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現硼氫化反應而榮獲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
赫伯特·查爾斯·布朗(美國,1912~2004年),有機化學家。1912年5月22日生於倫敦。其祖輩生活在沙皇俄國,父母為了躲避沙皇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而逃亡到英國。1914年,布朗隨家遷往美國,後定居芝加哥。猶太民族素有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傳統,父母讓布朗進入條件優良的白人學校學習。布朗生活的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白人學校裏大多是些紈絝子弟,成天嬉戲,荒廢學業,學習氛圍很差。後來,布朗轉入黑人學校,相似的家境讓他們彼此同情、相互關心、相互支撐著度過了不幸的童年。幼年時代,貧困的家境讓他經曆了諸多的磨煉,逆境中成才的布朗十分珍惜這種精神財富。
1926年,布朗積勞成疾的父親撒手人寰,14歲的布朗,為了擔負整個家庭的重擔,不得不退學。1930年,布朗複學後僅一年時間便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但是1930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正在繼續,百業蕭條,布朗無法進入正規大學學習,還得找短工養家度日。他渴望學習,於是到克蘭學院電機係函授學習,又僅一年,學院因經費問題停辦,運勢不濟的布朗好像注定不能繼續深造。但他卻獲得了另一種成功,在克蘭學院期間結識了莎娜·芭蓮(後成為布朗夫人)。在她的鼓勵和幫助下,布朗又到芝加哥大學開辦的函授學院——劉易斯學院學習“定性分析化學”和“定量分析化學”。半年後,原克蘭學院易名為賴特學院重新開學,布朗和莎娜又得以重返校園。1935年他們順利畢業,西羅斯教授竭力推薦布朗到芝加哥大學深造。同年,布朗通過考試並獲得芝加哥大學獎學金,直接入化學係三年級就讀,九個月完成大學三、四年級全部課程,於1936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37年到1938年兩年時間內,他先後獲化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次年,布朗留任芝加哥大學作施萊辛格的研究助理,開始研究有機硼化物。1943至1959年,布朗先後任韋恩大學、普度大學的化學教授,1959年後任職於威斯康星大學直至1978年退休。
布朗的研究領域極為廣闊,主要是有機合成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硼氫化反應。1941年,他用簡單的方法合成了乙硼烷(B2H6),由此合成了硼氫化鈉,發現了堿金屬硼氫化物的異常活潑性,用於有機合成,從而革新了有機還原反應。1953年,他發現用乙硼烷同不飽和有機物反應可定量轉變成有機硼化合物。1967年,布朗發現有機硼化物不但可以作為高選擇性硼氫加成反應的試劑,還可用於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且操作簡單,有機硼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的廣泛用途日益體現。
由於赫伯特·查爾斯·布朗發現“硼氫化合物作為試劑在有機合成中的運用”,與維蒂希同獲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他在1951年到1982年間還先後獲得了美國化學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等頒發的16項獎章。著有《硼氫化作用》《有機化學中的硼烷》和《有機合成與硼烷》等科研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