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馬丘比丘古城之謎

  馬丘比丘的名字在世界上叫響之後,人們一提到它就會說:“嗬,那是一座失落的城堡,一座神秘的、奇異的城堡。”

  正因為“馬丘比丘”神秘,所以它成為了旅遊勝地。一位旅遊者在遊覽馬丘比丘時寫下了一篇頗為動人的遊記:曙光透過秘魯安第斯山脈上繚繞的濃霧,慢慢地照亮了有幾千年曆史的花崗石露台。一縷朝陽落在“印地華塔納”(印加人對“祭日柱”的稱謂)上,周圍穿著白色長袍的祈禱者身上便感到了一些暖意。3隻睡眼惺忪的羊駝披著一身髒兮兮的皮毛,懶散地或立或臥在高高聳立在神廟和馬丘比丘民房上的古門樓邊……

  去南美遊覽,不可錯過著名的印加遺址,這猶如遊中國不能不看長城,遊印度不能不看泰姬陵,遊埃及不能不看金字塔一樣。對於那些對文化和宗教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那兒是必須去朝拜的一個聖地。去馬丘比丘遊覽的最好時間是淩晨,因為一過早晨,大批經過3小時火車或1小時汽車旅行,來自庫茲科的遊客就會蜂擁而至。中午時分,遺址旁邊唯一一家酒店的停車場上便會停滿了汽車,操著6種不同語言的導遊喋喋不休地向遊客詳細地講解著每座建築的曆史,這樣的喧囂環境使你根本聽不到那些古老的石柱們想要告訴你的故事。黎明時分到達要好得多,那時,濃霧籠罩著整個山區,萬籟俱寂,景區充滿了神秘氣氛。

  沿著印加小道徒步旅行去遺址的遊客,在接近馬丘比丘的時候會獲得特別的樂趣。走在濃蔭遮蔽的小道上,經過古老的石門,慢慢向保存在我們記憶中的景色走去。背襯著兩座鬱鬱蔥蔥的山峰,一片高地上凸現出了一派城市建築的景象,一塊塊經過精心切割的大理石壘成了一座座風格粗樸的建築。

  徒步旅行者一般會在高高地俯視著風景區的羊駝旁邊停下來,卸下身上的重負,拿出水瓶和照相機,然後慢慢地朝神廟走去。

  大部分遊客乘汽車從狹窄的希拉姆·賓漢公路來到此處,這條路以1911年發現這座神秘城市的美國探險者希拉姆·賓漢命名,有14個陡峭的彎道。道路兩旁高聳的磚紅色牆上爬滿了青苔,牆腳處野花爛漫地開放著,偶爾還有幾座岩石圍成的露台點綴在山路兩旁。汽車至少要走1個小時,才能從河邊爬行到廢墟,被羊毛衫和手套裹得嚴嚴實實的乘客才能邁上第一個台階,走進有門衛守護的大門。

  從入口處往裏看,馬丘比丘的宏偉景色疊次展開,就像一組係列照片一樣。在馬丘比丘和匯納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建築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農業區裏密布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台,其間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的門樓。購物區裏的道路則沒有那麽陡峭,道路兩旁分布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的屋子。

  包含3000多級台階的100多座石梯把龐大古城的各個不同部分連接了起來。排列有序的露台抬高了高地的邊緣,使其與農業區的茅草頂小屋連接在了一起。台階蜿蜒通過門衛房、葬禮石和墓地,通往徒步旅行者進入古城的印加小道。3隻似乎是亙古至今一直呆在這兒的羊駝默默地埋頭啃著草,並經常像驕傲的孔雀一樣,擺出姿勢讓旅遊者拍照。

  對星相學有興趣的遊客不妨在淩晨就開始遊覽太陽神廟,這兒被認為是一座天象觀測台。它的外形類似於墨西哥奇岑伊喳瑪雅半圓形天文台,呈圓形。太陽神廟的建築極好地體現了修建者的創造性,切割得極為精細的大理石沒有用一點兒水泥,完全靠精巧的設計壘堆在一起,渾然一體,非常堅固。像瑪雅人一樣,馬丘比丘的居民都是很好的天文學家。在這座圓形的神廟裏,據說藏有大量金銀和許多供奉太陽神的神像。

