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提出化學鍵本質和分子結構的基本原理而榮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
鮑林(美國,1901~1994年),1901年2月28日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1922年畢業於俄勒岡州農學院(現名為俄勒岡州立大學)化學工程係。1925年以出色的成績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1926年至1927年間,鮑林遊學歐洲,1927年他重返加州理工學院任教。1994年,鮑林病逝於加利福尼亞,享年93歲,是少有的高壽科學家。
鮑林的父親是位藥劑師,他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工作起來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父親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熱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鮑林。童年時代的鮑林對父親的工作很感興趣,父親所做的一切都讓他感到無比的新鮮和神奇。
鮑林生活的康登是一個粗獷、荒涼的高原小鎮,這裏是一個落後的偏遠地區,但對這裏的兒童來說,卻勝似人間天堂。無垠的田野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大人們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們,因此他們擁有幾乎是絕對的自由。4歲時遷居來此的鮑林看到大人吸煙,他也扯下塊煙草點燃去體驗吞雲吐霧的感覺;幾個小夥伴痛飲啤酒後的醉相,讓大人們哭笑不得。在淘氣之餘,鮑林還總能抽出時間來看書。
鮑林在康登鎮的幸福日子隨著他們家搬回波特蘭而永遠地與他告別。更糟糕的是,鮑林的父親同年死於胃潰瘍。活潑開朗的鮑林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他隻能將他的全部感情寄托在書本上。
不久,母親也患上惡性貧血症,作為家裏唯一的男子漢,鮑林從9歲便開始打工掙錢貼補家用。他替郵局送信,到電影院當放映員,給人送奶。鮑林通過自己打工賺錢,不僅支持家庭開支還完成了中學學業。為了上大學,鮑林假期到食品雜貨店打雜。他還和朋友開辦攝影室。到德國人開辦的工廠當見習機械師,老板非常賞識鮑林。1917年9月,鮑林盼來了俄勒岡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揣著通知書去向老板告別。這位德國人對他的離開表示遺憾,但也深知他的目標絕非普通機械師而已。
1917年10月,鮑林開始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涯,巨大的經濟問題仍然擺在他的麵前。邁進大學校門的第一天,他就去搬運木頭,兩年後,由於經濟問題,他不得不休學。當他準備放棄理想時,他竟收到俄勒岡農學院的聘書,聘他擔任他在半年前才剛學完的定量分析課的助理講師。聘請一個剛念完大二課程的學生來教授同年級學生,這在今天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就連他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他立刻回校受命。在工作期間,鮑林繼續學習,並於192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在鮑林的分子結構理論以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在碳電子的結構上意見並不一致。物理學家的光譜分析結果毋庸置疑,化學家的四麵體同樣證據確鑿,鮑林擔負起了協調兩者意見的工作。
1927年後,在物理學家約翰·斯萊特的建議下,鮑林對薛定諤波動方程巧妙簡化,從量子力學的原則出發,推導出從化學鍵的長度和排列值到分子和複雜離子磁性的完整理論,成功地預測出原子新的電子結構和性質,使物理學和化學在碳電子的空間軌道上有了科學而統一的認識。
為了解釋甲烷的空間正四麵體結構,說明碳原子四個鍵的等價性,鮑林在1928年到1931年提出了雜化軌道理論,這也是他重要的成就。鮑林認為由於電子運動具有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理論),甲烷分子中碳氫原子的成鍵軌道不是原來的s、p軌道,而是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對稱均衡的,二者經混雜、疊加而成的“雜化軌道”。鮑林的雜化軌道理論,完整地解釋了甲烷的正四麵體結構。此後,鮑林進一步完善了雜化軌道理論,並闡明了化學鍵結合的本質和更為複雜的分子結構。
20世紀40年代初,鮑林研究氨基酸和多肽鏈發現了多肽鏈分子內形成的兩種螺旋體,還發現鐮形細胞性貧血病患者的血紅蛋白的結構缺陷及其遺傳性。鮑林把化學研究成功地推向生物學,成為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核武器的加速擴散,鮑林開始擔心大氣中的放射性將給人類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危害,堅決反對把科技成果用於戰爭,特別反對核戰爭。他認為,核戰爭可能毀滅人類和地球,他號召科學家們致力於和平運動,鮑林傾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研究防止戰爭、保衛和平的問題。1958年他發表《不要再有戰爭》一文並聯合11021位科學家向聯合國遞呈《停止核試驗》的請願書,他還參加加州聖巴巴拉民主製度中心的工作,研究戰爭與和平問題。包括鮑林在內的許多和平愛好者的努力工作,使各國人民和執政當局逐漸意識到了核武器對整個人類的危害,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核不擴散條約》的出台。由於鮑林對人類和平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又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