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是青藏高原與我國西北幹旱地區的界山,它長約900千米,西起阿爾金山的當金山口,東抵賀蘭山,南北寬200至400千米,北靠河西走廊,南臨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脈是我國西部的福水寶地,這裏山地高聳,穀地平坦,水源豐富,草類繁茂,有“西北萬寶山”的美譽。祁連的地下擁有多少寶藏,這些寶藏是怎麽形成的?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祁連山的北麵和西麵是河西走廊和庫姆塔格沙漠,年降水量僅100毫米左右。它的南麵是柴達木盆地,因少雨而日趨幹旱,它東麵的陝甘黃土高原更是十年九旱,滴雨貴如油。而祁連山地與周圍地區截然不同,卻是較濕潤的地區。這裏的年降水量平均達400毫米,有些山嶺年降水量超過700毫米。豐富的降水滋潤了祁連的土地,裝點修飾了祁連的山川。高山上白雪皚皚,銀龍飛舞,山坡上林木茂密,鬱鬱蔥蔥,山間盆地中河水清澈、草場寬闊,牛羊肥壯。
祁連山是個固體水庫,有大小冰川3300零六條,冰川麵積達2062平方千米,儲水量約1320億立方米。每年約有72.6點六億立方米的冰川融水輸送到周圍的幹旱區,這些冰川融水養育了河西走廊的綠洲,澆灌了許多農田、草場,使祁連山周圍地區得以興旺發展,因此人們常把祁連山喻為幸福之源。
祁連山地區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降水呢?原因是祁連山山體巨大,山峰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團結峰則高達6305零五米。它們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我國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濕潤的氣流在向西北方向運行的過程中,一部分受丘陵山地影響形成降雨,而剩餘部分運行到祁連山地時,受到突兀山體的阻擋,水汽幾乎全被截留在這裏,形成較大範圍的降水。而且,組成祁連山地各山脈的排列方向與夏季水汽運行的方向基本一致,造成天然的水汽運行通道,而且地形高度自東向西逐漸升高,穀地從東部的3000米以下逐漸升為西部的4000米以上,這樣,水汽能伸入到祁連山內部、使整個祁連山地的氣候比周圍地區濕潤。
在海拔4300到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固體降水把山嶺裝扮得銀裝素裹,使冰川得以發育。在較低的山麓、穀地,格狀水係相當發育,大通河、湟水的水流源源不斷地注入黃河。總體來講,祁連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年降水量為500至600毫米左右,高山上有蒿草、蓼等組成的草甸及各種杜鵑、錦雞兒、金露梅、柳等組成的灌叢,山坡地有青海雲杉、祁連圓柏等構成的森林草原,而更多的是溝穀地中由克氏針茅、短花針茅和冷蒿等組成的山地草原。祁連山中、西部的氣候相對幹旱些,年降水量為250至400毫米左右,以高寒草原和山地草原為主,祁連山地大部分冰川也都分布在這裏。
祁連山地是座萬寶山,擁有無盡的地下寶藏。很早以前,祁連山遍地是寶就聞名於世了。唐代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就是用祁連山的玉石精心雕琢而成,成為世界著名的名貴酒器。這種杯在月光照射下能發出柔和的亮光,祁連縣的“玉石溝”和“玉石果”就盛產這樣的玉石。祁連山地其他礦藏也很多,僅現在查明的就有黃鐵礦、鉻鐵礦及銅、鉛、鋅、鎳、磷和稀土元素鈰、鑭、釔等礦產,祁連縣周圍地區四個鉛鋅礦中還伴有金、銀、銻、镓、硒等稀有元素。大通河流域煤的儲量很多,素有“青海的黑腰帶”之稱,距西寧不遠的祁連山還有石膏、芒硝等,不僅儲量多,而且質量好。
