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蒙著麵紗的樓蘭古國

  樓蘭古國,它所具有的傳奇經曆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神秘而悠遠。從一個世紀以前它戲劇性地再現於世人麵前,就吸引了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們前往獵奇、探險,伴隨著一個個令人興奮的考古發現,一篇篇、一部部探討和研究樓蘭曆史、地理、語言、人文等學術成果的不斷麵世,樓蘭的經曆越來越清晰地得以再現,這個曆史古國的神秘麵紗漸漸隱去,讓所有關心樓蘭、關注西域曆史的人們重溫了這座絲路古城經曆的荒蠻、文明、輝煌和落寞。

  這座古城是西方的冒險家首先發現的。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西方冒險家將目光投向了位於亞洲中部、沉寂了一千餘年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同伴第二次來到這裏探險,他們艱難地走到羅布泊北岸,準備在附近挖掘淡水,發現鏟子丟了,隨行的向導艾爾迪克返回去尋找,半路遇到了大沙暴,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狂風過後,一座泥塔、房屋組成的古城奇跡般的展現在眼前。轉年,斯文·赫定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開始了對這座古城址的挖掘和探索,希望能夠從遺跡和文物中再現昔日的繁華。根據挖掘出來的怯盧文簡牘上的“kroraina”字樣,斯文·赫定推斷這座古城原名可能是“樓蘭”。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學者馮承鈞也就樓蘭名稱的來曆問題撰文,指出“樓蘭”來源於這裏的湖泊“羅布泊”的古名,因為在《水經注》第二卷中引用《西域記》中的提法,稱“羅布泊”為“牢蘭”海,“牢蘭”與“樓蘭”當為一個名字的不同譯法。

  繼斯文·赫定之後,各國探險家紛至遝來,其中包括英國的斯坦因、美國人亨廷頓、日本人桔瑞超等,他們發現並帶走了大量的古文物。斯坦因在1906年根據從樓蘭發掘出的漢文和怯文文書,推算樓蘭古城大約在公元3世紀至4世紀的時候就被放棄了,他還特別指出“文書上同樣可以確證此遺址的地名就是中國古代史書上提到的樓蘭”。從斯坦因等人挖掘出來的木雕、浮雕、上漆家具、青銅藝術品、精美的女士繡鞋,以及在距離樓蘭遺址約四英裏的地方發現的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各種隨葬器皿和精美華貴、色彩豔麗的絲、毛織物,可以看出這裏的物品明顯帶有漢代風格和中西方交往的痕跡。結合一些史書上的記載,說樓蘭地處交通要道,向北可達焉耆和庫爾勒地區,向南可至羅布泊南麵的米蘭等國,向東則直接有幹線與敦煌相通。這些實物和文獻記載可以幫助我們初步確定樓蘭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那時的樓蘭,是羅布泊綠洲上的一個王國,伴隨著漢朝統治的介入和絲綢之路的開辟,更成了南來北往商家的必經之地,樓蘭地區流通著前來交易的各國的錢幣、織錦、香料、琉璃等等,呈現出一派商旅雲集、經濟繁榮的富足景象。

  按照出土的文書和我國著名史書《史記》中《西域傳》的記載,可以推斷大約在公元前77年,漢昭帝為了加強對樓蘭的統治,派大將軍殺死了樓蘭的國王,立國王的弟弟為王,改國名為鄯善,漢軍也開始派兵在此駐紮戍邊。東漢時期,鄯善國日趨強盛,吞並了一些小國,成為包括原樓蘭國在內的一個大國。東漢時期還在樓蘭城內設置西域長史,並一直延續到魏晉。這一時期,西域長史對樓蘭地區的居民建立各種製度,使當時的社會生活帶有明顯的漢族色彩。從後來發現的樓蘭城外人工渠道的痕跡判斷,那時的樓蘭曾經也是滄海桑田,有著相當規模的農業生產。這一點可以從中國考古工作者挖掘到的木簡上得到證實,那上麵清楚地記錄著二十多個屯田將耕種數百畝田地的詳細記錄。

  到了東晉後期,中原地區群雄爭權,戰亂連綿,朝廷忽視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樓蘭也漸漸與朝廷失去了聯係。再到公元4世紀前後,中國史書上就已經找不到關於樓蘭的記載了。至唐代再次出現關於樓蘭戰事的記錄時,那裏已經被描述為一片荒漠,王昌齡在詩中寫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將樓蘭形容為“城郭巍然,人煙斷絕”了。

  那麽,這個昔日的綠洲何時變成了後來的荒漠,昔日商賈輻輳的邊陲重鎮又如何就人去城空,最後連城池都覆蓋在茫茫黃沙之下,沉寂在悠悠的曆史中了呢?

  按照中國考古學家在樓蘭遺址中發現的一枚木簡上的文字來看,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樓蘭已經是“諸民遠離國境”的狀況了,至於造成這種殘酷現實的原因,人們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和推斷。

  有說法認為是河道的遊移斷絕了樓蘭的水源,致使居民棄城而逃,古樓蘭國也隨之漸漸荒疏。早在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的羅布泊遊移說就引起了世人的矚目。後來有人支持這種觀點,並進一步指出由於塔裏木河、孔雀河等河流在羅布泊河口匯聚,致使大量泥沙堆積,河道漸漸被淤塞,加上地殼活動的因素,使河流自然地另覓新的低窪處,匯聚成新的河流湖泊,而原有的羅布泊由於沒有新的水源補給,加上遠遠高於降雨量的蒸發量,就漸漸地蒸發為荒漠。

  從樓蘭國出土的文書上還可以看到,樓蘭的水源確實日益匱乏,一些文書上記載了號召大家節約用水的文字,水源的緊張必然導致農業生產力的下降,糧食不足,也必將逼迫久居在這裏的人們另外去尋找新的家園。當然,這種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必然與人們忽視和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關。有專家分析,這個堪稱悲壯又悲慘的結局可能與樓蘭當地戰爭頻繁有關。各個經由此處的遊牧國家都隻考慮到要擴展本國勢力,過度砍林種田,使原來胡楊林等良好的植被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利、農業等設施麵臨致命危機,最終導致一個國度被惡劣的塞外風沙所覆蓋。

  我們都知道“人定勝天”,人是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但樓蘭古國的神秘消失卻為我們敲響了環保的警鍾,無論它淪為荒漠的確鑿原因是什麽,我們都有理由相信這其中無法推卸的責任是人們盲目尋求發展,忽視了生態平衡;今天,當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的時候,我們是否應當吸取前人的教訓,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保事業的長遠效益,給我們的後代創造一個繁榮的綠色西部家園。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