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幾個農民的偶然之舉,竟獲一個驚人發現——在浙江龍遊縣石背岩村的地下,居然隱藏著數十個人工開鑿的巨大石窟,一時間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熱點。石窟謎團重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龍遊石窟地處龍遊縣城北郊小南海鎮石岩背村。此地山秀水美,衢江與靈山江在此匯合,江邊一狀如鳳凰展翅的小山,名日鳳凰山,石岩背村就散落在此山上。進入村中,不時可見一個個緊貼地麵的拱形水潭,其水色呈幽綠,深不可測,村裏人皆稱“無底潭”。1992年6月,村中吳阿奶等4個農民因抗旱抽水,4台水泵日夜轉動10多天,仍不見洞底。好奇心使這幾個農民忘了抽水的初衷,幹脆抽幹水看看洞底究竟有何神靈——到第17天,終於將一個深塘抽幹了,一座狀似宮殿的巨大石窟展現在眾人麵前。
令人吃驚的是,水被抽幹之後,竟沒有發現任何寶物,連平時能釣上來的魚也無影無蹤,隻有4隻小甲魚伏在洞底。然而,巨大石窟的凸現震驚了鄉鄰,也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在有關部門的參與下,附近6個水塘的水被有組織地抽幹。水底展露的是一群令人震撼的巨型人工開鑿洞窟。這是一個個構造獨特、氣勢宏偉、謎團濃裹的石窟群。已開發的7個洞窟,高度均在10米至30米之間,石窟麵積大小不同。小的有數百平方米,大的2000多平方米。已發現的7個洞窟緊緊相連而又相互獨立,石窟之間最短距離隻有0.5米。有的石窟有上下兩層。這樣的排列設計即使在今天的地下工程中也不易做到如此精確和科學,否則這樣密集,施工時極易坍塌損毀。
每個石窟的洞口即村民平日取水的水潭,抽幹水後可見洞壁有鑿成的巨大石梯通達洞底。洞窟口小肚大,呈倒鬥形,進之愈深,愈發寬暢。洞頂呈穹形,而每個石窟都有幾根高大粗重的巨型石柱支撐。
石窟四壁陡峭筆直,棱角分明,按一定斜度層層下剝,每層鑿痕寬約0.65米,極規律地橫向伸展,轉角處從右上向左下45°斜角略顯弧彎橫斜間排列,紋理勻稱細密,整齊劃一;且洞頂與洞壁、石柱接連處,銜接自然流暢,天衣無縫,仿佛機械加工一般。
每個洞窟底部,均有一個麵積約20平方米的矩形水池,水池兩側係開鑿而成,另外兩側則為石砌。每個洞窟都是鬼斧神工,令人驚歎叫絕,作家張抗抗參觀後驚呼:它絕非我們曾經遊覽過的那種奇異的溶洞,而是一座絕無僅有中國“古希臘神殿”。
麵對這樣一個人工奇跡,每個人都想知道,它是哪個年月開鑿的?何人所為?目的用途是什麽?用什麽樣的工具開鑿?挖鑿的砂石運到哪裏去了?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是由哪一種政治集團和權力機構組織的呢?
