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黃土高原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裏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歎。人們在讚歎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東到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西至甘肅省烏鞘嶺和青海省的日月山,南到渭河穀地關中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北至長城,約占中國國土麵積的1/20.

  黃土高原海拔約為1000~1500米,高原上的黃土主要是一種未固結、無層理的粉沙。厚厚的黃土完全掩平了這裏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層厚度達30~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0米。黃土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薄,顆粒由粗變細。這種黃土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如歐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布著黃土,但麵積和厚度卻無法與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相提並論。

  黃土富含鈣質結核及易溶鹽,石英、雲母、長石、電氣石、角閃石、綠簾石等許多細粒礦物是黃土的主要成分,約占70%;餘下的部分則是黏土礦物。如此大麵積的黃土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學家為了解釋這些問題,綜合運用地層、古生物、古氣候、物質成分與結構及年代學等領域的知識進行研究,提出了二十多種黃土形成的假說。現在影響較大的有四種學說,它們是水成說、殘積說、風成說及多成因說。這四種學說的主要分歧點是黃土物質的來源及黃土本身的屬性等問題。

  大多數學者都讚同風成說的觀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先生也支持這種觀點。魯迅先生在一篇地質佚文中這樣寫道:“中國黃土高原為第四紀初由中亞沙漠獨借風力,揚沙而東形成,並引起河水變黃成為黃河。”現代學者以大量的事實為基礎,分析了黃土物質的基本特點後,得出結論說中國大麵積的沙漠可能是黃土源,並且認為搬運黃土物質的主要動力是風力。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是地質曆史中一種綜合的地質作用過程,存在著物源的形成、搬運、分選及堆積成土這三個不同的階段。

  地質學家認為,在第三紀末或第四紀初的後半期時,今天的黃土高原所在地氣候潮濕多雨,河流及湖盆眾多,各種流水地質作用盛行。在河水的作用下,低窪盆地中堆積了基岩山區中大量的洪積、衝積、湖積、坡積及冰積物,鬆散沙礫及土狀混合堆積變得越來越厚,黃土物質因此有了生長的基礎。

  在大約距今120萬年前的第四紀後半期,氣候發生了全球性的變化,氣候急劇變冷,由潮濕變為幹冷,新的冰期到來。中國西北部地區在西伯利亞一蒙古高壓氣流的影響下,冷空氣長驅直入,並受祁連山的影響,分為兩支,一支轉向東南,構成西北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另一支向西南構成東北風進入塔裏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與此同時,來自蒙古的西風及西伯利亞的西北風分別進入中國新疆東北地區的準噶爾盆地。堆積在基岩山上夏盼部分堆積物及盆地中的鬆散物質被強大的風力重新揚起,隨風飄流、搬運、分選,然後分別沉積下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各種堆積物越來越多,今天西北地區的礫漠、沙漠和巨厚的黃土堆積也就逐漸形成了。

  另外三種關於黃土形成的假說,影響並不太大。水成說認為,流水作用使得黃土由不遠的物源區搬遷堆積而成;殘積說則認為,基岩風化就地成土,導致了黃土的形成;而多成因說則認為黃土是上述幾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時至今日,盡管四種假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風成說還是在學術界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若要否定水成說、殘積說等假說,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近幾年,多成因說又重新抬頭,向風成說提出了挑戰,並且它也似乎比其他假說更為合理。孰是孰非,還很難分辨。究竟黃土高原之謎何時才能揭開呢?這隻能寄希望於科學家的研究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