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廬山真麵目

  在江西九江市南、鄱陽湖湖口之西,有一座令人神往的山,那就是以“奇秀甲天下”而著稱的廬山。然而,雲霧彌漫、峰巒隱現的廬山真麵目,至今仍是個懸而未決的謎。

  廬山的形成隻能是地質年代地殼構造運動的結果。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裏原是一片汪洋,後經造山運動,才使廬山脫離了海洋環境。現今廬山上所裸露的岩山,如“大月山粗砂岩”就是元古代震旦紀的古老岩石。那個時代的廬山並不高,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它經曆了數次海侵和海退。廬山大幅度上升是在距今約六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當時,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構造運動,位於淮陽弧形山係頂部的廬山,受向南擠壓的強力和江南古陸的夾持而上升成山。山呈腎形,為東北一西南走向,形成了一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周長約70千米,海拔1474米以上的山地。這就是千古名山廬山的形成過程。

  廬山“奇秀甲天下山”之說並非過譽。因為這裏無論石、水、樹無一不是絕佳的風景,五老絕峰,高可參天。經常雲霧繚繞。說到廬山多霧,這與它處於江湖環抱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由於雨量多、濕度大,水氣不易蒸發,因此山上經常被雲霧所籠罩,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90天是霧天。大霧茫茫,雲煙飛渡,給廬山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幾到廬山者,必遊香爐峰,因為香爐瀑布,銀河倒掛,確實迷人。李白看見香爐瀑布後,萬分讚歎,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瀑布飛瀉轟鳴之美,至今令到此觀光的遊者大為傾倒。

  廬山有沒有出現過冰川的問題,一直在我國地質界存在爭議。

  193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帶領北京大學學生去廬山考察時,發現那裏的一些第四紀沉積物,若不用冰川作用的結果來解釋,很難理解。以後的幾次考察,從不同的角度再研究這些現象,確信是冰川作用的結果。於是,他在一次地質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學術演講,提出了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其主要證據是平底穀、王家坡U形穀、懸穀、冰鬥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在堆積方麵,他指出:廬山上下都堆積了大量的泥礫,這些堆積顯示了冰川作用的特征。

  當時,國際地質學界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第三紀以來,中國氣候過於幹燥,缺乏足夠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英籍學者巴爾博根據對山西太穀第四紀地層的研究,認為華北地區的第四紀隻有暖寒、幹濕的氣候變化,沒有發生過冰期。他認為:一些類似冰川的地形,既可能是流水侵蝕所成,也可能是山體原狀,而王家坡U形穀的走向可能和基岩的構造有關。法籍學者德日進也排除了廬山冰川存在的可能性。

  以後的幾年裏,李四光也在尋找更多的冰川證據,以說服持懷疑論者。1936年,他在黃山又發現了冰川遺跡,更加證明廬山曾有冰川。他的論著《冰期之廬山》,總結了廬山的冰川遺跡,進一步肯定了廬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磧泥礫,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發現的紋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該書專門寫了《冰磧物釋疑》一章,對反對論者所提出的觀點進行了分析與反駁。對於泥礫的成因問題,他否定了風化殘積、山麓坡積、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礫的冰川成因。不久,他又著《中國地質學》一書,著重討論了泥流和雪線問題。對於泥流,他認為既然承認如此巨大規模的泥礫是融凍泥流所形成的,那就完全有必要承認在高山上發生過冰川作用,因為如果山下平原區發生了反複的冰凍與融化,以致產生了泥流的低溫條件,按升高100米降低溫度10℃計算,廬山上麵的溫度就要比周圍平原低10℃~15℃,這樣就不可避免要產生冰川。據此,反對廬山冰川的泥流作用,反過來卻成了廬山冰川說的有力證據。對雪線問題,他認為在更新世時期,雪線在東亞有所降低,因此,雖然廬山海拔較低,也能發生冰川。

  20世紀60年代初,黃培華再次對廬山存在第四紀冰川提出質疑。其依據是:所謂“冰磧物”不一定是冰川的堆積,其他地質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地形方麵,廬山沒有粒雪盆地,王家穀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遺跡遍布,何以在山南絕跡?廬山地區尚未發現喜寒動植物群,隻有熱帶亞熱帶動植物。支持冰川說的曹照恒、吳錫浩從廬山的堆積物、地貌、氣候及古生物方麵反駁了黃培華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初,持非冰川論觀點的施雅風、黃培華等又進一步從冰川侵蝕形態、冰川堆積和氣候條件等方麵,對廬山第四紀冰川說加以否定。持冰川論觀點的景才瑞、周慕林等人則從地貌、堆積,特別是冰川時空上的共性與個性等方麵進一步論證了廬山冰川的可能性。

  在具最新論據的爭論中,持非冰川論觀點的謝又予、崔之久作了廬山第四紀沉積物化學全量分析,“泥礫”中礫石形狀、組織的統計、分析,以及電鏡掃描所采石英砂表麵形態與沉積物微結構特征等,認為廬山的“冰川地貌”是受岩性、構造控製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的冰川地貌;所謂“冰川泥礫”也不是冰磧物,而是典型的水石流、泥石流和坡積的產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