根據縣政府組織有關專家的數次考察探測,初步勘定,在方圓幾千米的石岩背村,類似的石窟至少有24個!隨著龍遊石窟浮出水麵,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專家學者、成千上萬的遊客雲集龍遊,探尋這千古一絕的奧秘,用各種思維方式演繹石窟的種種謎底。
然而,“入窟盡是探索者,出洞全變猜謎人”,石窟不僅以奇驚人,更以謎纏人,其中謎團百結,舉目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首先,這樣工程浩大,構造奇特的石窟群,任憑專家們查遍所有史籍縣誌,竟無一字記載!連民間的傳說口碑也無點滴涉及。
龍遊在秦代已設縣,是與紹興齊名的浙江古城,但在龍遊縣誌上對石窟無隻字記載。龍遊石窟麵世以來,已開發出5個洞,無論洞內洞外均沒有發現任何有助於對它進行科學研究的實物,哪怕是一件小小的工具,一件同人類活動有關的任何東西。
石岩背村所處的鳳凰山,是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丘,被重重樹林掩映,在20世紀中期之前,這裏還荒無人煙。直到1955年。一場特大洪水襲擊了山下的村莊,村民們被迫移居山上,就著山上遍布各處的水潭生息繁衍,祖祖輩輩也沒有聽說有關水潭的秘密。
有關史學專家在《左傳》中查到最早有關的記載:龍遊原稱姑蔑,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曆史,但仍沒有提及石窟。有人根據石窟鑿痕提出,開鑿年代應在商周時期的青銅時代,因開鑿工具的硬度和耐磨度需要極高的冶煉技術。
另有史學家舉證:宋末元初文人張正道在題《翠光岩》詩中寫道:“百天蒼崖水氣昏,我來避暑動呤魂。千年盡露波濤色,萬古猶存斧鑿痕……”(康熙《龍遊縣誌》),指的是龍遊另一處石窟,可看出該地區石窟古已有之,是“千年”、“萬古”的遺存。
另康熙年間翰林餘恂詩雲:“穹窟垂四幕,冰柱撐虛空……,不知巨靈手,何年事斧鑿。混純一以開,終古厲鋒鍔……”(康熙《龍遊縣誌》)也可看出,不知何年,石窟便已鬼斧神工,似乎混沌初開,亙古就有。
其次,石窟群開采出來的石料至少在8萬立方米以上,這些石料哪裏去了?石窟都呈倒鬥形,洞口狹小,光線暗淡,壁上無任何熏煙痕跡,開鑿者如何采光照明?
石窟在被村民抽幹水之前,曾被附近寺院用作放生池,養有大魚,當地村民常在此釣魚,可抽幹水後,竟不見魚兒蹤影,不知遁往何處?另外,洞中至今也沒有發現任何工具或者能提供一絲解謎信息的文物。
1號石窟是已開發的謎窟中最小的一個,麵積約300平方米,隻有一根擎柱。奇特的是該窟石壁上有一組魚、馬、鳥的石雕圖案,這是7個石窟中唯一的工藝痕跡,這又是何時、何人所刻?
所有洞窟均分布在衢江邊,窟底低於江水正常水位,如遇洪水,必淹無疑,設計者為何選此掘窟?該地質構造為沉積岩,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幾乎所有岩層都有碎裂痕浸水。岩層斷裂,江水很容易沿岩層縫隙侵入;石窟極可能成為水井。但從抽幹的幾個洞窟看,從1992年發現至今,窟頂窟壁均無滴水,洞內幹燥涼爽。
據專家測定,此地岩石屬沉積岩中的紫紅頁砂岩,成岩於3億年前的白堊紀。此種岩石極易風化,設計者為何花如此大功夫在此鑿穴呢?他們有何防風化的絕妙技術?否則,窟頂窟壁要不了幾十年便會風化塌方,前功盡棄。
石窟猶如一座座大廳,其高度達六七層樓,不論做何用途都無須如此高大,每廳根據麵積大小鑿有幾根擎柱支撐。令人不解的是所有擎柱的橫截麵都有熨鬥狀,即魚尾狀,猶如橋墩。橋墩是為分開流水,減少阻力設計的,而窟中擎柱並無此功能,又為何如此設計?
窟中無數條鑿痕成同一斜度的平行分布,每兩條鑿痕間的距離均為2厘米,而且億萬條鑿痕中沒有一對是交叉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石窟各轉角處、擎柱與窟頂連接處,鑿痕全為弧形,而人工鑿岩時,鐵錘的作用力是單向的,不可能成弧形,隻有機械操作才可能產生這種痕跡,但這種機械又從何而來?
