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上有很多名勝古跡。來曆頗為複雜,比如“回馬嶺”、“無字碑”的由來,至今莫衷一是,不過細細考察一番有關曆史,倒也頗有意思。
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800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裏山重水複,峰回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曆,曆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
宋真宗趙恒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清宋思仁編寫的《泰山述記》中記載:“回馬嶺,重岩疊嶂,一名石關,應劭謂之天關,至此馬不能行矣……相傳宋真宗回馬處。”
可是,從曆史記錄來看,宋真宗趙恒來泰山封禪並不是騎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於泰山腳下岱廟的《宋真宗封祀壇頌碑》中記述:“上乃乘輕輿,陟絕嗽,躋日觀,出天門。”登山是攀盤道石階,“輕輿”應是指山轎而不是馬車,也就談不上回馬。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於岱廟的《唐岱嶽觀造像記碑》中就有“回馬嶺”之名:“山人王昌字大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時,真君道士卜皓然、萬歲道士郭紫微各攜茶果拱候於回馬嶺。”可見,“回馬嶺”之名並非始於宋真宗趙恒封禪泰山之時。
明蕭協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導遊》認為,“回馬嶺”之名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時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傳很廣,其中一首描繪唐玄宗李隆基騎馬封禪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由此可見,唐玄宗李隆基騎馬登封泰山是確信無疑的,不過認為“回馬嶺”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牽強之嫌。
還有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遺名“回馬嶺”。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泰山封禪儀記》的記載:劉秀“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此文的作者是隨漢光武帝劉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應劭,可信性較大。以此推斷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回馬有一定的道理。
回馬嶺暫且擱下,來看看泰山上另外一個有趣的東西——無字碑。泰山極頂玉皇殿門外,有一方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厚零點九米的長方形石表,白中透黃,形製古樸,石上無字,因此人們稱之為泰山“無字碑”。
對這方巨碑,古人曾有吟詠,“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意思是說秦始皇在泰山樹立無字碑的目的在於焚書。詩人總是想象力異常豐富,泰山無字碑果真是秦始皇所立嗎?未必。
封禪是封建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傳說從上古至周成王時,有七十二王到泰山封禪,《封禪書》隻記下無懷氏、堯、舜、周成王等十二君王。可以斷言,泰山無字碑絕不是七十二王中的某王所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開始第二次出巡,當他進入今山東省鄒縣後,“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這段記載提供的證據確鑿,說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絕不是無字之碑。
秦始皇的泰山碑早已不存。現存岱廟的秦碑,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詔書,丞相李斯篆書鐫刻的。該碑原立於玉女池旁,高不過四五尺,有220字。宋代劉跤曾摹其文,當時尚可辨認146字。明嘉靖年間將碑移至碧霞祠時,僅剩29字。這方石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也是保存李斯手跡的珍品。元代郝經在《太平頂讀秦碑》詩中盛讚李斯的書法“拳如釵股直如箸,屈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
泰山無字碑不是秦始皇所立,這是毫無疑義的。那麽,這方石碑究竟為何人所立呢?
漢武帝很有可能是立碑之人。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禪泰山的念頭。據《西漢會要·封禪》記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竇太後不好儒術,使人微詞趙綰等奸利事,按綰、臧,綰、臧自殺,諸所立皆為廢。”這段記載說明漢武帝即位之初其所以未能如願封禪,一是巡狩、封禪的儀式未製定好,二是竇太後暗中所阻,迫使鼓吹封禪的儒生趙綰、王臧自殺,以懲一儆百。這樣,封禪之事便暫時擱下了。
著名文臣司馬相如死後留有一封遺書,力勸武帝上泰山封禪。司馬相如的死,使漢武帝有了舊話重提的機會。於是,漢武帝召集50餘名儒生,討論、起草封禪儀式。然而數年拿不出好的方案來,因此,封禪之事又暫擱下。
武帝自公元前141年即位,30餘年後,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終於走出皇宮,踏上登泰山封禪的旅程。武帝到泰山是在公元前109年初,當時“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立石之泰山顛。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封”(《封禪書》)。這說明武帝確是在泰山頂豎過碑的,但史籍上隻載“立石之泰山顛”,卻沒有“刻所立石”的記載,這又證明武帝所立的是一方無字碑,這方無字碑與現存的無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極頂,極有可能泰山的無字碑就是漢武帝所立。
《泰山誌》載《阮氏封泰山論》上也說,如果不是開國皇帝,是沒有資格在泰山刻石紀號的。因此,漢武帝隻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是,漢武帝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式大頌他的文治武功,他不會大老遠跑來隻是為封禪而封禪,而放棄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機會的。
也有人認為,泰山無字碑原是有字碑,隻是飽經風雨,字被風化剝蝕殆盡,以致無跡可尋。可是,現存無字碑石的風化並不嚴重,這個說法也不盡可信。由於石碑距離今天的時間太久遠,解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