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香港”之名從何而來

  關於“香港”一名的由來,曆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和記載,至少有10種之多,若要說出哪個最準確,還真不容易。

  這首先要從香港之別名“香江”說起。

  據說早年在香港島東南部的石排灣,有一條島上最大的溪澗,流注入海,島上居民和過往船隻常在此汲水,因其水質清甜甘香,聞名遐邇,故有“香江”之美稱。由是,香江流注入海的港口也就成為“香港”了。

  有的學者還考證認為:古時新安八景中之“鼇洋甘瀑”即為此處,稱鼇洋當是獨鼇洋,位於現在香港海麵。《新安縣誌》卷之十八雲:“鼇洋甘瀑在七都大洋中,有石高十丈,四麵鹹潮,中有甘泉飛瀑,若自天而下。”但有些學者則不同意此說,認為今香港地區之萬宜水庫所在才是“鼇洋甘瀑”舊址。更有人指出,“鼇洋甘瀑”既不在港島,也與香港得名無關。孰是孰非,仍有待考證。不過,至今人們仍樂於稱香港為香江,如“香江八景”、“香江夜話”之類,正如人們喜歡將廣州稱之為“羊城”、成都之為“蓉城”一樣,似乎更添詩情畫意。

  另有一說卻是與海盜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叫香姑的女海盜,武藝高強,貌美如花,占據本島,落草為生。因此,該島便名為香姑島,簡稱為香島,“香港”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不過,此說似不足信。且不說人們是否樂於接受海盜為地名,僅是香港地區有籍可查之海盜曆史,“香姑”這股海盜,既非最早,也非最大,影響也甚一般。早在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今屬香港地區的大嶼山一帶,便有鹽民“不堪鹽法苛擾,入海起事”。此後,曆代均有“海盜”活動。僅以《新安縣誌》所載明代著名盜魁,嘉靖年間就有許折桂、溫宗善、何亞八;隆慶年間有曾一本;崇禎年間則有李魁奇、劉香等。而清代海盜活動更為甚之,其中尤以嘉慶年間的張保仔為著,成為南海一帶屈指可數的盜魁,其規模與影響遠比香姑為大。

  然香姑的傳說卻亦非全屬無稽之談,這大概是從劉香的故事演變而來的。據《新安縣誌》等史籍所載,明末崇禎六年至八年(1633—1635年),有一股勢力頗大的海盜以香港島一帶為基地,賊船竟有200餘艘之多,四處劫掠,並曾先後攻入南頭、新會、江門等地,其盜魁就是劉香。後經數年圍剿,才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所鎮壓。

  此外,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神奇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個紅香爐從海上漂流到海邊天後廟前,當地居民以為這是天後顯聖,便把它供在廟裏,因而把這個地方稱為“紅香爐港”,簡稱“香港”,這當然隻是傳說而已。不過,每年的天後誕辰日,至今仍是香港地區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對於漁民來說更是如此,他們認為天後是漁民的守護神,因此,天後廟前常年香火不絕,尤以大廟灣佛堂門的一間為著。目前,全港的天後廟不下24間,據說信眾多達25萬,影響可謂不小。另據史籍記載,在康熙、雍正年間,清政府就曾派兵在這一帶駐守,設立“紅香爐汛”,這倒是事實。

  不過,“香港”一名的由來,目前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莞香”說。

  “莞香”就是廣東省東莞縣所產的一種香料(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至明神宗萬曆元年,香港地區隸屬於廣州東莞縣)。從植物學的分類而言,此“香”屬瑞香科植物,即所謂“土沉香”。古稱蜜香樹,常綠喬木,產於我國南部,曆史上廣東之東莞、香山、德慶、海南島等地均有分布。另種“沉香”也稱“伽南香”、“奇南香”,產於印度、泰國、越南以及我國台灣等地。中醫學上用含有棕黑色樹脂的樹根或樹幹經幹燥後加工而成,用途頗廣,古時又以其作為製作其他多種香製品的重要原料,且是歲時供神、上貢的佳品。

  至於香港地區的種香製香業始於何年,目前很難定論。不過,據有人估計,大致在唐、宋時期,好像就已經有了。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雖未言及東莞,但對其時廣東南路已多植香木則已有記述。至明清之際,東莞之香業更是盛極一時,量多質優,遠銷江浙,飲譽全國,故有“莞香”之稱,許多人因為經營製香業而發跡。

  據有的史家研究,當年的莞香貿易,已頗具規模,其產品多數先運至九龍尖沙嘴,用船渡海而集中於港島東南部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大眼雞船運往廣州,再度嶺而北,遠銷江浙一帶。因此,尖沙嘴古時也稱“香涉頭”,而石排灣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稱為“香港”,港口附近的村莊也就稱為“香港村”了,隻是清初以後,曆經戰亂、遷界,老樹被毀,新苗不繼,一度頗負盛名的東莞種香製香業才漸漸地成了曆史的陳跡。至於以“香港”一名來稱呼全島的,那還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現在,廣義上的“香港”,更是指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在內的整個香港地區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