祁連山這座富含寶藏的“萬寶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從元古代直至中生代,祁連地區絕大部分處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祁連地區被稱為“祁連海槽”。而現在比祁連山低二三千米的柴達木盆地,是祁連海槽岸邊的一塊大陸,稱為“柴達木古陸”。在距今六到四億年前,祁連地區曾發生了強烈的構造運動,海底火山猛烈噴發,火山岩熔夾雜著大量的鐵、銅、鉛、鋅及硫等元素從海底噴出又降落沉積下來。在各個火山噴發期的同時,有大量超基性岩侵入到早已形成的岩石中去,由於超基性岩漿中含有鐵、銅、鎳等多種元素,形成了一些與超基性岩有關的礦產。祁連山地中的鏡鐵山鐵礦、皋蘭白銀廠銅礦、紅溝礦、郭米寺鉛鋅礦以及祁連玉石構、百經寺、梁山的鉻鐵礦,化隆拉水峽銅鎳礦,湟中元石山鐵鎳礦等也都在這個時期形成了。在距今約二點三億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祁連海槽地區隆升褶皺,海水全部退出,祁連地區成為陸地,那些由火山活動形成的礦產經過後期的長期剝蝕,有些出露於地表,而煤、石膏及芒硝等則在山間窪地、盆地等地帶形成。現在,祁連探寶的工作還遠遠沒有廣泛開展起來,那些亟待查明的寶藏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在祖國的建設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祁連山地區美麗富饒。然而最富庶的地方還要數祁連山中的湟水穀地和大通河穀地。湟水是黃河上遊的一條重要支流,它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包呼圖山,沿祁連山南麓向東流,全長370千米,流域麵積3.2萬多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達50多億立方米。湟水河穀地平均海拔高度低於3000米,北有祁連山脈的屏障,阻擋了冬季寒潮的侵襲,因而氣候較溫和。穀地寬闊平展,土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灌溉方便。
湟水流域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仰韶文化時期,這裏就有人類居住了。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在今青海西寧建立廣軍事重鎮——西乎亭,西漢宣帝時,湟水流域已是開荒屯田的重地。以後曆代王朝都在這裏駐兵屯田,進行開發,幾千年來從未中止。現在,湟水流域已成為青海省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這裏有耕地近500萬畝,僅水澆地麵積就發展到250多萬畝,種植小麥、青稞、豌豆、蠶豆、洋芋、蔬菜、瓜果等。糧食畝產超過500斤,並出現了萬畝以上的千斤豐產田。湟水流域的油料瓜果也享有很高的盛譽,生長在這裏的馬芽蠶豆,瓣大、無蟲、營養價值很高,是高原的名產,早就遠銷國外。湟水岸邊的享堂西瓜,瓤沙、汁多、沙甜可口。還有湟水中下遊的花青、沙果、接杏、核桃、冬果等也都是瓜果之上品,深受歡迎。湟水流域原是林茂草豐的地方,據曆史記載:“樹木扶疏,水聲激沸”,“青鬆茂草,怪石流泉”。但由於曆代割據、征戰和封建統治者的濫墾、濫伐和過度放牧,再加上森林火災,使原有的森林遭到破壞。目前,湟水流域水土流失麵積近三萬平方千米,嚴重水土流失的有近萬平方千米。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大通河是祁連山地小部的河流。它源自祁連山西段山地,流經祁連山支脈冷龍嶺以南,大阪山及青石嶺以北,在祁連山東段與湟水匯合。縱貫大通河穀地,祁連山地的全部風光則可盡收眼底了。在河源地,河水從5000米以上的高山峽穀中,從那銀盔白甲、群峰對峙的山峰上傾珠瀉銀般地直流而下,經過山坡上似錦的灌叢,茂密的林木,流到芳草如茵、繁花點點的山腳下。山腳下的穀地平坦開闊,以蘇占灘、皇城灘為代表的牧場上水草豐美,牛羊肥壯,著名的浩門馬就產在這裏。到了青石嘴,進入大通河的中遊,群山突然後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肥沃的農田。
“門源油,滿地流”,這是人們對這裏年年獲豐收的比喻。在大片的油菜田裏,葉綠花黃,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馨香,引來蜂蝶翩翩起舞。河水到了克圖附近,山高穀深,水流湍急。兩岸的樹木層層疊疊,鬆濤林海,深邃難測。濃鬱的鬆脂香味在雲霧繚繞的山間飄散,引來鹿、麝等動物到林間嬉遊,引來百鳥在樹端爭鳴,真是花香草翠,山歡水笑。大通河畔,不僅蘊藏著鐵、銅、煤等重要礦產,而且也是盛產黃金的地方。祁連山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幸福,祁連山區也定會有金黃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