  著名的“印地華塔納”也具有同樣的功能,被認為是一種觀測天象的工具。頂上裝著一種用岩石刻成的類似於日晷的儀器,可以用來預測冬至和夏至的時間,以便幫助人們安排播種和收獲。它對懷有宗教興趣的人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因為對薩滿教和馬丘比丘的神秘色彩感興趣而來到此處的遊客一般在這兒,麵對匯納比丘後麵冉冉升起的紅日,開始他們一天的遊覽。他們也肯定會被聖石吸引住,這是一塊東西向放置的巨石,像黑板一樣平整,旁邊經常可以見到身穿黑袍的沉思者。據說,這塊巨石與英國南部索爾茲伯裏的巨石陣有相同的精神魔力。不知疲倦的旅遊者還會繼續前行,繞過聖石,通過一條蜿蜒曲折的小道,登上匯納比丘,俯瞰整個古城。體力更好的遊客可以慢慢走過墓地,遊覽噴泉和儉樸的宮殿。

  漫步走過馬丘比丘古城的每一個角落,或者停留在一堵石牆前,想像古城昔日的輝煌,你對古城的印象會越來越深刻。

  喜歡追索神秘世界的遊客把古城遺址認作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地方之一,不止一個人認為馬丘比丘是由“外星人”建成的。當你仰望著一座座神聖的廟宇、靜默的墳墓和古城所處的那無可比擬、匪夷所思的地理環境,這種看法也就不那麽荒誕了。為什麽一種文化要選擇這麽一個高不可及的地方建立一座如此宏偉的紀念碑呢?為什麽他們的後人要選擇這麽一種悄無聲息的和平方式離開呢?為什麽現代朝拜者會被吸引到這兒的深山中,會執迷於這兒神秘的一切呢?旅遊者提出了有關馬丘比丘的種種困惑,這些隻能等待人類學者、考古專家去解答。

  考古專家葛瑞姆·漢克曾寫道:“千辛萬苦進入這個荒野建立馬丘比丘城堡的人,一定受到很強的動機驅使。”不論動機為何,選擇如此偏遠的海拔達2700米左右的險要地點興建城堡至少有一個好處:征服秘魯的西班牙軍隊和隨之而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對印加文化展開全麵掃除時,並沒有找到這座城堡,因而讓它逃過一劫。當它被重新發掘的那一刹那,我們的眼前便敞開了一扇奇妙的窗子。透過它,我們有幸領略哥倫布抵達前美洲文化的神奇奧秘。在秘魯政府保護下,代表神秘的美洲古文化的馬丘比丘遺跡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免於遭受不法之徒的侵擾和掠奪。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歎服於它的神奇和壯麗。

  人們佇立在古城南端一座高台上放眼望去,整個廢墟覆蓋著青苔,層層疊疊,一路向北延伸。周遭的山峰隱沒在厚重的雲堆中,陽光偶爾破雲而出,灑照下來。在腳下的山穀中,可以看見聖河蜿蜒流經馬丘比丘城堡下的岩層,猶如一條護城河環繞著一座雄偉的城廓。從高處望下去,河水映照著山坡上的熱帶叢林,顯得格外翠綠。河麵上波光粼粼,煞是好看。這整座古城簡直就是件龐大的雕刻藝術品,由山丘、樹木、石頭和流水組合而成。它美得讓人心醉。

  馬丘比丘廢墟對麵那座高聳的山峰,它的名字叫匯納比丘,經常出現在旅行社的海報上。距離這座山峰峰頂約100米的山坡上有一排整齊的梯田。顯然,以前曾經有人爬上那兒,小心翼翼地操作耙子,將陡峭的懸崖修建成2座優美的空中花園——也許,古時候這座花園真的栽滿嬌豔欲滴的花卉呢。

