙蛻之骨”進行祈禱,可以讓上天下雨。在《武夷山誌》卷6中就有關於這一類說法的記載:

  真升洞,又叫做仙蛻岩,在大王峰的東壁,洞內有數丈寬,並且放置有五個裏麵都裝有仙人蛻骨的瓷缸。洞內又有四條木船俯仰相扣,也是盛裝仙人蛻骨用的。船都是用圓木刳成的,一半放在洞內,一半枕在洞口邊。在洞內還有骨函20多個,其中有數個是空的。根據當地的鄉民百姓說,當天旱時禱雨的人便取下仙人蛻骨裝在新函內,當禱雨完畢後又將仙人蛻骨送回原處並仍放入舊函內。

  明清時代的人們還認為那些插在崖縫中和洞外的“虹橋板”既可以治胃痛,又可以防火災,還可以祛邪保平安和延年益壽。例如在《武夷山誌》卷19中就有關於這種說法的記載:武夷山中有許多虹橋板,例如在大王峰、大藏峰、小藏峰、鼓子峰、金雞洞等處都有。雖然經曆了長年的風雨飄搖,這些木板仍然沒有腐爛,人們也無法將它們取下來。其木色深黝而發亮,類似於沉香木,紋理特別的堅硬,但是現在已經不能分辨出這些木板是哪種樹木了。當地鄉民百姓非常珍惜它,並且都相傳這種木能治胃痛,能避火災,還能祛邪除祟。

  清代人董天工在《武夷山誌》中不但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如何使用這些仙骨來降雨作了一些具體的描述,同時他還對這些仙骨的真實性提出了懷疑。他認為,武夷山上的許多山峰中雖然都有遺骨,但是憑什麽說這些一定就是仙人的遺骸呢?在小藏峰和金雞洞中既然都有13具函,那麽又憑什麽就說隻有小藏峰內所藏的是十三仙的蛻骨呢?魏王子騫既然已經更衣上升天上,成仙而去,又怎麽會有頭顱傳世呢?謝在杭就曾經說過:神仙暫時遊曆萬裏,少別十年,拋棄世間的一切事物就像拋棄舊鞋一樣,可是為什麽偏要愛護自己的委蛻之身,而不讓其朽腐,那麽這些神仙的見解不是反而不如蛇、蟬之類的禽獸那樣超然灑脫而無牽無掛了嗎?

  看來這位清代人董天工確實是具有一些唯物主義的思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就能夠不為曆來的傳統看法所束縛,大膽地獨立思考,並坦述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即使在當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武夷山中的數千懸棺,如果葬的不是神仙,葬的會是誰?這是哪個部落或民族留下來的?是怎麽葬進去的?誰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