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1章 1980年度 保羅·伯格

  因操縱基因重組分子獲得成功而榮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保羅·伯格(美國,1926~),生物化學家,1926年6月30日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1929年,美國爆發有史以來波及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衰退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伯格家周圍大多是來自歐洲的猶太移民,因為當時的種族主義還很嚴重,雖然他們拚命工作,但生活仍然清貧,而且還受到一些美國白人的歧視。懂事後的保羅·伯格逐漸產生了改變家庭現狀的想法,決定以後要成為收入穩定、受人尊敬的醫生。

  1943年,17歲的伯格從林肯中學畢業後,考入紐約城市學院,但不久後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艦艇海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伯格進入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生物化學。1948年,伯格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學位後繼續留校深造,3年後再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52年至1959年,伯格先後任職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1959年後任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教授直至離休。

  1960年,伯格以敏銳的科學預見提出,可否用人工方法將外界的遺傳基因引入動物體內來實現基因重組,以達到變異生命體種屬性的目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瑞士日內瓦大學微生物遺傳學家W。阿爾伯首先從理論上提出在細胞體內存在“限製性內切酶”的細菌酶,它對生命遺傳物質DNA有切割降解作用,並於1968年成功合成第一種限製性內切酶——HindⅠ型酶。1970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微生物遺傳學家H。O。史密斯在阿爾伯理論指導下成功分離具有更好識別能力和準確切割能力的HindⅡ型酶。史密斯的同事D。內森斯用HindⅡ型酶實現了DNA切割。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人類實現DNA重組技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幾乎與此同時,伯格也獨立取得了與阿爾伯等人相同的結果,正當同事們為伯格歡呼時,阿爾伯等人的研究成果已見諸報端。這項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耗費了伯格10年心血,但稍晚於阿爾伯。果然,後來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了阿爾伯、史密斯、內森斯三人,伯格與之擦肩而過。伯格並未為此沮喪,因為從事研究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獲獎,更何況發現限製性內切酶和完成DNA切割隻是實現了生命重組的第一步。

  1971年,伯格發現被切割的DNA在切斷處會產生附著性的尾端,尾端不同的DNA連在一起就可實現基因重組。他利用“分子剪刀”(一種限製性內切酶,對DNA具有剪切功能,形象稱之為“分子剪刀”)將一種病毒的DNA打開,並將其連接到另一個也經過剪切的DNA分子上,成功實現了世界上首例基因重組。

  伯格的研究成果立刻引起了科學界的震驚。他是世界上首位操縱基因重組DNA分子的科學家,這不僅僅是因為實現了原本不相關的DNA組合在一起,而且意味著人類可能製造出全新的生命,這標誌現代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伯格也因此榮獲了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