從現已開發的石窟來看,每個窟沿石壁均有巨大的階梯通向窟底,但此階梯每層相隔3米之距,行人根本無法行走或負重行走;而且每到窟口便有10米左右斷檔而不通達窟口,若無工具幫助,無論是行走或是搬運石料,均無法走出那小小的洞口。再假如此階梯用作通道,應有明顯的踩踏碰撞或摩擦痕跡,但竟沒有一絲印痕。
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跡”的人工地下石窟群的發現。引起了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迄今為止,有關部門曾組織過數次嚴肅、科學的考察論證。雖未得出最終結論,但專家們極有價值的討論,給解謎的人們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間,形成幾大說法。
1.采石說。有專家認為,龍遊石窟群的石頭斷麵與采石形狀較吻合,且石窟離衢江很近,便於運輸;每層石塊的厚度與當地古城牆和建築物所使用的長方形石塊大小基本相同。石質也都是浙西地區常見的紅砂岩(屬陸相沉積岩)。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石窟采掘的石料為結構疏鬆、極易風化的紫紅頁砂岩,不可能用作建築材料;另外,單純采石完全沒有必要到地下挖掘,不如沿江露天鑿石省力,又便於運輸。如浙江紹興、溫嶺一帶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的采石場,均為露天開采。
2.地下倉庫說。有學者認為,從石窟開掘的地理位置、結構、麵積、內部設計看,當為古代貯藏糧食的地方。且1號洞壁上的鳥、馬、魚雕飾,係古代越族的圖騰,此圖騰與古越族的糧食積儲有關。還有石窟群形製統一,內壁經過刻意裝飾美化,如果作為采石場,何必多此一舉。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龍遊石窟地處江邊,且空氣濕度大,又不通風,極易遭水淹。不適做糧倉。如係官方糧倉,為何通查古籍而無記載。更何況2000年前,春秋戰國烽火連年,此地區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口不足3000,山民刀耕火種,食不果腹,哪來可供囤積如山的糧食。
3.藏軍洞說。有專家認為,龍遊縣是曆史上兵家常爭之地,石窟為越王勾踐秘密戰備基地,既可秘密屯兵操練,又可儲備武器裝備,越王為了複仇臥薪嚐膽,完全有可能秘密製造弓箭武器,屯練千萬複仇大軍。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鑿洞藏軍,乃兵家大忌,洞口一夫把守,不論水淹火熏,必將全軍覆沒。且數千人吃喝拉撒問題無法解決,洞內亦沒有任何有人居住過的炊煙痕跡。龍遊石窟高度超過20米,如果是屯兵,一般6米就綽綽有餘。
4.陵寢說。有學者提出,石窟頂部呈倒鬥形,與漢代以前的一些帝王地下宮殿特征相似,且王者陵墓一般都規模較大,莊嚴隱秘,統治者都希望生命永恒,即使死後也要統治世界,故石窟極有可能是王者陵墓。
持不同意見者則認為,龍遊秦時才設縣,何來帝王?且石窟鑿於江邊,常遇水患,陵寢選此,有悖常理。再則,石窟至今未發現任何一件可供佐證的陵寢文物。
5.外星文明說。有專家認為,龍遊石窟的存在與世界巨大石文化遺跡頗為相似,窟內鑿痕整齊劃一,非大功率重型機械而不能為;且階梯每一台階全是機械挖掘痕跡,其斷裂麵毫無磨損,可能是機械傳送機座;巨大的工程量和繁複而又精確的設計隻有外星力量才能在短期內完成。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此說無任何科學根據,將人類目前尚不能解釋的現象或奧秘,統統歸為地外文明所為,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消極態度。況且國內目前對巨石文化、史前文明、外星文明、UF0現象,界限內涵模糊,混在一起,更難說清。
其他還有“道家福地說”、“伏龍治水說”、“礦冠所居說”、“采石非唯一目的說”……對於龍遊石窟,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經過數次考察和研究討論,在1999年11月召開的“99第2屆中華石窟文化與經濟研討會”上,國內權威專家們提出了兩個可以肯定的觀點。
一是石窟的奇特構造和恢弘氣勢不僅是中華一絕,也堪稱世界一絕;二是如此浩大精美的人工地下建築,是“非常人所為之非常事”,它的精美和奇妙,充分體現出設計製造者的聰明才智與膽略氣魄。
龍遊石窟是中華民族的先祖留給後人的一份珍貴遺產,破譯龍遊千古之謎,還有待於各方麵專家的努力探索與通力合作。作為規模如此巨大的地下人工建築,到目前為止,也隻是撩開了它神秘麵紗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