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明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而榮獲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
理查德·R·恩斯特(瑞士,1933~),物理化學家,生於瑞士東北部一座建於1175年的老城——溫特圖爾。溫特圖爾是一座將藝術和工業活動完美結合體的城市。首先吸引他的是音樂,少年時期的理查德是教堂樂團的一名大提琴手。理查德的叔父生前是位冶金工程師,理查德很快學會了用叔父遺留下的化學藥品做所能想到的化學實驗。他想成為一名化學家而不是作曲家。
中學畢業後,恩斯特進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學習化學。但他很快就對學院的狀況深感失望。在過去的50年中,學院隻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所謂的物理化學僅限定在經典熱力學上,但恩斯特對化學的激情並沒有因此而泯滅,他決定靠自學來實現既定目標。1962年,恩斯特完成了博士論文,但當時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在化學上的落伍,能理解恩斯特的理論者寥寥無幾,這讓他倍感失落,恩斯特決定離開大學,他將目光投向企業界。1963年,恩斯特受聘於美國生產核磁共振設備的老牌企業——瓦裏安公司。瓦裏安公司的每項研究都有明確的商業目的,這裏還擁有像安德森(W。A。Anderson,因發現正電子而獲得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樣著名的科學家。1964年,在安德森的建議下,恩斯特開發高分辨率的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獲得成功。1968年,恩斯特改變用不同頻率射頻輻射去掃描樣品的傳統方法,他使用包含所有射頻頻率的高能脈衝照射樣品,使樣品中所有能夠被激發的原子核都被激發起來,然後用傅立葉變換分解所得到的信號,使之轉變為可識別的譜線。這一方法將原來的分析速度提高了近600倍,靈敏度提高了100倍以上,並解決了磁場穩定性的問題,從而更容易確定許多有機合成物的結構,但要確定生物高分子的結構,這種方法的分辨率還不夠完善。回到瑞士後,恩斯特將計算機技術引進核磁共振波譜學,首創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技術,這是他在現代核磁共振波譜學中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1974年,恩斯特用分段步進采樣後進行兩次傅立葉變換,得到了首張二維核磁共振譜,從而開創了多維譜研究的新紀元。他使核磁共振從研究小分子擴大到大分子,為確定複雜有機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空間結構提供了依據,催生了三維和多維核磁共振的誕生,其成就對生命科學、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等的研究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他被譽為現代核磁共振波譜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