  盡管整座城堡散發著絢爛的光彩,但人們置身其中的時候依然感覺像凝視著幽靈聚居的一座死城。它就像沉沒在海底的一艘古船,陰森森,鬼影憧憧。城中的房屋錯落有致,排列在一層層長長的台階上。屋子都很小,隻有一個房間,緊鄰狹窄的街道,建造得十分堅固耐用,樸素無華。相形之下,舉行祭奠的場所在建築上就講究得多:在大廟中砌有許多大石頭,其中一塊多邊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長約3.6米,寬1.5米,厚1.5米,重量不下於200噸。古代的建築工人如何將這麽巨大的石頭搬上山的,人們不得而知。像這種石頭,馬丘比丘城中全都以各種角度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座宛如拚圖遊戲的牆壁:其中一塊石頭總共有33個角,而且每一個角都跟毗鄰的那塊石頭的一個相等的角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在這座古城,到處可見這種巨大的角形石頭和正廳形石頭,棱角銳利得有如剃刀:此外,還有天然的未經雕鑿的大圓石,被巧妙地融合進整體設計裏。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奇特的、對西方人而言極不尋常的裝置,渚如“印地華塔納”意思是“太陽神的拴馬柱”。它的底部是一塊光潔如水晶的灰色基石,雕刻成繁複的幾何圖形,裝飾著神龕和拱壁,中間豎立著一支短粗的、直挺的叉子。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馬丘比丘總能喚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紀印加文化處於鼎盛的時候,這兒屬於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以後,橫掃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印加人的後裔蓋丘亞印第安人雖然知道這個地方,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裏也沒有問鼎這座被白雲和森林覆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才被人發現。

  恩特,希拉姆·賓漢1875年生於夏威夷,在耶魯和哈佛接受教育。據說,童年時他看過一副印加懸索橋的照片從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為一個南美曆史專家,賓漢知道關於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間傳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期間,據說經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區後就不知去向。後來,賓漢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進行勘察,到達烏魯班巴峽穀的時候,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他們,河流上麵有一座隱秘的城市。

  在較低的平地農作並生活在遺址以下山區的蓋丘亞人帶領著賓漢,穿過叢林,翻過懸崖峭壁,整整走了一天,來到了一塊高地。賓漢確信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馬上讓當地人把覆蓋在建築物上的藤蔓雜樹砍掉。這傳說中神奇的印加古城漸漸露出它令人驚歎的麵貌。直到1911年,當印第安古文化遺產開始受到西方人應有的尊重時,年輕的美國探險家賓漢才將他發現的馬丘比丘占城遺跡公諸於世。這使賓漢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資金讚助。以後,他一次又一次回到這兒。盡管後來的探險者發現,印加人在嘶皮裏圖潘帕的真正的最後一個據點在烏魯班巴峽穀以外的密林深處,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認作是印加文化的建築象征。

  作為一個農業中心、城堡或紀念中心,馬丘比丘卻坐落在蜿蜒奔騰的烏魯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脈的2700米高空,距離曾經一度統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區的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庫茲科西北大約40千米。一些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該古城建於15世紀的帕查庫特克皇帝統治時期,17世紀初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們對建造它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爭論。198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之一,同時也成了追求精神啟蒙的人們的朝拜聖地。

  想真正了解馬丘比丘的建築情況、建築目的和衰亡過程的遊客,在他們追求答案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到迷惑不解。印加人沒有文字曆史,他們使用“基普庫納”,即一套用繩子打結的方法,記錄曆史。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對古城的每個方麵幾乎都存在爭論,導遊冊上的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解釋就反映了這種混亂狀態。麵對這些遺址,印象比語言的作用更加有力,你隻能對建築它的工匠、農民、星相學家和神職人員表示由衷的讚歎。

  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學術界的正統看法是:城堡的興建日期應該是公元15世紀左右。然而,一些備受尊敬的學者卻敢於質疑,時時提出不同的意見。例如,1930年,波茨坦大學天文學教授洛夫·穆勒找到確鑿的證據,顯示馬丘比丘古城在建築上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以數學方式反映的重大的天文現象,仔細計算過去幾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種名為“歲差”的天文現象,星星的位置會隨著時間改變)得出這樣的結論: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設計和建設,肯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完成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