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發展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並測定核酸蛋白質複合體的立體結構而榮獲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
阿龍·克盧格(英國,1926~),化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1926年8月11日生於立陶宛,後移居南非,曾就讀於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1947年,克盧格隨家再次移居開普敦,1949年獲開普敦大學結晶學碩士學位,同年赴英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51年獲博士學位並進入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1954年至1958年,克盧格就職於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1962年以後一直在劍橋大學醫學研究會分子生物實驗室任職。
20世紀70年代初,克盧格率先將染色質分成小到足以用X射線衍射和電子顯微鏡觀測的片段,然後根據這些片段獲得的結構信息,構成一個染色體的整體模型,從而創造出像重組分析技術。像重組技術是把一種結晶物質的電子顯微照片置於激光下曝光,當激光照射到底片的圖像上時,它便發生衍射或散射,從而可得比電子顯微照片更詳細的圖像,該技術可用於研究因過大而不能用X射線晶體學進行的研究的結構。克盧格利用晶體各“麵”若幹個二維圖像,形成一個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立體圖像,並以此揭示了病毒和細胞內重要遺傳物質的結構。由於克盧格在測定生物物質的結構方麵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