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有機分子以及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方麵的傑出貢獻而榮獲1975年諾貝爾化學獎
普雷洛格(瑞士,1906~1998年),1906年7月23日生於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1928年獲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業大學工程學士學位,1929年獲工程博士學位。1929至1941年先後任職於布拉格德裏研究所和薩格勒布大學,1942年後任職於蘇黎世工業大學直至1976年退休。
普雷洛格主要致力於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研究,如生物堿、抗菌素、酶以及某些天然化合物。1935年,普雷洛格開始研究橋環化合物並合成了金剛烷。此後,他又對脂環、多環、雜環化合物進行了係統的研究,闡明了中環化合物由於受範德華力的影響,采用常規方法難以合成的原因。1947年,普雷洛格提出用偶聯法合成中環化合物的設想,並引入“普雷洛格立體構想原理”以揭示有機分子複雜的立體異構現象。
1953年,普雷洛格開始研究不對稱構型有機分子的性質及其轉化與合成規律。他將不對稱醇LMSC-OH(L表示大基團,M表示中基團,S表示小基團,C表示手性碳原子,-OH表示羥基)與苯甲酰甲酸轉化為相應的酯,然後使之與甲基碘化鎂試劑作用。他發現,由於空間障礙,甲基碘化鎂試劑的甲基盡量避開不對稱醇中最大的L基團,而從中、小基團(M基團和S基團)一側進攻苯甲酰甲酸相應的酯所含的羰基並與之結合。從大、中、小基團進攻所得生成的量依次遞增,其中的對映體與所提供的不對稱醇具有相似的空間結構。他又選用其他構型的不對稱醇進行同樣的試驗,其結果相似。普雷洛格由此得出:在進行不對稱合成的過程中,進攻基團首先進攻受體空間障礙小的一側,且產物與原受體的構型相似。這一規律後來被稱為“不對稱酯加成反應的立體選擇規律”,也稱“普雷洛格規律”或“普雷洛格通則”。
人們後來發現,“普雷洛格規律”不僅可用來測定不對稱合成反應中產物的構型,也可通過先確定生成物的構型來推斷原不對稱醇的構型,它在現代化工合成領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1966年,普雷洛格還與卡恩共同發展了通用的分子手征性係統標識法(也稱“S·R”立體化學構型命名法),這種標識法現成為國際化學組織命名委員會統一采用的標準。由於普雷洛格研究有機分子及其反應的立體化學領域所取得成就而與康福思同獲1975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